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克东
(汉台区汉中中学 陕西汉中 723000)
“互联网+”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之我见
赵克东
(汉台区汉中中学 陕西汉中 723000)
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教育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应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让教育在“互联网+”的“风口”飞得更高、更稳、更远。
目前,互联网+作业只体现了纽带作用和直通作用。具体体现为:通过某种网络平台将作业告知家长与学生,仅起一个通知作用,而作业的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可以使学生轻易从网上搜到作业。这些都成为指责互联网作业的理由。对此,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这是互联网+教育本身的错,只能说是之前的互联网发展对教育的冲击力度还不够,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传统的作业,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应试技巧与应试能力的训练,忽略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忽略了教育的时代特色。在作业设计上尚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作业的对象单一,就是学生,缺少家校互通、师生互动、家长与学生的互通。
2.作业以单向输出的形式固化于学生,缺乏及时交流、师生同构、家生同构的过程,难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3.作业设计整齐划一,忽略了个体差异。无论怎样的学情,作业都是统一的模式,缺少选择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4.作业设计重考试,轻思维。
对此,我认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是生活的延伸、时代要求的体现。作业的设计要体现以下特点:
1.作业要精选、适量,富有挑战性
学生完成的作业只有在保证质量和有一定准确率的前提下才可称得上是有效的作业。那些仅仅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盲目应付的作业,教师设计的再好,对学生来说也是无效的。恰恰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又是屡见不鲜的。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一定要适量,要少而精,简单重复化的作业只能浪费学生、老师的时间与精力。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设备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作业,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互联网覆盖的前提下都可以变成现实。不要轻视学生的创造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2.对话式批改、交互式交流可以使老师、家长更好的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
网络环境下,完成作业与批改作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利用电子设备(电脑、移动终端设备等)对作业过程中出现的疑问可以及时交流、答疑解惑、反复修改。在交流中掌握知识、促进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微课、慕课等网络形式加以解决。
1.作业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要因人而异
我们既然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就不应该设计完全统一的作业来限制优生,为难学困生。作业设计应依据学生年龄和学段特征,有意识的减少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和整齐划一的应试作业,充分应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使语文作业呈现出可选性、碎片化,学生依据需求选择作业,随时随地可以利用互联网完成作业。
2.作业要有针对性
课堂作业内容通常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即针对当天学习的课文而设计,其目的一般都比较注重知识的巩固运用,而布置家庭作业的目的我认为应该注重知识的拓展运用,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内容上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去设计更多的要让家长参与到学生课外作业的完成中来。家长的参与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作业形式要开放,体现多样性
互联网时代,学习无处不在。知识性作业、实践性作业、思维型作业、创造性作业等都应成为学生作业的范围。听、说、读、写、思,各种作业都可以互联网形式出现。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使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变成将知识转变为技能的过程。
4.作业具有双向性
在网络环境下,老师要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尽可能多的作业,供不同需求的学生选择。这样,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不同网络条件的学生和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网络作业就可以提供这样的选择。
教学成长不仅是指老师与学生,更是家长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在网络换进下,以作业为平台,使作业的设计者、参与者都能有收获,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1.人与网络共同成长
网络环境下,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面临着对丰富资源的筛选与接收。丰富的资源即开拓了视野,又可以使学生从繁多的简单知识中解脱出来,做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感兴趣的事情。将网络搭建成老师学生家长共同成长的平台。
2.顺应社会发展,成就瑰丽人生
互联网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教育既是受益者,也是适应者。身为教育参与者的老师、学生、家长只有顺应社会的发展,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潮流中才能与历史前进的步伐相一致,让网络成为成就我们瑰丽人生的优势。
互联网+作业,其实是作业的彻底开放。在彻底开放中却有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间更广泛深入的交流。这种三方的共同成长将给教育改革提供前所未有的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