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慰
自闭症儿童个别化绘画干预个案分析
·朱天慰
绘画干预治疗活动中,从自闭症儿童的兴趣入手,合理选择符合该自闭症儿童心智的绘画工具、风格和主题,适时调节自闭症儿童的情绪,从而提高其绘画能力、语言交往能力。
自闭症;情绪调节;绘画干预
钧钧(化名),男,8周岁,有自闭症倾向并伴有多动。在平时学习与活动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障碍特点。词汇量少,口语单一重复,语速快,有复述和模仿的能力,语言理解和社会交往能力弱,情绪易激动。2.优势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很好,“连点成线”完成得非常标准;“填色游戏”时涂色均匀饱满,颜色不超过边缘线;写字笔画正确,字形协调;会想象和联想,能很快完成一幅几十片的拼图。因此,钧钧是一名能力较强的自闭症儿童,学校为他提供了参与绘画干预治疗项目的机会,以挖掘其潜能,使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并促进协调发展。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其自主选择绘画工具与绘画内容
绘画不是简单的连线、涂色训练,需要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创作,创作者的主体性十分重要。[1]面对初次踏进美术馆画室兴奋万分的钧钧,笔者首先带他来到放置画具的推车前,教其认知马克笔、蜡笔、颜料等,然后让钧钧自己选择画具。待钧钧选择颜料后,将画具在桌上放好,铺好画纸,让钧钧坐在座椅上,问钧钧想画什么。钧钧用其特有的快语速,重复地告诉我:“西瓜,西瓜,画西瓜。”笔者找出西瓜的实物图片,和钧钧一起观察创作,一幅童趣十足的“西瓜”在第一次绘画活动中完成了。在之后的绘画活动中,笔者都会尊重钧钧的意愿,让他自主选择绘画工具,自定绘画内容。这一举措契合了他的内在需求,他画得十分投入,劲头十足。
艺术源于生活,钧钧的生活是笔者引导他绘画的源泉。[2]钧钧所画的内容一般都是那段时间他比较感兴趣、印象深刻的东西。如,去年九月初,天气很炎热,平时会吃一些西瓜和冷藏后的酸牛奶,那时钧钧很喜欢画西瓜和酸牛奶;而今年初夏,正是哈密瓜、香瓜等一些瓜类上市的时候,钧钧就告诉笔者,他想画香瓜。
(二)根据情况,适时调整绘画风格和工具
每周四是钧钧要去市美术馆的日子。他一踏进美术馆就十分兴奋,不停地尖叫,摇晃凳子,拉扯我的手臂。钧钧非常喜欢用毛笔蘸着颜料肆意地挥洒,他笔下的画面色彩艳丽,不拘小节。每当钧钧在情绪异常激动的情况下作画时,他会用毛笔蘸着颜料,动作幅度很大地胡乱涂抹,不顾及哪些地方已经画过,哪些地方的颜料还没有干,这将他画面中与生俱来的灵气与良好的色彩感破坏了,画面效果受到影响。在与项目团队中其他教师沟通商榷后,笔者尝试从绘画风格上进行调整。即,根据钧钧绘画色彩大胆艳丽的特点,为其选择印象派风格的作品进行欣赏,作画手法参照梵高作品,如《星夜》《有乌鸦的麦田》等,将原来画面中的大色块调整成小笔触的点画,希望以小笔触点画的方式调整钧钧绘画时的过大、不受控的动作行为。尝试之后,发现用小毛笔进行点画,在调整钧钧的绘画动作与画面效果方面确实有了一点成效,但钧钧有时还是会忍不住地拿着毛笔肆意地挥洒,污浊部分画面。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咨询了相关医学顾问,决定从绘画工具的选择上作调整,实施干预。据观察,钧钧在用毛笔蘸颜料作画时,不仅享受着自己创作的色彩艳丽的画面,也享受着挥动毛笔在纸上涂抹的动作快感。而每当钧钧情绪失控时,他更多的是在享受涂抹颜料动作的快感。所以,调整后的绘画工具要同时具备两方面特点:一是保持画面上灵动的色彩感;二是不让绘画动作影响情绪以及画面效果。根据这两点确定蜡笔为调整后的画具,因为蜡笔与画纸之间的摩擦力较大,且其笔触比毛笔的小。经过调整绘画工具,钧钧在绘画时情绪失控的情况逐渐变少了。
