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大学生读书会的观察与思考

2016-03-03 14:04吴炳钊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读书会读书

吴炳钊

(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广东 珠海 519085)



关于高校大学生读书会的观察与思考

吴炳钊

(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广东 珠海 519085)

[摘要]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离不开文化素质课程和课外文化活动,但最基本的仍是学生的自我阅读。大学生读书会作为一种“学习社群”,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学生阅读品质方面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高校应当把发展和普及读书会作为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点工作。目前高校大学生读书会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数量偏少、类型不全、水准偏低、吸引力不足、管理松散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有赖于读书会自身的改进和完善,也需要来自学校层面的统筹管理、大力支持、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多方式的激励。

[关键词]读书会读书社群文化素质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3.021

一、引言

自1995年7月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发出《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一呼而起,久盛不衰”[1]。在中央和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力推动下,全国各高校积极探索、改革和创新,开设了一系列的文化素质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堪称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2]。毋庸置疑,文化素质课程和课外文化活动对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发挥了积极而显著的作用。不过,也要清醒地看到其作用的有限性。因为从根本上来说,文化素质能否得到有效提升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程度,外在的课程和活动至多是辅助性的。学生主观努力可以体现在专心听课、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上,而最重要的则是体现在认真读书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读书——这一最传统的学习方式,仍然是提升文化素质最基本的手段。因此,可以断言,如果文化素质教育最终没有落实到促进学生自我阅读、自主学习这一关键点上,那么不管表面上看起来有多热闹,其真正的成效必定是大打折扣的。回顾过去的二十年,虽然一些高校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如西南大学将“名著阅读”纳入本科生选课计划,考核合格可获得学分[3]),但总体上尚有较大的不足。而当前在网络、手机的冲击下,大学生读书风气不振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如何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升学生阅读品质是今后高校应当予以特别重视,并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那么解决之道究竟何在?根据自身的经历和观察,笔者发现,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涌现的各类学生读书会在破解这一问题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读书会建立在共同的兴趣之上,多以共读、平等自由的讨论与分享作为主要活动内容,属于相对松散的自主性组织,对于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在推动学生阅读方面卓有成效。不仅如此,如果以“学习社群”的理论来观照①,读书会完全具备“学习社群”的特征,堪称是“学习社群”的一种典范形式(可具体称为“读书社群”)。研究和实践表明,基于“学习社群”形成的群体学习,能产生强大的群体动力和群体智能,具有个体学习所不可比拟的优势,非常有助于改善学习品质。这一点既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所重视,也为新的学习科学理论所强调②。所以,作为“读书社群”的大学生读书会在提升学生阅读品质上也具有非常显著而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笔者认为,要解决学生读书风气不振问题,应当从发展和普及读书会入手,使之与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活动鼎足而立,互相配合、相互促进,形成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合力。

基于上述认识以及个人的兴趣,笔者近些年来对于高校大学生读书会一直保持关注,并曾在北京、广州、珠海等地的多所高校参与此类组织的活动,目前仍在继续。现将有关观察和思考简述如下,以供参考。

二、高校大学生读书会的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读书会并非新事物,上世纪80、90年代即已存在(如北京大学的“福柯小组”),而其大量涌现则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全国大学生读书会的数量迄今尚未有确切的统计,不过,通过网络搜寻,也基本能了解其情形。目前大学生读书会覆盖了一本、二本、三本乃至高职院校等,相对来说,一本高校读书会数量较多,比较普遍。就名称而言,大部分都称作“读书会”,也有一些称作“读书小组”、“读书沙龙”、“研习会”等。大学生读书会大致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从创建方式来看,可以分为学生自发创建、院系教师创建、校图书馆创建。第一类如华中农业大学湖畔读书会、中南大学行知读书会;第二类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读书会、中国人民大学兰台读书会等;第三类如贵州大学图书馆读书会、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读书会、天津财经大学图书馆思扬读书会、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读书会等。其中,第一类所占数量较多,学生来源广泛,阅读书目多样,形式灵活,但稳定性和延续性则较差。第二类受教师影响大,常带有教师个人色彩,阅读一般侧重于某一领域,且教师指导相对充分,活动质量较高。第三类在图书资源、场地、经费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持续性较强。

