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衍发
(安徽财经大学 文艺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论中华美学精神在艺术美学教学中的渗透
吴衍发
(安徽财经大学 文艺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艺术美学不只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还是一种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一种植根于生命的本源、源于生命的最深处的人生情怀和生命精神。中华美学精神以追求至真、至善、至美以及相互间的和谐统一为本质属性,阐扬和追求中华美学精神,必将成为艺术美学核心的价值所在。在艺术美学教学中,既要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论品质进行梳理和阐扬,又要以审美的方式传播和彰显真善美的力量和价值追求。笔者在梳理中华美学精神的宏阔内涵、比较艺术美学与中华美学精神关系的基础上,从审美价值层面宏观上观照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指出中国艺术是艺术家追求自我生命和宇宙普遍生命的和谐统一,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以生命为本体的最高真实的精神。
中华美学精神;艺术美学;审美价值;生命精神
“中华美学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充满新意的命题。习近平精辟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1]这一命题甫经提出,便引发了学术界和教育界持续而高度的关注,围绕该命题的一系列文章频频见诸各种报刊。高校作为中国先进思想文化建设和传播的重要阵地,理应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镇。而作为高校艺术美学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于中华美学精神的阐扬和追求,必将成为其核心的价值所在。因而,艺术美学专业课教师需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华美学精神的淹博内涵和深远价值,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和阐扬中华美学精神。
要在艺术美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阐扬和渗透中华美学精神,首先需要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中华美学精神”这一命题的核心内涵。
周宪教授指出,“美学的作用体现为美学精神对日常生活的塑造,也就是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精神的提升。”[2]248何谓美学精神?美学精神是一种自由的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创造精神,是一种自由的超越精神,是一种自由的和谐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精神。[2]248-255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美学精神,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各民族在几千年的生存与发展中所累积下来的民族精神的灵魂和精华,是在几千年来不间断地审美创造活动中所积累下来的的经验、意识和思想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价值、审美理想、审美人格上的生动表征和呈现,绵延不断,生生不息,成为中华民族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鲜明标识。因而,仲呈祥教授指出:“与西方的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的较重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方法、思辨演绎推理特征、科学实证品格相区别,中华美学思想、理论和精神则具有极其鲜明的民族思维和民族学理标识,概括起来,主要是更重天人合一的和谐包容理念、既入世又出世的人间情怀和营造意象的诗性写意品格。”[3]金雅教授也指出,“中华美学精神扎根于民族哲学的人生情韵和民族文化的诗性传统,确立了以人生关怀为内核、以大美情怀为视野、以美境高趣为旨归的中国式美学话语,聚焦为以真善美张力贯通、有无出入诗性交融为突出标识的民族化美学精神。”[4]
当然,中华美学精神内涵淹博、辐射广阔,可以从多个方面加以理解。譬如: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中华美学的大美学观与生命审美观(中国美学是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为一体的大美学,体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中华美学精神体现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与审美观念(重视文艺审美的重要而独特的价值作用);中华美学追求崇高的美学境界(体现了崇尚道德美、人格美、信仰美、崇高美、境界美与自由超越的精神);中华艺术审美创造的文质兼美品格(艺术精品意识与真善美相统一的精神);中华美学的成己成人、成人成物、民胞物与、民本情怀、家国情怀、天下情怀、尚道精神与理想追求;中华美学的现实关怀、实践品格、创造意识、创新意识、生生意识、知行合一、开拓创新、汇通中西、海纳百川的精神,等等。[5]
综合学术界关于“中华美学精神”这一命题的诸多探讨可以看出,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内涵深刻、高度概括的理论命题,也是一个很具指导意义、针对性很强的实践命题。中华美学精神是以追求至真、至善、至美以及相互间的和谐统一为本质属性。所以,在艺术美学课程教学中,既需要我们对中华美学精神的理论品质进行认真梳理、辨识和阐扬,又需要以审美的方式,结合艺术实践来传播和彰显真善美的力量和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中华美学精神”命题的提出,为艺术美学课程教学和研究指明了的方向,成为艺术美学教学科研的重要指南,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复兴和中华美学研究走向繁荣的强大精神力量。