在调整绘画风格和工具后,也要通过一定能量释放方式,适度调节学生情绪。如寒假后再次来到美术馆时,钧钧显得尤为多动,不停地蹦蹦跳跳、甩笔者的手臂、敲打桌上的画纸。与其妈妈、班主任分析后,得出结论:因饭量变大,午休后绘画时,有大量摄入的能量未能消耗,使其一直处于亢奋状态,故无法安静作画。因此,一方面,每天午餐休息半小时后,班主任带着钧钧跳蹦床或在跑步机上跑步;另一方面,绘画前笔者带钧钧在美术馆爬楼梯、跑步。通过这些举措,钧钧释放了过盛精力,能够安静地在座位上画着他眼中的世界,绘画过程流畅,画面生动而有张力。
(三)通过对话交流,提高学生语言交往能力
绘画活动中的交流,一定程度带动了钧钧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因为喜欢去美术馆画画,所以他努力理解教师的指导和要求,主动表达发自内心的迫切需求。如,因来到美术馆十分兴奋,钧钧不停地跳、快速高声重复几个固定的音节,几经劝说,都不能让他安静下来,笔者用食指抵住嘴巴,做出“嘘”的动作,钧钧也跟着学这个动作,但他没有立刻安静下来,而是噘着嘴把“嘘”声吹得很响。这让笔者很无奈,故严厉地对他说:“你不听话,我们不来画画了。”而钧钧对此的反应并不是像往常一样机械地重复笔者说的后半句话“不来画画了,不来画画了”,而是异常坚定地回答:“要来!要来!”钧钧理解了笔者的话,没有鹦鹉学舌地重复,而是准确表达了自己要画画的心情。
语言能力的提升,使钧钧能听懂教师更多的话,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笔者的引导下,钧钧从刚开始只会用单一重复的词语来表达,慢慢发展到用词组来表达,再到用简单的句子来表达他的想法。此外,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有助于他调整自己的行动和情绪。如,一开始在前往画室的路上,钧钧一直会挣脱笔者的手奔跑,笔者就会追赶他,说:“钧钧,我们要走慢一点。”而钧钧往往无视笔者的追喊,仍一路奔走。一段时间后,钧钧理解了笔者所说的话,会主动拉着笔者的手说“要走慢一点,要走慢一点”,并努力控制自己不奔跑,放慢脚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开始,我带着钧钧一笔一笔地对照着实物或图片画,我用什么颜色,钧钧会跟着我也用什么颜色。渐渐地,我发现钧钧看着实物、图片,会自己选择相应的颜色来画,我就逐渐减少示范,让他自主作画。当钧钧画他熟悉的内容时,能迅速地将脑海中的画面勾勒出来,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形象就跃然纸上,如同这些事物的形象早就烂熟于心了。格兰丁教授的研究表明:“孤独症人群的大脑中,视觉系统可能已经发展到弥补言语和排序缺陷的程度。”[3]显然,钧钧的图像记忆能力很强,他擅长图像思维,绘画是他表达自我与内心情感的优势通道。看似随心所欲的涂涂画画,是他头脑中丰富图像积累的艺术呈现,是他独特的心灵倾诉。
综上所述,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和喜爱使钧钧的语言交往能力逐步提升,情绪控制能力逐步增强,更使他的绘画水平有了明显长进。
[1]张瑶.动机理论在自闭症儿童语言表达训练中的应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6,(5).
[2]熊擎宇.让生活点燃美术教学的火花[J].教师,2012,(7).
[3][美]天宝·格兰丁.用图像思考:与孤独症共生[M].范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215600)
G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