从阅读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专业类读书会和非专业类读书会。前者大都由教师发起,围绕某一专业展开阅读,所读的基本都是该专业领域的重要著作。可以说是一种基于兴趣的专业阅读,学术色彩较为浓厚。参加者大都是该专业的学生,且研究生所占比例偏高,因此受众面相对较小。这类读书会在我国高校的法学院特别盛行,较知名的有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蓟门法哲学研习会”和法理学专业读书会、西北政法大学法理学专业“终南山法学小组”、湘潭大学民事诉讼法学专业专题读书会、华东理工大学法学读书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泓知识产权读书会等[4]。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的分析哲学读书会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经典读书班也属于这一类型[5]。非专业类读书会也可以称为通识类读书会,大都由学生自发组建,阅读领域并不固定,常有变化。即使对阅读书目有所限制,也相对比较宽泛,远远大于某一专业或学科,如最近几年涌现的国学读书会、经典读书会之类。

从活动形式来说,可以分为以书籍为中心、以主题为中心、以分享为中心三类。第一类围绕指定的书籍(一本或几本)展开活动,要求成员共同阅读,然后进行分享、讨论,绝大多数读书会都属于这一类。第二类则围绕主题展开活动,每次活动的主题可能都不相同,要求成员围绕特定主题选读若干书目,然后进行分享、讨论,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第三类则是强调自由分享,有的要求每个成员都必须根据自身的阅读情况,确定一个题目,然后担任主讲进行分享,依次轮流,如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天光云影读书会”。还有的则采取每个成员分享自己所读的一本书来作为主要活动形式。

目前大学生读书会可谓方兴未艾,发展态势颇为喜人,也出现了一些成员众多、影响很大的读书会,如郑州大学读书会等[6]。但如果冷静地加以分析,也会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体数量偏少

虽然不少高校都有读书会,但数量却与庞大的学生基数很不相称,而且迄今尚有一些高校根本没有读书会。总体上看,读书会远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由于数量少,再加上其本身吸引的学生也不多,因此,覆盖和吸纳的学生总量不大,在高校仍属于小众存在,影响非常有限。因此可以说,作为一种“学习社群”,读书会在我国高校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究其原因,既与大学生自身的问题相关(如受网络影响,读书兴趣下降、群体交往积极性匮乏等),也与学校缺乏支持和指导有密切关系。

(二)类型不够齐全

客观地说,目前读书会的类型已经相当多样,这从上文的列举即可看出,但仍然不够齐全。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非常缺乏以非研究生类学生(指本科生、专科生等)为对象的课程类、专业类读书会。所谓课程主要指学生选修的文化素质课程,以及专业类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所谓专业则是指学生自身主修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专业。之所以特别强调以非研究生类学生为对象,不仅因为他们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对象,而且因为针对他们的教学非常缺乏阅读:通常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下课走出教室,课程即宣告结束,课下根本没有组织开展相关的阅读。章太炎当年极力抨击的“专重耳学,遗弃眼学,卒令学者所知,不能出于讲义”的风气仍然笼罩校园[7]。因此,学生虽然修了很多课,实际的收获和提高却是微乎其微。而如果能在课下组建与课程、专业相关的读书会,不但能极大地促进课程和专业的学习,而且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有效提升其文化素质。

(三)水准偏低、吸引力不足

目前虽有一些水准较高、吸引力较强的读书会,但仍属凤毛麟角,大部分读书会的水准仍然偏低,吸引力也不足,亟需改进和提升。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如读书会自身定位与宗旨不清晰、对读书会功能的认知有偏差、活动形式单调、活动种类单一、缺乏教师指导和学校支持等。有水准才能使读书会超凡脱俗,避免肤浅的娱乐化;有吸引力才能使读书会凝聚人心,团结向前。所以既要保持一定的水准,又要充满吸引力,这是读书会存在和发展下去的关键。

(四)管理不够规范

这一点其实也是影响读书会活动水准和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所以特别单列,是因为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大部分读书会都是学生基于共同兴趣自发组建的,因此形态上是相对松散的。但有些人却因此认为,读书会不需要管理,大家怀着热情和兴趣来做即可,以至于缺少组织管理的整体架构,从而导致既缺乏对活动的管理,开展活动随意性很强,又缺乏对成员的管理,根本没有约束可言。大学生的自制能力本来就偏弱,一旦缺乏必要的约束,就会流于放任、散漫,最后的结果就是读书会从松散走向了涣散。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读书会功能与作用的发挥,损害了读书会的生命力和持续性,进而也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三、发展和提升大学生读书会的若干对策

要解决上述问题,发展和提升大学生读书会,需要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读书会自身层面,二是学校层面。下面分别论之。

