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学生职业技术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03 15:42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残疾设置职业

胡 军

(什邡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德阳 618400)

残疾学生职业技术教育模式与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

胡 军

(什邡市特殊教育学校 四川德阳 618400)

让残疾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回归主流社会,这是特殊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和最终归宿点。由于多种原因,残疾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教育模式的构建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始终,让各地特殊教育学校感到棘手和困惑。本文根据我校二十多年来开展职业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从这两个方面作一呈现与同行共飨。

残疾学生 职业技术 教育模式 课程设置

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教育是不完整的特殊教育。开展好职业教育,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回归主流社会,这是特殊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和最终归宿点。残疾学生回归主流社会,究竟路在何方?如何改变虽有“就业”之名,却无“回归”之实的现象呢?多年来,我校一直非常重视残疾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在课程设置与教育模式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把握学生身心特点,构建科学的职业教育模式

与其它教育一样,残疾人职业教育模式伴随着特殊教育的需求而产生,又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但又受到社会、学校、学生等多种因素制约。因此,残疾人职业教育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符合学校的实情,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1.低渗高培模式

低渗高培模式,即:从学生入校始就对其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劳动兴趣和劳动意识培养和渗透,进入高段后,开始规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直至让学生获取专业技能。具体做法是:低段(一至三年级):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初步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知识只能通过自己的劳动,生活才能会更美好,树立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意识;中段:(四至六年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观念,通过专业的课程学习,能正视自己是残疾人这一事实,但更要明白残疾人不等同于残废人这一道理,树立身残志坚、残而有为的积极思想,认识到职业技能对于自己将来走上社会、适应生存的重要性,从而培养热爱职业教育的态度。高段:(七至九年级):扎实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侧重训练学生的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和强化自己的劳动技能,为将来的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职高:进入职业高中后,按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流,学习意愿强、成绩优秀的学生继续以学习文化知识为重,其余学生则以学习职业技能为主,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训后,毕业上岗。低段和中段为职业教育准备阶段,高段和职高为职业教育的实训阶段。

2.生活教育模式

在开展职业教育时,我校将生活与职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对低、中段学生职业教育融入生活因素,让他们学会了穿衣叠被、洗脸梳头、拖地洗碗等生活能力,在教育中让他们树立起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情感;对于高段、职高学生,组织和鼓励他们多次参加社会活动和实践,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生活,让教育的作用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3.教学合一模式

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校充分利用现在的条件和资源,把教、学、做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教学 学习 实践,教师通过教学,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再用学生反馈的信息改进教学方法,而学生则通过课堂学习、场地实践,不断巩固和熟练所学技能。

4.文专并重模式

我校在扎实开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残疾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其目的是让他们有足够的文化知识积累以满足就业后的专业技术提升和再学习需求,避免了重职轻文现象的发生。实践证明,文专并重模式是非常符合我市目前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一种模式。

5.1+3合力模式

这里的“1”是指残疾学生,“3”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具体做法是:①、学校努力为学生的职业教育创造条件,不管是职教项目的确定还是设施设备的购置抑或学习环境的创造,都为学生提供最优、最适合的服务;②、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和第一责任老师,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育残成长的观念,明确家长的责任和义务,配合学校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和职业观,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职业技术,为将来的人生打下基础;③、融入社会,接受社会的锻炼:不定期地与我市职业中专、普通中小学举行联谊活动,了解健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北京东城特校结对子,了解发达地区残疾学生的学习动态;与香港视福中心长期联系,邀请该中心的残疾人士到学校访问、联欢,并让学生与他们互通书信,了解特区残疾人士生活状态;、与“麦田地”“彩蝶”等民间义工团队建立长期关系,在他们的帮助下感悟生活、体验社会……这样,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合力,扭转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学校教育孤立无援、家庭教育随心所欲、社会教育无能为力的局面。

二、合理确立职教项目,科学设置职教课程。

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其核心是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问题。结合我市的区域经济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根据“久、新、实、活”的原则,我们把推拿按摩、美容美发、布艺制作、计算机应用四个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

1.根据社会发展趋势,课程设置须符合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1)根据残疾学生残疾类别和程度

残疾人伤残类别、程度不同,他们所适应的职业也就不同。因此在决定职教取向时,我校考虑到不同类别学生的残疾特点和个人需要,选择他们力所能及的职业项目。视力残疾者看不见或看不清事物,缺乏空间感和视觉表象,但他们听学、触觉发达,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语言能力较好。他们在按摩、编织、音乐、外语等方面可较高造诣。听力残疾者说不出话,听不清声音,但他们视觉敏锐、动手能力强,善于模仿。他们在美术、装潢、工艺、雕刻、服装设计制作、电脑打字等方面可有较高造诣,而且都可以干得出色。

(2)根据学生年龄

残疾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对职业技术的认识、兴趣、接受能力也就不同。在不同阶段,我们设置了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从培养劳动兴趣入手,逐渐发展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职业态度,直到学习职业技术。

(3)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残疾学生要顺利回归主流社会,我们的职业技术教育就必须要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盲目发展、闭门造车,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会为残疾学生融入社会造成障碍。从我市地域经济的实情出发,我校把培养目标定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上,并据此结合学校的场地、设施、师资等条件确定专业设置。

2.循序渐进,主次分明,让课程设置为职业教育护航。

(1)从小抓起,早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意识。

特殊教育不仅要给特殊儿童传授文化知识,更要对他们从小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基础训练。为使我校职业教育得以连贯,我们不仅低年级开设劳动课程,而且在学校全面铺开兴趣活动,通过第二课堂活动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分别成立了书画、小制作……等兴趣小组,多年的实践证明,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形式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能弥补我校学生人数不多且平行年级少,在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2)科学开设职业教育课程,逐步培养学生劳动兴趣和意识。

循序渐进的推动职业教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信心,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在四到六年级开设有一定技巧和难度的职业教育课程。如陶艺、石膏像品制作、烙铁画等课程。

(3)突出专业,文专并进。

进入职高阶段,在完成文化知识的积累和职业观念的培养后,我们开始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即:从七年级开始设置职业劳动课程,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和初步的实践操作,强化职业意识;在八、九年级开始有针对性地为视残、听残学生开设按摩理论课、布艺制作、美容美发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技术课程;进入职高后,根据学生的智力、动手能力,分析学生适合学习什么样的专业技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专业,定向培训,直到熟练掌握一门技术。同时,为了让学生毕业后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以应对工作转岗的学习或再就业学习或提高学习所需,我们在突出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避免出现“重职轻文”的现象出现。

经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课程设置是基础,教育模式是关键,只要构建了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学校实情、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科学设置能让学生“能学”、“好学”、“会学”的专业课程,就能扎实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让残疾学生掌握一技之长,真正实现“身残志坚,回归主流社会”的育人目标,与健全人一样创造财富,享受财富。

猜你喜欢
残疾设置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