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应麟《诗薮》中的《古诗十九首》评点

2016-03-03 13:20李文娟
关键词:胡氏乐府古诗

刘 宁,李文娟

(西安文理学院 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 710065)



【文学艺术研究】

论胡应麟《诗薮》中的《古诗十九首》评点

刘宁,李文娟

(西安文理学院 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710065)

《古诗十九首》被胡应麟评价为“千古言景叙事之祖”,《诗薮》中将《古诗十九首》与乐府、魏诗、唐律作比较,评价分析后人学习《古诗十九首》的成果,解读《古诗十九首》文本艺术特色。胡应麟在肯定《古诗十九首》文学价值的基础上,探索了五言古诗鉴赏的规律,胡氏的论述对《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化具有重大意义。

胡应麟;《诗薮》;《古诗十九首》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古诗十九首》位隆声远,盛誉空前。齐梁刘勰的《文心雕龙》认为其是“五言冠冕”,南朝梁钟嵘的《诗品》评之为“一字千金”,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誉之为“千古五言之祖”,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誉之为“千古言景叙事之祖”“兴象玲珑”,清代陈祚明的《采菽堂古诗选》褒之为“千古至文”。历代诗论家都给予其很高的评价。其中胡应麟的《诗薮》既是明代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诗话著作,又是对《十九首》评点比较详细与完整的诗话。对胡应麟《诗薮》中关于《十九首》的评点进行分析,既可以了解胡应麟诗学体系,又可以总结五言古体诗的鉴赏规律。

一、《诗薮》中的《古诗十九首》评点整理

胡应麟的《诗薮》共20卷,分内编、外编、杂编、续编,内编以古体和近体的各种诗歌体裁为切入点,并着眼不同诗体的发展状况,对诗体进行品评分析;外编、杂编和续编则论述了周至明历代诗,对作家作品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在《诗薮》中对于《古诗十九首》的评点共有二十条。内编有十三条,外编有三条,杂编有四条。具体内容如下:

1.《三百篇》荐郊庙,被弦歌,诗即乐府,乐府即诗,犹兵寓农,未尝二也。诗亡乐废,屈宋代兴,《九歌》等篇以侑乐,《九章》等作以抒情,途辙渐兆。至汉《郊祀》十九章、《古诗十九首》,不相为用,诗与乐府,门类始分,然厥体未甚远也。如《青青园中葵》曷异古风?《盈盈楼上女》靡非乐府。[1]《内编》卷1,13

2.思王《野田黄雀行》,坦之云:“词气纵逸,渐远汉人。”昌穀亦云:“锥处囊中,锋颖大露。”二君皆自卓识,然此诗实仿“翩翩堂前燕”,非《十九首》调也。第汉诗如炉冶铸成,浑融无迹。魏诗虽极步骤,不免巧匠雕镌耳。[1]《内编》卷1,19

3.两汉诸诗,唯《郊庙》颇尚辞,乐府颇尚气,至《十九首》及诸杂诗,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辞藻气骨,略无可寻,而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魏氏而下,文逐运转,格以人变,若子恒、仲宣、士衡、安仁、景阳、灵运,以词胜者也。公幹、太冲、越石、明远,以气胜者也。兼备二者,唯独陈思。然古诗之妙,不可复睹矣。[1]《内编》卷1,23-24

4.诗之难,其《十九首》乎!蓄神奇于温厚,寓感伤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盖千古元气,钟孕一时,而枚、张诸子,以无意发之,故能诣绝穷微,掩映千古。世以晚近之才,一家之学,步其遗响,即国工大匠,目瞠其后,况其余者哉![1]《内编》卷1,25

5.“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鲁直诗也。“古人遗墨,率有蹊径可寻,唯《贴》则探之莫得其端,测之莫穷其迹”,光尧语也。二君所论书法耳,然形容十九首,极为亲切。非沉湎其中,不易知也。[1]《内编》卷2,25

6.东、西京兴象浑沦,本无佳句可摘;然天工神力,时有独至。搜其绝到,亦略可陈。如:“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浩浩阴阳移,年名如朝露。”“万世更相送,贤圣莫能度。”“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三年字不灭。”皆言在带衽之间,奇出尘劫之表;用意警绝,谈理玄微,有鬼神不能思,造化不能秘者。[1]《内编》卷1,25-26

7.“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妻以绿”。“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朱火然其中,青烟飏其间。从风入君怀,四坐莫不欢。”“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穆穆清风至,吹我罗衣裙。青袍似春草,长条随风舒。”“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等句,皆千古言景叙事之祖。而深情远意,隐见交错其中。且结构天然,绝无痕迹。非大冶熔铸,谁能至此?[1]《内编》卷1,26

