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新星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思考
◆邓新星
摘要: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帮助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价值观、培养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建设者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教育为核心、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与成就为补充,通过专题、渗透、实践、研究、比较和榜样等教学方式,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校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阵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大势所趋。目前,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变化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对当代青年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使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本文就为何开展、开展什么和怎么开展等基本问题,对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行初步探讨。
1.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不断提高课程体系的实效性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显得特别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放眼世界变化、立足中国现实,回答人们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除了民族院校开设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外,其他高校大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程,这是青年大学生民族团结素养的培养来源于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课程体系。目前,国内外民族问题和形势,以及我国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冲击;同时,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青年大学生的状况也呈现新的特点。因此,要适应新形势与新情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开发利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增强和增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客观要求。
2.帮助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价值观
我们国家重视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培养价值观。青年大学生只有培养了科学的价值观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目前,从我国高校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青年大学生能够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来正确看待和认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但也有少部分青年大学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就为国内外敌对势力提供了竭力争取和“和平演变”对象的可能性。原本,青年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青年大学一直是国内外敌对分子在我国竭力争取的一代和“和平演变”的重点对象。特别是目前世界民族主义思想的泛滥和蔓延,都会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有助于帮助青年大学生分清是非、明确立场、划清界限,提高自身的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以免被敌对分子所利用,误入歧途;使得青年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和祖国观,从而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科学价值观。
3.培养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建设者
做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必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任务。青年大学生是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在内大约有3000多万人,培养其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和历史任务。而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提供生力军和人才保障。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跨度长、课时多、对象广,又是必修课;不仅影响面广,而且影响时间长,可以说是其他任何一门专业课或公共选修课无法比拟的。因此,在高校所具有广大青年大学生群体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双重优势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无疑是高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育民族团结进步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最佳现实途径。
1.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是重要基础
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是在深刻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规律,及有力阐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途径和方式基础上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学说,是我们观察和做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是我们解决好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做好民族团结的行动指南,这些正是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教育,才能使高校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从根本上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真正地把握“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同时,高校青年大学生只有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才能更好地掌握新时期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行为准则,以便指导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是核心任务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又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实施,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享有的平等权利,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又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在民族区域自治实践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产生了发展经济是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思想;“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思想;“两个共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思想和“五个认同”(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思想,这些思想都内涵于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主题之中,也同时为各个历史阶段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并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和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活动与时俱进地发展。
3.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与成就是有益补充
新中国成立六十七年来,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1]一直以来,党和政府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作为长效工作来抓,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和“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与先进个人”等形式多样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族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推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并使“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涌现出了一大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与个人,国务院为表彰模范、突出先进、树立榜样、引导他人,分别于1988年、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和2014年在北京召开了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中,表彰了1496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先进代表,比第一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多涌现出了28.3%,他们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及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各族干部群众树立了榜样,带到了各族人民群众踊跃投身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
1.专题教学
专题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方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也应采用专题教育方法。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民族团结进步专题教育的深度、广度和要求应有所不同。对民族学或与民族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开设民族团结进步专题研究课程。对全校学生可在相关课程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专题,比如,本科生“原理”课开设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专题;本科生“概论”与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专题等。专题教育可以将零散的民族团结知识串成一个有机整体,帮助青年大学生构建比较系统的民族团结知识体系,培养其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设。
2.渗透教学
渗透式教育是国内外开展国情教育或德育的主要方式,也是我国现阶段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方法。将民族团结内容渗透到现有的各门课程中,通过各门学科的课程实施,化整为零地实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的。比如,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相关章节,都可以渗透民族团结理论教育,可以将民族政治、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社会、民族生态、民族教育、民族历史、民族工艺科技和民族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等相关内容渗透到有关章节中,还可以在研究生课程相关章节中,也可以且应该渗透民族团结理论教育。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具有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统一、正面引导与现实批判相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鲜明特征。[2]我国高校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民族团结理论教育也应包括社会实践环节,将民族团结社会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实现民族团结理论与民族团结实践的有机结合。开展民族团结社会实践,要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择业就业等相结合,组织青年大学生参加民族团结相关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活动,以及参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组织、成立民族团结进步相关社团、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校园等活动。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活动,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深刻感受民族团结理论魅力,增长民族团结见识和阅历,增强民族团结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使青年大学生有效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4.研究教学
开展研究式教学,需要教师根据不同专业,将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选择民族团结相关课题,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政治法律专业学生选择民族团结与民族政治建设、经济专业学生选择民族团结与民族经济建设、社会学专业学生选择民族团结与民族社会建设、理工类学生选择民族与民族工艺科技创新等相关课题。在此基础上,要求青年大学生自学民族团结理论相关的经典著作,以及党和国家有关重要文献,并联系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与成就的实际,共同讨论、拟定提纲、分工合作、形成论文、制成课件、选派代表、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并将研究成果作为部分课程成绩。[3]这样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研讨过程中主动获取民族团结知识、应用民族团结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也能帮助青年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团结进步建设动态,为积极投身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5.比较教学
比较教学方法是深刻理解思想政治课理论实质和理论精髓的重要方法。用好它,必须掌握纵向、横向和综合三类比较方法。也是开展民族团结理论教育的重要方法。纵向比较可以对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进行对比,比如,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进行纵向比较,从中发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演变规律。横向比较既可以比较当前不同国家的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也可以比较我国不同地方的民族团结理论与实践。综合比较可以将民族团结理论在不同时代,尤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各种影响综合起来,与其他理论与实践进行比较。这样多种比较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更具生命力和说服力。
6.榜样教学
榜样教育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方法。榜样教育法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激励性和生动性等特征。这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实施方法。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可以邀请不同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定期地或者不定期地集中给青年大学生进行榜样教育;也可以定期地或者不定期地组织青年大学生去参观和学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还可以通过发现和挖掘青年大学生当中的民族团结积极分子进行榜样教育。那么,通过民族团结进步榜样那种生动的、示范的教育,青年大学生会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榜样比较,发现自己的差距,进而分析差距,会激励着他们向榜样靠拢,不断地努力完善自我,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事,争做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
参考文献:
[1]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发展[EB/OL].新华网.2005-5-26http://news.xinhuanet.com/ report/2005-05/26/content_ 3006187.htm
[2]徐建龙,张彧.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特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53.
[3]黄娟.高校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教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6):30.
责任编辑:韩秀梅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