(一)深化对读书会的认识,明确其根本目的,准确把握其主要功能

组建读书会首先必须明确其根本目的。这一点直接关系到读书会的定位问题。目的不明确,定位就会不清晰,进而在运作方向上就会出现混乱,最终可能无法维持下去。因此,必须把这个关键问题想清楚,达成共识。根本目的要具体,避免过于笼统、空泛,否则就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总体上来说,读书会的根本目的应该围绕着大学生成人与成才两个主要目标来确定。

关于读书会的主要功能,常人一般会认为:既然是读书会,主要功能当然是读书。其实不然。事实上,如果只是为了读书,是不需要参加读书会的。凡有一定读书经验的人都知道,真正要读书,最好是一个人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像读书会这样汇聚多人,众声喧哗,反而不适宜读书。不过,只是一个人读也有弊端,那就是所谓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还要“以文会友”,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交流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获得启发。读书会正是这样一个“以文会友”的组织。相对个人而言,读书会所独具的功能就是讨论和交流,这也是其最大优势所在。正是藉由讨论和交流,读书会才得以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品质。因此,讨论和交流才是读书会的主要功能。明确了这一点,那就意味着读书会必须强化成员的提前阅读意识,要求带着思考和问题来参加活动,否则就不会有丰富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也会严重影响读书会的水准。当然在初期阶段,可能很多学生根本做不到提前阅读,只有到了现场才会读一点。所以,要逐步引导,不断提醒,最重要的是以现场的热烈气氛去感染和激励参与者。

(二)确立组织架构和活动架构,加强活动管理和成员管理

组织架构和活动架构是读书会的骨架,缺之便无法支撑起来读书会。要建立组织架构,首先,要从读书会成员中筛选出一批核心成员作为骨干。核心成员的条件是富有热情,能力较强。读书会的一般成员通常流动性较大,但核心成员应保持相对稳定并成为读书会的基石。然后,从核心成员中推举出会长(召集人)1名负责全面工作,副会长1-2名协助会长工作。再设若干工作小组,一般来说,要设立4个工作小组。一是综合事务组,负责成员入会、活动考勤、后勤服务等。二是组织策划组,负责组织、策划读书会的各种活动(包括时间的确定、场地的落实、现场的布置等)。三是宣传推广组,负责建立读书会博客、微博、豆瓣小组、QQ群、微信平台等,及时发布活动信息,拍摄活动照片,撰写活动新闻稿等。四是成果整理组,负责整理读书会活动的成果(如讲解、报告、讨论、点评和个人分享的要点,以及参与者撰写的读书、听讲心得等),形成文字,并及时发布。

至于活动架构,核心是要确立两种角色:主持人和主讲人(或导读人、主报告人、分享人等)。主持人要具备较强的协调和控场能力,职责是把握进程、引领讨论、掌控场面和时间等,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可以从读书会成员中推举出几名主持人,轮流主持。其次是主讲人(或导读人、主报告人、分享人等)。主讲人要对所讲解的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主讲人等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读书会的水准和吸引力,所以选择时需谨慎,宁少勿滥。此外,在条件具备时,还可以设立点评人。点评人既可以由读书会成员担任,也可以邀请外来的嘉宾担任,要对主讲人等的发言和大家的讨论进行评析。

此外,还应藉由全体成员共同讨论的方式来确立读书会成员准则,对于成员入会退会、出勤、参与活动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以约束成员的行为。条件成熟的读书会还可以制定详细、完备的章程。

(三)丰富活动形式和活动种类,并完善参与方式

读书会的活动可以采取“主讲+讨论”、“导读+讨论”、“主题报告+讨论”、“个人分享+讨论”、围绕主题或书籍展开自由讨论、人人推荐和分享一本书等形式。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可以在每个形式中加入点评环节。读书会活动应以一种形式为主,适当兼用其他形式,避免过于单一。

读书会的主要活动内容虽然是阅读和讨论、交流,但也不能太过局限于此,以免给人单调之感。应择机开展一些读书之外的活动,如举行专题讲座或会讲、发起征文比赛、组织观看电影或戏剧等文艺演出、集体出外访学或游览风景名胜、开学后和放假前组织聚餐等。还可以根据季节和传统文化节日,策划相应的活动,如春天踏青、重阳登高、元旦联欢等。也可发起或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助学助教、推广阅读等。丰富的活动将会增强读书会的吸引力。

此外,还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完善活动参与方式。如可以利用网络,将传统的面对面读书与在线读书结合起来,做到线下线上并举。还可以利用网络建立论坛,鼓励成员积极发帖,参与交流,将读书会的讨论和交流延伸、拓展到现场之外。