8.古诗短体如《十九首》,长篇如《孔雀东南飞》,皆不假雕琢,工极自然,百代而下,当无继者。[1]《内编》卷2,28

9.子建《杂诗》等篇,全法《十九首》意象,规模酷肖,而奇警绝到弗如。《送应氏》《赠王粲》等篇,全法苏、李词藻,气骨有余,而清和婉顺不足。然东、西京后,唯斯人得其具体。[1]《内编》卷2,30

10.“人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即“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也;“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即“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也;“借问叹者谁,云是荡子妻”,即“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也;“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即“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也。子建诗学《十九首》,此类不一,而汉诗自然,魏诗造作,优劣俱见。[1]《内编》卷2,32

11.今人律则称唐,古则称汉,然唐之律不若汉之古。汉自《十九首》、苏李外,余《郊庙》《铙歌》、乐府及诸杂诗,无非神境,即下者犹踞建安右席。唐律唯开元、天宝,元、白而后,寝入野狐道中。今人不屑为者,往往而是。亦时代使然哉![1]《内编》卷2,34

12.《三百篇》,非一代音也;《十九首》,非一人作也。古今专门大家,吾得三人:陈思之古,拾遗之律,翰林之绝,皆天授,非人力也。[1]《内编》卷2,35

13.至古诗和平淳雅,骤读之极易;然愈得其意,则愈觉其难。盖乐府犹有句格可寻,而古诗全无兴象可执, 此其异也。[1]《内编》卷2,35)

14.昔人谓三代无文人,六经无文法。窃谓二京无诗法,两汉无诗人。即李、枚、张、傅,一二传耳。自余乐府诸调、《十九》杂篇,求其姓名,可尽得乎?即李、枚数子,亦直写襟臆而已,未尝以诗人自命也。[1]《外编》卷1,23

15.《十九首》后,得其调者,古今曹子建而已,《三百篇》后,得其意者,古今杜子美而已。元亮之高,太白之逸,自是词坛绝步,但入此二流不得。[1]《外编》卷1,25

16.胡武平 “西北浮云连魏阙,东南初日照秦楼”,上句用“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语,下句用“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语,联合成句,语意天然,读之绝不类引用昔人者。而兴象高远,优入盛唐。盖梅句虽极精严,而犹若有意,此则无迹可寻矣。[1]《外编》卷2,27

17.《十九首》之目,汉世无之,第以名氏不详,总曰古诗,梁钟嵘《诗品》称陆机旧拟十四首,外四十五首颇为总杂,今《士衡集》拟古十二章,昭明又去其一,益以他作为十九首。如《去者日以疏》《客从远方来》皆钟氏所称。则《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生年不满百》《回车驾言迈》等六首,亦当在四十五首之内。外陆所拟《兰若生朝阳》与《桔柚垂华实》等九篇,别为章次,较钟所称原数,今世仅存十五,大半失亡。然《冉冉孤生竹》《驱车上东门》,又载乐府,则《饮马长城窟》之类,旧亦钟氏数中,未可知也。[1]《杂编》卷1,15

18.钟氏谓古诗士衡拟外四十五首颇为总杂,疑出建安诸子,而取《客从远方来》《桔柚垂华实》二首为优。今读《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等篇已列《十九首》者,词皆绝到,非《行行重行行》下。外九首,《上山采蘼芜》一篇,章旨浑成,特为奇妙,第稍与古诗不同,是当时乐府体。《四坐且莫喧》中四语极工,唯《悲与亲友别》《兰若生朝阳》七篇,奇警略逊,疑钟氏所谓总杂者。足睹昭明鉴裁。然词气温厚,非建安所及。谓出曹、王,非也。[1]《杂编》卷1,3

19.钟嵘《诗品》云:“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都尉至班婕妤,数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按苏、李同见《文选》,《诗品》标李为五言宗,而苏绝不入品。又《古诗》或谓枚乘。而嵘以枚、马之徒,咏吟靡闻。盖嵘与昭明同世,《文选》未盛行,而《玉台》为后出故也。[1]《杂编》卷2,5