艺术美学是横跨美学与艺术学的交叉性人文学科。按美国美学家H.G.布洛克所说,“美学所关心的就是艺术批评家、艺术教育家、艺术史家、艺术教师和普通艺术爱好者思考和谈论艺术的方式,它所要解决的就是这样一些谈论中产生的概念性问题——围绕着类似模仿、再现、表现、形式、内容、直觉、意图、艺术品等术语的意义而产生的问题。”[6]艺术学理论学科主要探讨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研究艺术的类型与特征,揭示艺术创作与鉴赏的奥妙,确立艺术批评与接受的一般原则以及艺术消费的一般规律等问题。与美学、艺术学不同,艺术美学主要是“以艺术的基本类型为中心,确立艺术品评的价值体系、探索艺术审美体验的规律,研究艺术风格的特征、艺术语言的特征,以及艺术与游戏、科学、神话、宗教等的关系。其中,关于艺术本身的价值体系的确立,是首要的问题。”[7]可见,艺术美学更多地着眼于感性事实,重在艺术审美,故而艺术美学把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以艺术作品为中心,重点探讨艺术体验的特征、艺术的审美价值等问题,揭示艺术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和审美规律。因此,艺术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艺术美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将美学原理与所学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以促进或反哺专业学习,提高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水准,初步掌握艺术研究方法,提高艺术实践能力。所以,艺术美学不仅仅是一门人文学科,它还是一种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更是一种植根于生命的本源、源于生命的最深处的人生情怀和生命精神。
从艺术本性来看,中国古代艺术本性观念处处从情感的表现和艺术对情感的作用出发来观察艺术的本性。艺术的情感本性观念,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本质特征。中国古代艺术的本性观念往往是以主体情感的表现为核心的,情感在中国古代艺术观念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8]所以,中国艺术向来就有重视情理交融、崇尚蕴藉隽永、标举生生之美、弘扬诗性品格的传统,崇尚真情、个性和韵味,以真情的流露和个性的凸显为艺术之真美,艺术作品中蕴含着丰厚的美学思想,寄寓着中国人特有的人生情怀和生命精神。艺术犹如一叶扁舟,成为中国人抒发性灵之具、安顿心灵之所,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刚健有为和超拔高迈的人生情怀和价值追求,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首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在审美领域的积淀和呈现。而这种刚健有为、超拔高迈的人生情怀和价值追求,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最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1]中国悠长的历史传统文化中有着大量的优秀的这类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作为一种以审美的方式观照和把握世界的观念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所蕴含和倡导的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黑格尔有句名言:“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而显现出来了。”[9]《光明日报》资深编辑彭程也指出:“将思想寄寓于形象、审美过程与意识形态表达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文艺,对于促进心灵的净化、道德的完善、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独特的效果。它仿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濡染教化的作用。而作为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的精华的中华美学精神,其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最主要途径,也是文艺审美活动即文艺作品的创作、欣赏和传播。强调以文艺的载体和审美的方式,来彰显思想的、道德的力量,正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精髓所在。”[10]所以,揭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作品中的美学精神,阐释中国古代文论、诗论、乐论、画论、书论、剧论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精神机能与生命本体,必然成为艺术美学课程教学核心的价值所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艺术作品中发现美,阐释美,提炼美,倡扬美;要以优秀的艺术作品为载体,引导学生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和心灵的美,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同时用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中华美学精神指导学生的艺术创作与艺术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与审美创造力。
关于艺术本身的价值体系的确立,是艺术美学中的首要问题。在艺术创作或艺术鉴赏的艺术审美活动中,艺术创作主体或艺术鉴赏者可以超越现实的功利欲望,而积极地追寻人类生存的本真价值与超越价值,升腾起一种超越的自由精神。这就是艺术审美价值的呈现。因本文研究对象与范围所限,我们暂且只是讨论艺术审美价值这一主题。