(四)重视宣传、推广与成果整理、分享

宣传、推广能够扩大读书会的影响,不断吸引学生加入,从而为读书会持续注入新鲜血液,增强读书会的生机和活力。否则,如果始终只是固定的那么一些人讨论、交流,时间久了就会趋于麻木、僵化。宣传、推广可以利用读书会博客、微博、豆瓣小组、QQ群、微信平台等展开,也可以通过策划各类活动加以实施。在条件具备时,还可以创办纸质或电子介质的读书会会刊(或报纸),定期发行。

读书会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丰富的成果。这些经由个人思考和众人讨论、交流而产生的思维成果,堪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些极为精彩。但由于缺乏整理,都成了过眼云烟,非常可惜,应当加以改进。成果整理和分享应在平时进行,每次活动结束便及时加以整理,并定期发布在网络平台或会刊上。期末时再将成果加以汇总,装订成册,印刷发行,或在校内举行展览。这本身也是读书会对外宣传、推广的有效形式,同时还能增强读书会成员的成就感、归属感。而就其活动性质而言,分享思想属于一种文化公益行为,体现了一种可贵的利他精神。

除了读书会自身需要努力,加以改进和完善之外,发展和提升大学生读书会还需要来自学校层面的支援和助推。客观地说,这也是大学生读书会目前最缺乏的。有人认为,读书会既然是兴趣型组织,让其处于自发产生、自然发展的状态最好,无须外力介入和推动。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也应看到,事物的发展既需要内因,也离不开外缘,而且外缘还常常会影响到内因。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台湾。台湾众多高校自2006年起相继发布了促进读书会发展的推动计划,并制订了具体的读书会经费补助及奖励办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建读书会的热情。台湾高校读书会之所以数量繁多,普及率较高,与此有很大的关系[8]。自2009年起,复旦大学在复旦学院推行“经典读书计划”,成绩斐然,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明[9]。因此,来自学校层面的倡导、支持、指导、激励,对于促进读书会发展实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所以,当前学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充分认识读书会的积极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上文已经指出,读书是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最基本的手段,而作为“读书社群”的读书会在推动学生阅读方面又具有不可替代的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发展和提升读书会是有效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同时,专业或课程类的读书会还能积极促进课程、专业学习。所以,学校应当把读书会作为提升文化素质的重要平台、课堂的重要延伸、教学的重要补充来看待,而不应将其和其他学生社团等而视之,任其自生自灭。学校应将发展、普及读书会上升为学校意志和行动,制定整体规划,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以实际举措着力助推。

第二,明确读书会主管机构,对全校读书会加以统筹管理和规范。目前大学生读书会的隶属关系有三种情况:一是作为学生社团,归口在学校团委;二是由图书馆发起的读书会,归口在图书馆;三是院系一级的读书会,归口大都在院系;还有一些读书会属于无归口单位的“地下组织”。这种局面显然不利于管理和规范读书会。如果充分考虑到读书会与文化素质教育、教学的密切关系,再借鉴境外高校的经验,那么确定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来统一管理全校读书会是相对比较合适的。来自学校外部的管理和规范有助于读书会强化内部管理,当然学校的管理和规范仅限于提出一些必要的原则和要求,而不是过度介入,更不是粗暴干涉,读书会的自主性应当得到尊重和维护。

第三,对读书会给予大力支持、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多方式的激励。学校层面的支持应体现在政策、经费、场地、图书、宣传和分享平台等方面。政策主要是指,可以将参与读书会视为学生的一门选修课,给予一定的学分;对于教师,如果参与了读书会的指导,可以计算为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或者给予津贴补助。经费方面主要是为读书会开展活动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帮助解决所需费用(包括打印和复印学习资料、图书购买、成果印刷和展示、发行会刊、举办讲座等费用)。场地主要是在读书会活动场地上给予必要的帮助,最好能提供固定的适合读书的活动场所,以便改善目前很多读书会因缺乏固定场地而不得不经常打“游击战”的被动局面。图书方面是指学校图书馆应为读书会用书提供方便。每学期开始请全校读书会列出所需书目清单,馆藏少的或没有的,应及时购买,力争为读书会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图书保障。此外,还应为读书会提供宣传推广和信息发布、成果分享平台,如在校园网、学校报刊上开辟读书会专栏、专区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的支持也不应随便施予,应当制订各项支持的具体实施细则,明确获得支持的条件和要求。只有符合条件、达到要求的读书会才能得到支持,这本身也会起到管理和规范读书会的作用。