20.《古诗十九首》并逸姓名,独《玉台新咏》取《西北有高楼》八首题枚乘,差可据。以诸篇气法例之,概当为乘作。然钟嵘《诗品》已谓“王、杨、枚、马,咏吟靡闻”,《文选》《文心雕龙》亦无明指,不知《玉台》何从得之。至“两宫双阙”语,诚类东京,而《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冉冉孤生竹》,《玉台》皆别录,则他篇非乘作明甚,宜昭明通系之于古也。刘彦和云:“《孤竹》一篇,傅毅之词”,而玉台了无作者。《饮马长城窟》《玉台》题蔡邕,而《文选》无复撰人,咸似未有定说云。《玉台》枚乘九首,《兰若生春阳》非《文选》中者。[1]《杂编》卷2,3

从上列二十条评点中我们可以看出,胡应麟对《古诗十九首》的评点主要集中在《诗薮》的内编卷一、卷二中。胡应麟把《十九首》与乐府、魏诗、唐律作比较,评价后人学习的成果,解读《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这些论述,不仅着眼于宏观,也有微观的分析;不仅肯定了《十九首》的文学地位,而且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概括,探索了五言古诗的鉴赏规律。

二、《诗薮》中《古诗十九首》评点之分析

(一)诗与乐府

胡应麟认为诗与乐府的关系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诗与乐府两者不分,诗即乐府,乐府即诗,以《三百篇》为代表。第二阶段,诗与乐府两者分离,各自独立,屈宋时期,《九歌》是乐府,《九章》是古诗。到了汉代这种区分就很明显了,《郊祀歌》十九章与《古诗十九首》的用途完全不同,前者是帝王祭祀典礼上使用的颂歌,后者是下层文人抒发个人情怀的徒诗。在前文引的第一条中胡应麟主要阐释《十九首》是古诗,强调了它与《诗经》《九歌》汉《郊祀歌》等乐府作品的不同,明确了《十九首》在诗歌发展史中特殊的位置:五言古诗之始。胡应麟在《诗薮》中论述了五言古诗的发展历史,从汉代至明代,《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最早的作品。这为后面胡应麟对于《十九首》与魏诗、唐律之比较及胡应麟对《十九首》的评价都奠定了基础。胡应麟对于诗与乐府的区别在此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仅仅是提出《十九首》是最早的五言古诗。

(二)汉诗与魏诗

胡应麟对汉诗与魏诗的比较有着独特的见解。其表示:“子建诗学《十九首》,此类不一,而汉诗自然,魏诗造作,优劣俱见。” 汉诗体正格高,章法句意自然高妙,有一种自然天成的意境之妙;魏诗主词,极力学习与模仿汉诗,刻意为之,但却缺失了自然天成的意境,虽对汉诗意象的继承有些许成就,但无法达到浑融无迹的地步。很明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魏诗持肯定与赞许的态度,但在与汉诗相比较时,魏诗的风格与古意略逊一筹。胡氏还是更为欣赏《古诗十九首》那种古朴自然的诗风与那种浑然天成的意境美,在诗“格”上,魏诗不如汉诗。

对于古诗的鉴赏与分析,我们不能只从某一方面入手,而要从诗歌的外在形式到具体的内容两大方面着手分析。胡氏不仅从“格调”(多指语言层面的诗法,具体来说就是诗歌的体裁、句法、音韵、声律等外在的形式问题,是连接诗歌的景、事、物等素材与诗歌的效果的媒介)方面还从“神韵”(诗歌的意境)方面对汉魏诗歌做了比较与分析,并未像明代的复古派只注重“格调”。他对于汉魏诗之比较评价还是很中肯的。

(三)汉诗与唐律

胡应麟认为:“今人律则称唐,古则称汉,然唐之律不若汉之古。”胡氏对于汉诗和唐律显然更欣赏汉诗之古意,将汉之古诗置于超越唐律之上的崇高地位。这与其“格以代降”的诗学观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的“格”主要是指古意,但是品评诗歌并非仅仅是从诗歌的古意这一方面作为评价标准。此处,显然是胡应麟受复古派的影响,不免有盲目的荣古陋今之倾向。作为汉诗具有“五言之冠冕”的《十九首》确实是诗坛的一座高峰,但是就整个诗歌发展史来看唐律也不逊色于汉古,可以说是与《十九首》比肩。唐律对于诗歌的外在形式“格调”上达到很高的造诣,而汉古则是在的“神韵”上取得高的成就。而诗歌是需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缺一不可的。它们在不同的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所以此二者是诗坛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没有高下之分。