所谓价值,米·杜夫海纳曾说:“价值就是对象,因为它作为对象的本质和目的让位于对象的中心。创造价值,就是创造对象。创造审美价值,就是生产带有意义、开创新风格和传达新世界的信息的新作品。”[11]27当然,艺术本身的价值体系是由包括审美价值在内的多元价值构成的。譬如杜夫海纳曾称:艺术的一般的审美价值,即准则性价值包括五个方面:有用、愉快、可爱、真和善。[11]25在杜夫海纳看来,一件具体的艺术作品,其审美价值其实是无法与其他价值相剥离的。他毫无疑问,艺术审美价值是离不开与之相关的其它价值的。宗白华先生曾把艺术的价值分为三种:一种是形式价值,即美的价值;一种是描象价值,即客观的“真的价值”,或者主观的“生命价值”;第三种是启示价值,即意义价值、哲理价值和心灵的价值。[12]在艺术价值构成中,宗先生把艺术形式价值,即审美价值放到了第一位,可见其于艺术价值的重要性。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莱辛曾说:“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它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美。”[13]莱辛强调艺术的形式的美只能由形式上见出,从而对艺术的形式美高度重视。但艺术的美绝不仅仅限于形式,而且还要关系到形式背后的意义。由此可见,艺术不能没有美,美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灵魂,成为艺术的核心本质。因此,在艺术价值体系构成中,艺术审美价值是艺术价值体系中的第一性的价值,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自律性价值,它构成了艺术的本质性特征。所以,对艺术作品中审美价值的挖掘和揭示,必然成为艺术美学的核心目标。
审美价值是艺术作品的可识别性特征,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都是一个个别性存在和差异性的存在。然而,艺术的审美价值并不等于艺术或艺术作品的美的价值。譬如,我们如果以美的价值来审视现代和后现代艺术及其艺术作品,那么我们就有可能会遇到一些相当尴尬的事情。因为现代和后现代艺术或艺术作品,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以美的方式呈现的,而是以丑怪、荒诞等不和谐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虽然如此,但此时艺术或艺术作品中的丑怪、荒诞等不和谐的艺术形象,已经由原来现实中的形象渗透进了创作主体的认识、情感和评价等主观精神因素,从而成为一个典型形象,从反面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所以,通过艺术对现实社会中丑怪、荒诞等现象深刻剖析、揭露、批判和否定,事实上就是对美的肯定。因而,这类艺术作品也同样具有深刻的审美价值。
当然,艺术审美价值呈现的形态是多元的,可以是素朴的,也可以是感伤的;可以是幽默的,也可以是讽刺的;可以是悲剧,也可以是喜剧;可以是优美崇高,也可以是滑稽荒诞;凡此等等。而且,艺术审美价值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意境深远,或气韵生动,或温婉悠远,或豪迈奔放,或苍凉峻厉,或光艳魅力,或沉郁顿挫,如此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美不胜收。
既然各种艺术或艺术作品千差万别,艺术审美价值也是形态多元,表现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要对艺术审美价值作出中肯的诠释,就不必拘泥于审美价值形态本身。万书元教授指出,可以从“种”“类”“审美共同体”等三个层面或其中之某一个层面入手,以锁定艺术的审美价值。这三个层面即是:其一,从作为“种”或个体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入手;其二,从作为类或艺术的作品的审美价值入手;其三,从作为审美共同体的艺术的审美价值入手。[14]依此观点,笔者拟从作为审美共同体的艺术的审美价值入手,对艺术的生命价值作一宏观观照。
我们知道,重视生生之德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色。可以说,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是以生命为宇宙间的最高真实性存在。《易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扬雄亦谓“天地之所贵曰生”。此二者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对生命精神的最高概括。宇宙大化的流衍,生生而不息。在中国哲学看来,宇宙不是一个机械的物质世界,而是普遍流行的生命空间。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以生命来概括天地万物的本性,往往以诗意的目光看待世界,在生命的浸染下,大千世界,森罗万象,都成了与人的生命密相关涉的世界,一个与人的生命交融互摄的空间。这样生命就是一种贯彻天地人伦的精神,一种创造的品质。中国人将这种生气灌注于艺术,艺术自然地也就有了勃勃生机,气韵生动。所以这种生命精神对中国艺术产生了至深且广的影响。在生命哲学影响下,中国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和观念。譬如,中国山水画似乎总是离不开深山飞瀑、苍松古木、幽涧寒潭等,然而人人笔下皆山水,山山水水各不同。它的艺术魅力正在于似同而实异的表象中所掩盖的真实生命。中国艺术重视生机、生趣、天趣、生意,中国艺术所表现的生命感,就是活泼泼的生命形态和内在幽深远阔的生命精神的统一。宗白华先生指出,与西方唯理的体系要了解世界的基本结构、秩序和理数不同,中国是生命的体系,要了解世界的意趣、意味和价值。生命体系造就的中国审美方式就是在实践生活中体味天机活泼的万物形象,“深入‘生命节奏的核心’,以自由谐和的形式,表达出人生最深的意趣。”[15]98“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15]358审美活动与生命旨趣和人生价值密不可分,艺术以形式与节奏表现出生命内部的生命情调,美就是丰富的生命契合在和谐的形式之中。所以,中国艺术是艺术家追求自我生命和宇宙普遍生命的和谐统一,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体验生命,通过艺术形式来显现生命,并在艺术中安顿生命。可见,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以生命为本体的最高、最实的精神。
