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养民
(西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丝路东传的第一个宗教节
——浴佛节
韩养民
(西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丝绸之路开辟后,佛教文化进入中土最早,传播最为活跃。浴佛节传入中土,并在中原地区汉化寺院举办浴佛活动的时间是汉灵帝时期。浴佛节这一天除浴佛、行像外,还有斋会、结缘、放生等活动。浴佛节的饮食丰富多彩,具有时代性、社会性的特征。
丝绸之路;浴佛节;文化交流
张骞出使西域,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架设了一条黄金大道。在这条大道上,不仅引进了胡食、胡服、胡乐,而且传来了宗教,诸如佛教、拜火教、基督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的东传,使丝绸之路成为世界文化发源地。在这条大道上,佛教文化传播最为活跃,进入中土最早,传播最快,影响最大,成果最多。不仅博得达官显贵的顶礼膜拜,而且深入民间,成为庶民百姓的信仰之一,浴佛节传入就是典型一例。
佛教起源于印度次大陆,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公元前六至前五世纪中,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王国的南部)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于是人们称悉达多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悉达多王子的活动时代大约与孔子同时。他在青年时代感到婆罗门僧侣权威过高,给世人带来痛苦和不幸,他便决心出家,去寻求摆脱人间痛苦的道理。他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一棵毕钵罗树下获得彻底的觉悟,而成为佛陀(智者或觉悟)。他倡导众生自由平等,并以此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到阿育王时期(前264—前227),佛教开始兴盛并成为印度的国教。公元前三世纪中叶,阿育王曾派传教僧侣,分赴世界各地宣扬佛法。北至西伯利亚,南至今日斯里兰卡、缅甸,皆有佛教僧侣的足迹。佛教作为印度文化的精髓,开始向东方世界冲击,经过克什米尔、中亚细亚,向中国传播。又经活跃于西域的乌
孙、月氏等部族“中介”传入中土。
及至汉末桓、灵之世,政治腐败,社会充满危机,道德沦丧,达到了类似罗马帝国产生基督教时的那种“经济、政治、智力和道德的总解体时期”的严重程度,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纷纷沉迷于宗教,使佛教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当此之时,传播教义、教理,尤其在释迦生日举办“浴佛节”成为一种风气。浴佛节又称“佛诞节”,亦称“佛诞辰节”。佛诞辰节寺院的主要活动是举办诵经法会、以各种名香浸水灌洗佛像。所以,无论寺院还是世俗社会,都习惯称佛诞辰节为“浴佛节”。所谓“浴佛”,就是为释迦的佛像沐浴,这是大大小小的寺院都必须、也喜欢进行的活动。
在释迦牟尼诞辰的日子里浴佛,原是印度寺院的习俗。佛经传说,释迦摩尼的母亲摩耶夫人临近产期,有一天出去游玩兰毗尼园,忽然觉得一阵肚子痛,便在无忧树下顺利地生出了悉达多(释迦牟尼成道前的名字)太子。悉达多太子一出世就与众不同,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惊动了难陀和伏波难陀龙王。二位龙王见是悉达多出世,赶紧前来口吐清水,为悉达多太子沐浴身体。释迦牟尼涅槃后,佛教徒们便在他的诞辰日这一天按照这个传说举行浴佛仪式。据说这样做一来为了纪念佛祖,二来浴佛之水是吉祥水,参加浴佛活动的僧俗用此水在头顶上滴几滴,能生清净之心,荡去昏沉之业。于是,几千年来,相沿成习。到了释迦生日那天,印度寺院都举行浴佛活动,印度所有佛教寺院处处呈现一派热闹景象。
从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浴佛节传入中土,并在中原地区汉化寺院举办浴佛活动的时间是汉灵帝(156—189)时。当时丹阳人笮融为徐州牧陶谦督广陵等郡漕运,他断盗官运,在徐州、广陵间大起浮屠寺,造铜浮屠像,用免除徭役来招致信徒,“由此远近前后五千余人,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三国志·吴书·刘繇传》)。这是内地最早的浴佛活动,又是我国佛寺建筑、佛像雕饰、佛徒供养的开端。这次浴佛耗费巨亿,兴师动众,铺排奢华。不光浴佛,而且在数十里的长街上设酒席,盛宴款待前来观赏游乐的上万俗众,这是何等的热闹、何等的气派。但从整个礼佛活动看,教义不明,教规杂乱,这是浴佛活动初创阶段的特征。尽管如此,它给汉末带来了世俗社会的新鲜气息。