(四)学习《十九首》的楷模

《十九首》是五言古诗最高成就的代表,历代诗论家对其有很高的评价。模仿的人也不少,正如胡应麟总结的“建安以还,人好拟古,自《三百篇》《乐府》《十九首》《铙歌》,靡不嗣述,几于充栋汗牛”,当时模拟之风盛行,参与模拟的诗人很多,被模拟的作品也很多。而被历代诗论家称赞的《古诗十九首》被诗人模拟得最多,如曹植、陆机、鲍照等诗人。后人对《十九首》的学习与继承,只有曹植一人是胡应麟看重的。在《诗薮》中《古诗十九首》的评点中,只有四条(九,十,十二,十五)是胡氏对于后人学习《十九首》的评论,而这四条全部是关于曹植学习《十九首》的评论。其中两条都是盛赞曹植得其古意:“古今专门大家,吾得三人:陈思之古,拾遗之律,翰林之绝,皆天授,非人力也”。“《十九首》后,得其调者,古今曹子建而已”。这两条对于所有学习和模拟《十九首》的诗人来讲,胡氏最为欣赏的就是曹植。而另外两条则是讲胡氏对于曹植《十九首》学习成果的评价,虽然在对于《十九首》的学习中,曹植在众多诗人中脱颖而出被胡应麟称赞,但曹植的模拟之作是否超越了《十九首》呢?答案是否定的。胡氏认为:“子建《杂诗》等篇,全法《十九首》意象,规模酷肖,而奇警绝到弗如。即 ‘人生不满百,戚戚少欢娱’,即‘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也;‘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即‘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也;‘借问叹者谁,云是荡子’即‘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也,‘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即‘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也。子建诗学《十九首》,此类不一,而汉诗自然,魏诗造作,优劣俱见。”胡氏从子建对《十九首》学习继承的效果和内容来分析。他认为陈思王法《十九首》意象,运用《十九首》的诗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与创意,对于创作方法的学习是令人赞赏的,但是其仍达不到与《十九首》那样无句可摘、自然天成的风格以及“奇出尘劫之表”的艺术效果,对于《十九首》的艺术风格的学习较之《十九首》本身是略逊一筹的。

胡氏对于曹植学习《十九首》的创作方法是持肯定的态度,而其对于艺术风格的学习不及创作方法的效果。这是存在一定的客观原因的,艺术风格本身就很难学习和模仿。再者《古诗十九首》本身就是诗坛上一座几乎不可逾越的高峰,所以后人对其的学习和模仿至今都没能超越。可是不影响曹子建是学习《十九首》的楷模。

三、胡应麟对《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之见解

胡应麟对《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的见解在此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鬼神不能思,造化不能秘者

胡应麟评价《十九首》的突出特点是极力称赞“用意警绝,谈理玄微,有鬼神不能思,造化不能秘者” 的艺术特征。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对其评价之高与推崇至极呢?

在《诗薮》中,胡氏用“兴象”评论《古诗十九首》 前后共四次。可以看出评价的重点是“兴象”。“兴”主要是突出情景的再现与内心的感悟,“象”则偏重于刻画和塑造艺术形象。[2]我们结合具体的诗来看,在“兴象”中胡氏侧重于“兴”还是“象”。

以《迢迢牵牛星》一篇为例,这首诗的重点是把想象寄托在遥远的星空,从意境中塑造出一个“皎皎河汉”的形象,并不把展现现实生活中被抑制的苦闷的心理状态作为诗的中心,而是把“涕泣零如雨”的她凝视着人间的这一状态塑造出来,而她作为千万亿被压抑着的人们的悲哀和苦闷的形象化身,而且这一遥远的寄托像黑暗中飞溅的火花一样,在她身上闪耀着理想的光辉,给人以美的感受,然而这也会引发人的无限遐想。可见这是在塑造一个鲜活的形象让诗歌的思想通过这个形象来传达,其意境之美也随之变得高雅。

再看《青青河畔草》一篇,开头六句:“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这里描写的少妇,有艳丽的装饰,有妖娆的姿态,而她又是处在这样一个浪漫的浓春烟景里;诗读到这里,就能明白诗人的用意所在。人物性格和环境气氛的统一,情感色彩的准确和调和,诗人所塑造的形象是从自然和人生里捕捉来的典型性形象,是能够唤起读者的想象和情绪的活的形象。如果说诗有秘密的话,就在这里,诗人只是轻轻闪动一下艺术的手指,就能将读者带进另一个独特的境界。在这首诗中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出色。

通过这两首诗的分析可知,胡氏以“兴象”评《十九首》,侧重于“象”,强调《十九首》以最浅近自然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还能引起人无限的遐想且能够达到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十九首》确为无心之作却达到了奇警的效果,《十九首》之自然妙是不可言传的。具体体现在诗中所有的情、景、事、理都恰如其分的结为一体,读之诗歌的整体和谐之美自然而现,单独提出任何一部分都会让诗歌的整体美丧失。胡氏用“兴象”评论《十九首》,解读了《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肯定其所彰显的文学价值。