中国哲学不仅把万物视为有生命的存在,而且还把生命与时间联系在一起,让生命节律自然而然地契合宇宙大化之流衍节奏,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时间观。这种时间观有着一种强烈的时空合一意识,强调以时间来统领空间,而不是以空间来统领时间,并把空间投入到生命的变化之流中,从而表现出宇宙中无所不在的生命联系。中国哲学思维中的这种生命时空观对中国艺术颇有影响。宗白华先生曾说:“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15]431这是对中国艺术境界的精彩概括。在中国艺术中,没有孤立的空间意象,任何艺术意象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中展开的,以时间的生命之流融会艺术意象,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法则。诗、书、画、园林、建筑等中国艺术都把创造时空统一的意象作为最高追求。中国艺术推崇空灵淡逸之美。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独特的精神内涵。走进中国艺术的世界,犹如走进一座空山。而中国艺术的“空山”,则是一座空灵廓落的世界,一个灵气往来的空间。朱良志教授曾经把中国艺术追求的境界比喻为“空谷幽兰”,实在妙极了。试想,高山大川之间的一朵幽兰,似有若无,也无人注意,在这个阒寂的世界中,它自在开放,没有人的干涉。小小的花朵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似淡似浓,沁人心脾。并不因其小而微不足道,并不因其不显眼而失去魅力,更不因为它处在无人问津的山谷而顿失意蕴。正好相反,中国艺术观念认为,这样的美淡而悠长,空而海涵,小而永恒,其最大的妙处在于:它在空中增加人们玩味的空间,在于其空灵中的实有,静穆中的高尚。所以朱良志教授指出,“惟道集虚,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灵魂。”[16]
中国美学强调以自然生命为基础的生命统一观。这种观点认为,作为自然生命的外在形体构成、形体内在的气化运行和作为精神生命的神,即形、气、神,三者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离开这个生命整体的分割方式都会撕裂这个密合的整体,都是对生命的破坏。故人的自然生命不能脱离神,人的精神性活动又是由人的生命整体发出的。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强调“善养浩然之气”,此气“塞于天地之间”、“至大至刚”,“配义与道”。人的自然生命、人的精神生命和宇宙生命,通过“养气”而使此三者和谐统一,并重在实现个体生命对道德生命的依归。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美学,亦强调人的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道家强调通过“悟道”而使个体自然生命从人世间的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复归人性和生命的本真。唯有“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方能恢复人性和生命之本真状态;唯有“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庄子·达生》),方能“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中国美学的生命统一观对中国艺术与艺术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使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天地万物乃一气而生、一气相连。艺术是人的艺术,人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是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统一体,艺术是由人的精神而生发出的,也与人的生理相关涉。中国艺术十分强调艺术家内心之修养,强调绝除俗念,去除卑小,挺立自我之人格,还要有强烈的内在生命欲求。惟有成就第一流的人格,方能创造出第一流的艺术。伟大的艺术和伟大的人生是相通的,中国艺术家需要通过艺术去体味人生,也要在人生中体味艺术,即所谓人生艺术化和艺术人生化。所以,钱穆指出:“中国艺术不仅在心情娱乐上,更要在德性修养上。艺术价值之判定,不在其向外之获得,而更在其内心修养之深厚。”[17]
中国哲学强调具象思维。这一哲学观念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极深。即如日本思想家中村元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非常具象性的。”[18]中国人热衷于形象思维,在感性之中进行理性思考,通过感性的类比来显示意念,以模糊整体的生命化语言去复现世界的形象。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在于既不脱离感性生命,又不局限于感性生命。“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系辞传上》)“象”即是指卦象。卦象通过卦爻符号的变化,“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天地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通过模拟流动不居的生命世界,表现生生之大德,穷尽自然万有之妙。王弼曾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周易略例·明象》)这段话对言、象、意三者的关系做了明确阐述。中国哲学的具象思维方式对中国艺术和艺术创造影响极深。在中国艺术家眼里,“象”不是一般对象,而是一个与艺术家生命相关的世界,一个与艺术家生命相与流荡的生命实体,所以,“观物以取象”“观象以制器”“立象以尽意”“境生于象外”等成为中国艺术思维、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的基本命题;“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成为中国艺术家艺术创作的不二之师。所以,“在中国艺术家的心目中,一切自然对象都不是色彩迹线等所组成的物质世界,而是流转不居的生命形态,当它进入艺术家的审美世界时,它就从物理的空间超脱而出,而成为晶莹的美的对象。大自然的万有形态撞击着主体心灵,主体便在这观照中得到净化和深化,从而孕育着艺术的飞跃。”[19]124中国艺术十分重视发抒性灵的抒情功能,强调文以载道;但同时又要求艺术所表达的情感必须是经过净化和深化了的,通过含蓄蕴藉而非直接宣泄的途径表达出来,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观。中国艺术强调“似与不似”的艺术创造原则。“似”要求本乎自然,不脱离具体的感性形态(“象”),即蔡邕所谓“肇乎自然”;“不似”要求在心灵的融冶中创造体验中的世界(“非象”),即刘熙载所谓“造乎自然”。所以中国艺术要在“似与不似”、“象与不象”之间寻求适当的表达,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作画时要求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以至神超形越,正是中国艺术对超越于形似之外的神韵的追求。同时,“物象”的流动不居特点,又形成了中国艺术的动静观念,讲求动静变化,或在静穆中求飞动,或在飞动中求顿挫,或在常态中超然逸出,纵肆狂舞;或于断处缺处,追求一脉生命的清流,已达到最畅然的生命呈现。诚然,“中国美学具有强烈的‘表现论’色彩,抒情艺术是中国艺术的主流,摛表志理、敷倡童心、发抒性灵的理论构成了中国美学的主要方面。