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溧阳市文化小学(213300) 钱友芬
基于语用的一二课时读写结合教学:目标与策略
江苏溧阳市文化小学(213300) 钱友芬
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中落实语用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从字词、句段、篇章三个层面明晰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读写结合教学的目标区别和不同的操作策略。教学中,字词理解与运用是储备之用,句段模仿、篇章训练是直接之用,课堂中的品味、情感的体会是无为之用。
阅读教学一二课时读写结合目标与策略
王崧舟老师在《语用焦虑与实践突围》一文中把语用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直接之用”,二是“储备之用”,三是“无为之用”。读写结合的最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那么,如何在第一、第二课时的读写结合教学中落实语用、落实王崧舟的“三用”呢?第一、第二课时语用训练的侧重点又有哪些不同呢?
字词教学的目标是: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体会关键字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词语积累,再通过熟练的运用揣摩其妙处及规律。
(一)第一课时注重对字词的理解
字词理解是文本理解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从多个角度去落实字词的教学。
1.在理解中掌握理解的方法。
字词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应教给学生多种理解字词的方法。如教学《黄山奇松》时,就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字词理解方法。查字典理解法,如“饱经风霜”一词,从“饱”的字义入手。联系生活理解法,如“潇洒”一词,由人的潇洒联想到松树的潇洒。近反义词理解法,如用“远近闻名“”闻名遐迩”等来理解“闻名于世”。
2.重视字词的积累性理解。
(1)同类词语的积累。①意思相同的,如学到“倾盆大雨”一词,便积累更多描写雨大的词。②结构相同的,如学到“甜津津、酸溜溜”时,便积累其他ABB式的词。③特点相同的,如学到“骄阳似火”一词,就可以积累比喻构词的同类成语。
(2)词语的组块积累。如《秦兵马俑》一课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如描写外貌的就有“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穿着战袍”等;描写神态的有“昂首挺胸、神态自若、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等。在第一课时中,我们就可以把这些词语同类组合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积累大量的词汇。
3.强化字词的运用性理解。
理解是为了会用,积累也是为了运用。字词在第一课时中的运用,常常表现在造句练习上,这一点在低中年级课堂上尤为明显。如《金子》一课,当理解了“蜂拥而至”的意思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这个词说说生活中的情景,学生的语言非常有活力:“大润发周年庆时,人们蜂拥而至,队伍排得很长。“”学校开展跳蚤市场活动时,我负责卖关东煮。我刚叫了一声,同学们就蜂拥而至,差点把我的摊子挤破了。”这样的运用不是挺有意思吗?
(二)第二课时注重揣摩字词所表达的情感与作用
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在表情达意方面常常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体会这些词语的妙处,一定能为课堂增添不少情趣。
“饱经风霜”一词在《黄山奇松》一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对迎客松经历漫长岁月的真实写照,也是整个黄山松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因此,对“饱经风霜”一词的品味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教师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把一个抽象的词语还原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学生被深深触动的基础上再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涵泳体会。这样,学生不仅经历了理解词语的过程,更经历了文本情感的体验过程。
仿句练习是帮助学生积累的有效手段。在第一、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句段的教学应通过阅读来对其进行充分的感悟,然后逐步走向合理运用。
(一)第一课时,在阅读中感悟语言
语言的运用有其特有的规律。要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规律,需要在第一课时中引导学生充分地感悟语言。
1.对句式的感悟。
如《西湖》中对于比喻句的大量模仿与积累。再如《学棋》中对“一边……一边……”句型的模仿运用。在每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精美句子、重点句子进行反复诵读,并结合学生习作中易错的句子类型多加指导,可以让学生先阅读,体会其妙处,再进行练笔。这样,学生既积累了知识,也明白了选词用语须合乎语言规范。
2.对构段的感悟。
构段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总分方式,有并列方式,有因果关系。对于一些典型的段落,是学生进行构段仿写的最好范例。因此,第一课时我们要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的段落进行阅读体会,理清其脉络,来帮助学生了解段的构成,使学生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构段能力。
(二)第二课时,在运用中升华情感
在第一课时充分感悟语言的基础上,第二课时应重在从修辞或结构等角度来进行读写结合,体会句段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在读写训练中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黄山奇松》“迎客松”的片断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眼中的迎客松,然后再与文中的描写相比较,从而发现联想这一写作手法在表达情感上的妙处,最后将这一写作手法加以运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带着写作的思维去阅读,带着理解内容的思维去阅读。而带着写作意识的阅读思维,则是一种专业的语文学习思维。
从篇章的角度来说,第一课时应重在对整篇文章写作方法及顺序的了解,并为第二课时学生在练写、练笔中自主选择方法、自我建构语言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第一课时,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感知写法
在对全篇写法与结构、写作顺序的感知过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了解篇章结构,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进行提纲顺序训练。如仿写《九寨沟》一文总分总的结构,对写人、写物的文章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仿写等。
(二)第二课时,在自主创作的基础上合理建构
文本建构能力是课堂学习最重要的能力。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与文本、与自己对话,获得建构能力。
1.情感的建构。
第二课时篇章训练时的读写结合重在情感的升华。如学完《狼和小羊》后续写故事,给小羊一个不同的结局。又如学完《船长》后,引导学生写读后感,把对船长的敬佩,对英雄的崇敬化作激情澎湃的文字记录下来。
2.写法的建构。
第二课时篇章训练时的读写结合重在写作方法的运用。篇章练笔就是要利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篇章练习包括写作顺序的仿写和布局谋篇的仿写。如《东方之珠》一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叙述的。教师可在指导学生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仿写训练。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方式,有利于顺利实现由读到写的互动。
3.形式的建构。
第二课时篇章训练时的读写结合重在思维的拓展创新。(1)诗歌:古诗今作。通过阅读教学,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2)寓言:故事新编。在学生理解寓意而又没有原则性错误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多元解读,进行故事创作。(3)说明文:人称改写。用第一人称进行文章的重新改编,增加故事的趣味性。(4)小说与课本剧:转换生成。小说与课本剧故事情节生动,人物个性鲜明,可引导学生尝试转换训练,体会不同体裁的表达效果与写作技巧。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字词理解与运用主要是储备之用,句段模仿、篇章训练主要是直接之用,课堂中的品味、情感的体会便是无为之用。语用其实蕴藏在每一处语言文字的感悟与训练中。我们应根据第一、第二课时的不同目标,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地实施读写结合,落实语用,提升语感,发展语言素养。
(责编刘宇帆)
G623.2
A
1007-9068(2016)2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