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伊庄镇小学中心校(221128) 陈海港
把握实质,让语用训练生成别样精彩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伊庄镇小学中心校(221128) 陈海港
语用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表达,强调结合语境训练;强化联想,强调训练情意交融;拓展生活,强调学生情感体验,从而推促语用训练生成别样精彩。
语用训练实质表达联想生活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当前,很多教师立足于语用训练,结果只得其形。虽然“名家”辈出,“名词”纷呈,但是现实中学生的语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其实,不是语用训练不行,而是学生没有真正把握语用实质,仅仅靠着一知半解去践行,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那么,怎样把握语用训练的精神实质,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生成课堂精彩呢?
语用训练,前提强调是“用”。这就决定了在阅读教学中涉及的语用训练,不仅仅需要关注语言本身,更要联系所在的语言环境,强化运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比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有个词语“稠密”,有位年轻教师先从“稠”这个生字入手,引导学生看字形,然后通过工具书交流其意思,从而让学生明白了“稠”也是“密”的意思。但是究竟怎么“密”,却没有细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从教学过程来看,这位教师没有做错,从认读到识记,从意思到书写,从理解到运用,过程十分顺畅,但却没有真正发挥语用的作用,没有结合文本进行识字,而是为了教词语而教词语,从而导致学生对该词语一直停留在模糊认识上。
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把词语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学生去运用、去感知,甚至还可以结合一定的情境去理解。同样是这个“稠密”,教师直接给学生呈现一段樟树的视频,或者画面,让学生感知这棵樟树究竟是多么的密,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来理解了。另外,教师还可以出示其他植物画面,或者鸟群,引导学生用“稠密”进行造句,这样学生就直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理解。这种结合具体语境,强化表达的语用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理解该词语深层次的含义,还能为学生的实践运用奠定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语用训练虽然指向了语言运用,但是并不仅仅是机械的、纯粹的“题海式”训练,那样的训练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带来压力。其实,对于语用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强化学生的内在情感,强化学生内在动力与情感的融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这种语用训练才是有温度的、有生命的。这需要教师营造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想象,在丰富他们情感体验的同时,增强他们对语用的把握。
比如《三顾茅庐》这课的教学,很多学生已经意识到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究竟文本是怎样来描述的呢?对此,有位年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认真查找关于诸葛亮的内容。很多学生都能够从他与刘备的谈话中提到“天下三分”,并结合“魏蜀吴”三国提出发展趋势,从而肯定了诸葛亮的远见。接着教师就积极引导学生朗读,并且指导学生通过深入朗读来理解文本。
这样的教学,从结构上来说没有错。但是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小说的作用,忽略了其中的环境描写,尤其是三个典型的比喻句,从而导致学生对诸葛亮形象的认识浅尝辄止。这里,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朗读环境描写的内容,尤其是“卧龙”一词更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接着再拓展文本,结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有关故事,引发学生联想,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对诸葛亮有个全面的认识,从而践行语用训练的情景交融。
要认识到语言的价值,最终还需要体现在具体生活的运用之中。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情境,学生的语用训练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必须在语境中寻找到学生的兴趣点、着力点,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的体验,强化在语境中理解运用。
比如《云雀的心愿》一课,虽然是一篇科普童话,但是学生对此却没有直接的认识。对此,教师可以先从北京的沙尘暴入手,从沙漠的具体危害入手,给学生直接呈现画面,从而给学生一种震撼感。接着从古诗入手,如“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句,楼兰在唐朝时还是一个国家,到了现在却已经成为沙漠,教师可以展示沙漠的画面,让学生感知。然后,教师又从周边的环境入手,如小河、小沟的污染,再进行追问: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会怎样?最后才回到原文,让学生体验环境保护、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这样让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总而言之,语用训练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不是应付考试。这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文本特征以及具体情境,精心设计语用训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推促课堂的精彩生成。
(责编刘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6)2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