学校还应针对读书会存在的问题加以具体指导。例如,对于水准偏低的,可以联系和推荐院系教师,借助教师的力量加以指导;对于组织涣散的,可以在管理上提供指导;对于读书会因换届出现问题的,更需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化解,使之顺利换届,保持其延续性。在激励方面,可以在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评选优秀读书会,进行公开表彰,给予精神鼓励,同时在活动经费、图书、成果出版等方面也给予实实在在的奖励。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策划系列全校性活动,如以读书会为依托,发起读书月、读书节、读书日等大型阅读推广活动;学期开始时组织读书会联合招新、期末举行读书会成果联合展示。还可以组织校内或校内外读书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等。

综上所述,大学生读书会只要能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组织管理,改进活动方式,提升活动水准和吸引力,再加上学校的重视和支持,一定能遍地开花,覆盖和吸纳更多的学生,从而在促进大学生阅读、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注释:

①当前大学生读书会存在三种形态:一是作为一种学生自主性团体和组织的读书会;二是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式的读书会(如湖州师范学院历史系周扬波老师将读书会引入课堂,参见《将读书会引入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实践研究》,载《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12 期);三是作为一种学生文化活动的读书会,一次性举办完毕即不再存在。本文探讨的是第一种形态的读书会。

②“学习社群”(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共同体”)是上世纪90 年代美国学者博耶尔(Ernest L.Boyer) 首先提出的概念,随后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迄今为止,学界对此概念尚未有统一的界定。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并非任何一个学习群体都可以称为“学习社群”,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社群”指的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理念、目的,并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而建立起来的以合作式、交互式、探究式的学习为主要活动的自主性组织。以此来衡量,目前高校选修同一文化素质课程(也包括其他许多课程)的学生,以及众多课外文化活动所吸引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并未构成真正的“学习社群”,在性质上仍属于缺乏统一性的一般群体,其学习形态基本上仍属于个体学习。

③如儒家经典《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新学习理论则请参看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编写的《学习与理解》(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

参考文献:

[1]周远清.一呼而起久盛不衰——回顾高校开展素质教育二十周年 [A].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2015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2]王义遒.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浓重一笔 [A].论素质教育思想[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0.

[3]陈时见等.西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建设与思考 [A].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2015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12.

[4]李建星.读书会:非典型阅读方式的意义[J].中山大学法律评论,2012:(2):254-262.

[5]邱昭继.读书会与法科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法学教育研究,2011(1):256-414.

[6]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分析哲学读书会简介[EB/OL].http://www.gs.fudan.edu.cn/_s147/ed/a5/c6857-a60837/ page.psp.2014-6-16.

[7]董晓彤.国学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经典读书班纪实 [N].中华读书报,2013-05-22.

[8]郑州大学读书会博客[EB/OL].http://blog.sina.com. cn/zhengzhoudaxuedushuhui.2015-11-1.

[9]郑州大学读书会介绍[EB/OL].http://baike.baidu. com/link url=i0F9OtmK4_wLu41-U6cFhl17TMmuh 5NlXkOq2QR_AQ6Bw7LdT58Ssg3hDVy2lScLCmAd0EoNKw4Qw14dcTbnpK.2015-11-1.

[10]章太炎.章太炎文选[M].姜玢编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537.

[11]曹桂平.台湾地区高校读书会的推广与运作[J].图书情报工作,2014 (23):102-109.

[12]复旦学院创新经典读书计划夯实书院文化内涵[EB/OL].http://www.jyb.cn/high/gdjyxw/200905/t20090519_ 274625. html.2015-11-1.

(责任编辑:平和光)

The Observ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Reading Club

WU Bingzhao

(Centerof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BeijingNormalUniversity-HongKongBaptistUniversityUnitedInternationalCollege,Zhuhai,Guangdong519085,China)

Abstract:Although the cultural quality curricula and after-class activities can improve cultural qualit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regulated reading is still the most fundamental method. As a kind of “learning community”, reading club is crucial for arousing students' reading interests, training their reading habits and promoting their reading qualities. Universities should regard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reading club as a priority project of promoting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students. Currently, reading clubs have a good prospect, but even hav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fewer numbers, incomplete types, low level, and loose managemen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not only depend on the improvement and perfection of reading club, but also need the strong supports and specific guidance of universities.

Key words:reading club; reading community; cultur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3-0092-06

[作者简介]吴炳钊(1976-),男,河南鹿邑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大学教育。

[收稿日期]2015-11-11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读书会读书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考形式改革探索与研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广播音乐编辑的综合文化素质探讨
昆虫读书会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谈谈新形势背景下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