丹阳人笮融在徐州举行这次浴佛活动,也是汉代规模最大的第一个宗教活动,它证明了徐州是东汉时代佛教传播中心之一。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楚王刘英崇佛、海上丝路有关。众所周知,东汉初,汉光武帝之子楚王刘英首先在封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地区招聚方士、西域沙门,祭神求福,设“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后汉书·楚王英传》),开布施之端。从此,释迦牟尼进入中国的神坛,浮屠之教成了贵族的信仰。楚王刘英于建武十七年(42)封王,为王三十三年,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后汉书·楚王英传》)。从楚王刘英封王起,到汉灵帝时,佛教在这里传播了百余年,佛教从贵族顶礼膜拜深到入民间。一次浴佛活动,竟有上万人观赏,毫无疑问,这是佛教传播进入民间的又一实证。如果宗教活动仅有宗教仪式,没有民众参与,信众不能入殿祝香、拜佛,即就是规模再大,只是关门在寺院内由僧尼举行,仅可以称之为隆重的宗教仪式,而不是什么节日。真正称之为节日的,应该是那些已在寺院生活中形成习俗,不仅为寺院熟悉,而且具有群众性、社会性并影响到整个社会风俗。倘若我们从宗教史的视角来看,徐州的浴佛活动可以称之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浴佛节。它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开创之功。浴佛节为何在徐州先行,我们不妨再把视野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连。过去梁启超先生曾提出,佛教经海上先由南方广州一带传入。对此说法,汤用彤、翦伯赞等曾提出异议。我们认为,佛教先由陆路进入中土无可怀疑,但佛教东传也有海道。如果说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了公元一世纪的古印度文的佛经,证明佛教首先从西北陆路而来,那么临近海滨的孔望山摩崖佛教造像的新发现,就是佛教来自海上的实物证据之一。汉代海上交通发达,《汉书·地理志》中具体叙述了徐闻等人到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的航行时间及航行经历。那时汉人用北极星和铜圭表观测天气导航。正因为汉代海上交通发达,泛海船队可能把佛教从东南次大陆沿着南海之滨输送到黄海之滨,从而在孔望山留下了佛教图像。这些史料都有力证明当时的确存在着一条海上的丝绸之路——佛教输入中土的新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印度佛教的东传,大约在秦汉之际进入中国边疆,公元一世纪初期从海陆两路进入中土,获得了贵族的崇信,汉末进入民
间。信徒举办浴佛节,这是庶民百姓的宗教信仰之一,但它与道教相比,仍处于附属地位。
释迦牟尼的诞辰是佛教界的一大节日,寺院中每逢此日都要大庆一番。但在汉化寺院中,究竟哪一天是佛诞日,竟然在千余年间没有达成共识。古印度的历法与中国农历不同,僧人们在译经时只能根据大致日期进行换算。又由于印度佛教上座部与诸部关于佛诞日也记载不一,所以佛诞日到了中国,先后有十二月初八(腊八)、二月初八、四月初八等几种说法。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以四月初八日为佛诞日,南朝梁到唐代,以二月初八日为佛诞日,于是便在二月初八浴佛。《醉翁谈录》四载:宋代,北方以十二月初八为佛诞日,南方以四月初八为佛诞日,释迦牟尼在宋代便一年中过两个生日,受两次沐浴了。直到元代,元世祖(1260—1294)尊佛,特敇百丈山大智寿圣禅寺住持德辉重行整修清规,德辉遵照朝廷旨意,将各种清规汇集,删繁补简,定为九章,而后颁布全国,令天下寺院共同遵守,这就是自元至今仍在寺院中流行并奉为行事准则的《敇修百丈大清规》,简称《百丈清规》,才把混乱多时的佛诞日统一起来,汉化寺院遂普遍以四月初八作为佛诞节,以腊八为佛成道日。这样,寺院中一年就有了两天可以大张旗鼓进行大规模庆祝的节日。