《十九首》不仅是对于诗中人物形象塑造得很出色,还对人生永恒命题的思索让人为之折服。而在此胡应麟缺少对《十九首》“兴”的关注与研究,其实“兴象”本是紧密结合的,如果说一首诗歌只是对人物形象塑造得很成功而没有什么感悟,那么这首诗歌就缺乏内在的深度,变得比较肤浅。

(二)千古言景叙事之祖

正如胡氏所云:“‘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妻以绿……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等句,皆千古言景叙事之祖。” 这是胡氏评价《十九首》诗的具体内容的艺术特点。《古诗十九首》并不是单一的抒情,而是将写景、叙事和抒情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艺术上表现为意致深婉、诗味浓厚,使人读之韵味十足。《古诗十九首》为后来诗歌的创作提供先例。前面提到的《东城高且长》的开头,就是借景抒情,其用语对眼目中所见的景象平平叙出,“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中的“自”是顺势接出,似全无用心之处,但弥漫于全诗的抑郁不平之情、悲壮之气,又使得这几句看似不动声色的言景叙事之语有了难言的情味,胡氏将之视为天工自然、人力难至的境界。胡氏对其评价颇高,认为是“千古言景叙事之祖”,《十九首》确实与这个称号相匹配。

(三)畜神奇于温厚,寓感伤于和平

胡应麟曰:“诗之难,其《十九首》乎!畜神奇于温厚,寓感伤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他评价《十九首》诗风温厚而不乏神奇,意悲而远,把感伤哀怨以平和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不仅与诗歌语言密不可分而且还与创作主体有关,“畜神奇于温厚,寓感伤于和平”的艺术风格源于《十九首》的语言浅近自然,朴素清新,不假雕琢,工极天然形成了一种浑然天成之意境。就如同儒雅之士说的家常话,平平道来却不失韵味。如《去者日以疏》里的“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景语兼情语,自然传神。《孟冬寒气至》中的“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具君不时察”等语言极质朴、自然,抒发真挚而深厚的情感。《明月皎夜光》里的“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平平道出那失望、悲伤的感情,却没有一丝怨怒,却能让人体会到那心中的失望与悲伤悠远绵长。正如胡氏所说的“寓感伤于和平”。再以《迢迢牵牛星》为例,诗中的牵牛星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从天上到人间这动人的比拟,写得既毫无雕琢之感有给人一种灵动感。语言浅近易懂却不失悠远绵长之意味。《古诗十九首》大体观之,语言都是朴素自然的,虽然相隔时间久远,但今天读之依然感到明白流畅,并没有刻意为之的感觉,这是作者汲取民歌的营养与精华的效果。总体来说,《十九首》的艺术特色是语言自然,格古调高,句平意远,不遮不漏。[3]

从胡应麟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分析中,可以看出其评价诗歌的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他有意识地从多方面来评价诗歌,不仅通过比较分析,还对其本身的艺术效果以及后人对其学习的效果进行全面的分析。胡应麟的诗歌分析评价主要注重诗歌内在的兴象风神(意境神韵美),这方面胡应麟表现出非常敏锐、精辟的审美感知能力。胡应麟评价诗歌的体系对今人的研究与古诗鉴赏仍具有启示性意义。

[1]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陈国球.胡应麟诗论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6:164.

[3]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57.

[责任编辑朱小琴]

On HU Ying-lin’s Comment on the Nineteen Ancient Poems in Shi Sou

LIU Ning, LI Wen-juan

(ResearchCerterforChang’anHistoryandCulture,Xi’an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

HU Ying-lin regardstheNineteenAncientPoemsas father of ancient scenic and narrative poems. By ma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theNineteenAncientPoemsand folk songs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poems in the We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refering to the later generations’ achievements in studyingtheNineteenAncientPoems,HU Ying-lin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features, literary value oftheNineteenAncientPoemsas well as the rules for appreaciating poems with five characters to a line.

HU Ying-lin;ShiSou;theNineteenAncientPoems

2015-12-20

刘宁(1971—),女,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I207.22

A

1008-777X(2016)03-0029-05

猜你喜欢
胡氏乐府古诗
《乐府新声》2021年(第39卷)总目录
品读乐府
“拟古诗”之我见
宗族文化景观修复与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衡南县杨柳村胡氏宗祠为例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乐府三首》
《传奇汇考》《乐府考略》述考
为后何如为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