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丽
金文语词考释七则
□王秀丽
摘 要:金文词语的准确解释对铭文内容的解读有重要价值。文章通过字形分析、古音通假、与传世文献用例对照的方法考释了金文词语“肇敏”“用狃万邦”“镇静不廷”“渊克”“元用”“宪�(烝)”“龏哴”的词义,以期对铭文通读有所帮助。
关键词:金文 词语 考证
青铜器铭文是周代语言的真实记录,铭文里保留了丰富的汉语词汇史研究材料,这些词汇材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学者或云“肈”为语句首语辞,无实义可求[1];或云“肈”训为“长”。[2]实则皆不然。笔者认为“肈”“敏”同义,当属同义连用之语词。理由如下:
其一,《尔雅·释言》:“肈,敏也。”邢昺疏:“肈,谓敏疾也。”故“肈”可训为“敏”。“诲”“敏”古音属明母之部字,“诲”属晓母之部字,二者古音相近,可以通假。故金文“肈诲”可读为“肈敏”。《诗经·大雅·江汉》:“肈敏戎公(工),用锡尔祉。”语例与此相同。其二,王念孙《读书杂志·逸周书第三》“肈敏行成曰直”一条已有论述。王氏云:“《尔雅》‘肈,敏也’,郭注引《书》‘肈牵牛车’,是肈与敏同义。《论语》曰:‘敏于行’。故曰肈敏行成。孔训肈为始,云始疾行成,言不深矣,失之。”[3]
因此,金文“肈”“敏”二字同义连文,形容英勇善战之貌。
(2)复公仲簋盖铭:“其万年永寿,用狃万邦。”(集成4128)
狃,《说文·犬部》:“犬性骄也,从犬丑声。”与铭文辞义不合。此处“狃”当读为典籍中“”字。《玉篇·彳部》:“,正也,或与狃同。”《国语·晋语》:“使臣狃中军之司马。”韦昭注:“狃,正也。”《诗经·郑风·大叔于田》:“将叔无狃。”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狃即字之假借异体,古、狃音近通用。”又《广韵·劲韵》:“正,定也。”“用狃万邦”当训“用正万邦”,故“用狃万邦”指安定万邦,统一天下。此铭文语例与晋公盆铭(集成10342)之“(固)燮万邦”语义相近。,从丰古声,当读为“固”。《诗经·鲁颂·泮水》:“式固尔犹。”陈奂《诗毛氏传疏》:“固,安也,定也。”《国语·周语》:“久固则纯。”韦昭注:“固,安也。”燮,《尔雅·释诂》:“燮,和也。”《尚书·洪范》:“燮友柔克。”孔安国传:“燮,和也。”“(固)燮万邦”亦有安和万邦,安定天下的意思。
“不廷”一辞,又见于胡钟、毛公鼎、秦公簋等,典籍文献作“不庭”,亦作“不廷方”,《左传·成公十二年》:“谋其不协,而讨不庭。”《诗经·大雅·韩奕》:“干不廷方。”朱熹《诗集传》:“不廷方,不来庭之国也。”典籍中亦有“弗庭”一语。“不”与“弗”音义均近,古通用。“不廷”与“弗庭”语义相同,指不来归顺朝拜的方国。《尚书·周官》:“四征弗庭,绥厥兆民。”孔安国传曰:“四面征讨诸侯之不直者,所以安其兆民。”故“(镇)静不廷”即是镇压并安定不来朝拜的方国。
(4)沈子也簋盖铭:“吾考克渊克,乃沈子其顾怀多公能福。”(集成 4330)
“渊是深的意思,克是具有这种品性的名词。”[4]典籍中有“柔克”“刚克”,如《尚书·洪范》:“燮友柔克”“二曰剛克”,与“渊克”结构相同。有学者认为“渊克”即典籍之“温克”[4],“温”“蕴”上古音同属影母文部。渊,上古属影母真部,“渊”“温”(蕴)双声韵近,含义相通,故假作“温”,含有“深沉、博大”之义。《诗经·小雅·小宛》:“人之齐圣,饮酒温克。”郑玄注:“中正通知之人,饮酒虽醉,犹能温藉自持以胜。”孔颖达疏:“蕴藉者,定本及笺作温字。舒瑗云:苞裹曰蕴,谓蕴藉自持,含容之义。经中作温者,盖古字通用。”金文“渊克”指道德修养上一种温和恭敬的品格。
(5)蔡侯申钟:“既悤(聪)于心,延(诞)中厥德,均(君)子大夫,建我邦国,豫令祗祗,不諐不貣,自乍诃钟。”(集成 210 春秋晚期)
“不諐不貣”即《诗经》之“不愆不忒”。“諐”读为“愆”,过错、过失,《诗经·大雅·假乐》:“不愆不忒,率由旧章。”郑玄注:“愆,过。”“貣”读为“忒”,差也。《尚书·洪范》:“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史记·宋世家》引作“衍貣”。《广雅·释诂》:“忒,差也。”“不諐不貣”义为“没有过错,没有差池”。《诗经》中又有“不僭不贼”一语,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云:“《诗经》‘不僭不贼’,贼与贰由于形近而讹。僭、贰系古人连语,贰亦通作忒,为慝,僭贰训差爽。诸召钟称‘夙夜不贰’,蔡侯钟称‘不不贰’,,古愆字,《说文》训愆为过,籀文作諐,諐乃字的形讹。僭贰训差爽,愆训过错,语义有轻重。‘不愆于仪,不僭不贰’犹言其仪没有大的过错,也没有小的差爽。”
金文又有“不貣”一辞。例如:
(7)越王者旨于赐钟:“甸甸台鼓之,夙夜不貣,顺余子孙。”(集成 144 战国早期)
(8)《诗·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不貣”即“不諐不貣”之省略。
“龏”即“恭”字。《尚书·无逸》:“严恭寅畏天命。”孙星衍今古文注疏:“恭同龏。”《尔雅·释诂》:“恭,敬也。”哴,《广韵·漾韵》:“唴哴,啼也。”与义不合。此处当假借为“良”字。《说文·部》:“良,善也。”《逸周书·谥法》:“温良好乐曰良。”温良恭俭让指温和、善良、庄敬、节俭、谦逊,乃儒家倡导的五种德行。《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恭”主要指心之敬,“良”指心之善。“龏哴”就是指一种温恭善良的品性。
(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两周金文古语词研究”[12SB080]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42.
[2]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11.
[3]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9-19.
[4]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M].北京:中华书局,1986:12.
[5]唐兰.殷虚文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吴大澄.说文古籀补附录[M].北京:中国书店,1990.
(王秀丽 四川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62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