但中国美学又将外在感性世界作为艺术超越的起点,法自然、入天地、合造化是中国艺术论的重要思想,观物取象被视为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19]132中国美学精神观照下的艺术生命精神,在中国艺术的绝大多数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尤其在书画、园林、音乐、舞蹈、诗歌、戏曲等领域表现得更为充分。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的这种生命精神,影响了中国艺术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创造,塑造了中国艺术的一些独特形式,制约着中国艺术的历史发展,培养了中国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趣味,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艺术观念。
[1] 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
[2] 周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仲呈祥.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J].艺术百家, 2014(6):1-2.
[4] 金雅.浙江日报[N].2015-06-26:014.
[5] 陶水平:深化文艺美学研究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2-15.
[6] [美] H.G.布洛克.美学新解:现代艺术哲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3.
[7] 万书元.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
[8] 吴衍发.中国古代艺术情感本性观念发微[J].齐鲁艺苑,2014(3):102-106.
[9] [德]黑格尔.美学[A]第l卷,朱光潜全集[G].第1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16.
[10]彭程.文艺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N].光明日报,2015-10-12:13.
[11][法]米·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 孙非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2]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69.
[13][德]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4.
[14]万书元.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3-234.
[15]宗白华全集:第2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98.
[16]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4:147.
[17]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241.
[18][日]中村元东方人的思维方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233.
[19]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132.
[责任编辑兰一斐]
On Penetra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Spirit to Teaching of Art Aesthetics
WU Yan-fa
(SchoolofLiteratureandArt,Anhu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Bengbu233030,China)
Art aesthetics is a branch of humanities as well as a knowledge system and value system. As life feelings and spirit deeply rooted in the origin of life and from the depths of life, Chinese aesthetic spirit pursues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and the harmony among them. The core value of art aesthetics should inevitably be developing and expanding Chinese aesthetic spirit. The art aesthetics teaching stresses both theory and aesthetic propaga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spirit. Studies on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aesthetic spirit, macroscopic art of China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rt aesthetics and Chinese aesthetic spirit indicate that art of China is essentially the harmony between artists’ pursuit of individual life and common life in universe, and Chinese aesthetic spirit is the most real life-oriented spirit.
Chinese aesthetic spirit; art aesthetics; aesthetic value; life spirit
2016-04-22
吴衍发(1974—),男,安徽金寨人,安徽财经大学文艺学院讲师,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主要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
J01
A
1008-777X(2016)04-00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