佛门重视因缘,浴佛节的特点是敞开山门,广纳僧尼游人。届时不惟老百姓兴致勃勃地参加寺院的浴佛活动,更有封建帝王也光临寺院,加入到浴佛的行列中去,给浴佛节更增添了几分奢华、浓烈的气氛。如《高僧传》卷十《佛图澄传》记述后赵君主石勒在佛诞节亲自到寺院浴佛,为儿发愿。《佛祖统纪》卷三十六也有宋孝武帝在大明六年四月初八日“于内殿灌佛斋僧”的记录。帝王参加浴佛的具体场景,可惜诸书皆未能有详细的记述,但在封建、专权时代,以平日帝王出行的煊赫,其入寺浴佛时必然是兴师动众,声势浩大。
由于浴佛节时广开山门,善男信女积极加盟,会使浴佛节更热闹。浴佛节的高潮不仅仅是浴佛,而是“行象”。
所谓“行象”,就是用装饰华美的车载着佛像在城市的街道上巡行,走出寺院在城市大街上大张旗鼓地巡游的盛大庆祝活动,是狂热的宗教节日。据载东晋高僧法显于安帝隆安三年(399)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他在《佛国记》中记述于阗(今新疆于阗)国行像见闻,其国从四月一日起,城里便洒扫道路,庄严巷陌。城门上张挂起很大的帷幕,国王及夫人皆居其中。行象开始,四轮像车高三丈余,形状如同宫殿,上面装饰着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等七宝,悬缯旛盖,立像于车中。像车由距城三四里地之处缓缓行来,距离城门百步之遥,国王脱冠,赤脚出城迎像,散花烧香。像入城时,门楼上夫人采女遥散众花,纷纷而下。这样盛大的行象活动,要从四月一日一直持续到四月十四日乃止。中原地区的“行像”,和西域相比,毫不逊色。据《魏书·释老志》说,世祖初继位,亦遵太祖、太宗之业,于四月八日,舆诸寺佛像,行于大道,帝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礼敬。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记述北魏尊崇佛法,佛寺富丽,洛阳景明寺行像时竟一千余尊佛像分乘一千余辆宝车,穿梭往还,鱼贯而入,接受帝王敬献的鲜花。满城之中,金花映日,车盖如云,旗旛林立,香烟缭绕,乐声动地震天,杂耍百戏一起开场。行像的成群结队,持花成薮;看行像的,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其热闹与奢华确实把浴佛节活动推向了最高潮。
浴佛节这一天除浴佛、行像外,还有斋会、结缘、放生等活动。
浴佛节由于广纳僧尼游人,观赏浴佛节的善男信女众多,难分僧人与游客,节日饮食丰富多彩,具有时代性、社会性的特征。浴佛节饮食习俗,据说唐代浴佛节讲究吃“糕糜”,五代时吃“指天馂馅”,元代时吃“香水黑糕”,清代吃盐水煮豆。可惜,这“糕糜”“指天俊馅”“香水黑糕”,如何做,怎样吃,早已失传。惟有明代的浴佛食品“不落夹”,古籍中颇多,难以详考。《明会要》记载;“不落夹者,以糯米、粳米、黑糖、蜜、红枣为之。”刘若愚《酌中志》说:“初八日,进不落夹,用苇叶方包糯米,长可三四寸,阔一寸,味与粽同也。”看来所谓“不落夹”,就是用糯米、红枣等做成的一种类似粽子的食品,因其是用不落叶包裹而得名。明代佛诞日吃“不落夹”非常普遍,甚至朝廷每年四月初八浴佛节还赏赐文武百官于午门吃“不落夹”。
明清时代,浴佛节时北京人还有拈豆念佛之俗。明人刘侗、于奕正合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四月)八日、舍豆儿,曰‘结缘’。十八日亦舍。先是,拈豆念佛,一豆,佛号一声。有念佛至石
者”。那时,信徒的做法是:平时念一声佛,拈一颗豆,念佛愈多,得豆自然多。到了佛诞这天,把一年来所拈之豆,不管是黄豆还是青豆,用盐水煮熟都送给人家,名曰“结缘豆”。得“结缘豆”的人也要拈豆念佛,把结缘豆吃掉。清代,北京人传承这一习俗时,又和拈豆积寿结合在一起,曹雪芹在《红楼梦》七十一回中描述贾母八十大庆时有拈佛豆积寿的画面。贾母对凤姐道:“你们两个在这里帮着师父们,替我择佛豆儿,你们也积积寿,前儿你妹妹们和宝玉都拣了,如今也叫你们拣拣,别说我偏心。”
四月八日,僧人还邀请善男信女赴会吃斋,称之为善会或斋会。地点或寺院或饭馆,规矩是自掏腰包。这些斋会结合浴佛、放生等活动,给佛诞节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
纪念释迦牟尼生日的浴佛节,经丝绸之路东传入中土,千百年来经一代又一代僧尼、善男信女的传承,并将其融入中华文明体系之中,这再次证明丝绸之路是人们友好往来汲取文化营养的大通道,是互通有无、共同发展的大道。它也佐证了我们的传统节日不仅仅弘扬土生土长的原生态文明,也不断吸收了世界各大文明的文化因素,是一个博大精深、多元、开放的节日。这也是中华文明得以保持活力、蓬勃发展、生生不息、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The First Religious Festival after the Eastern Spread of the Silk Road——Buddha Bathing Festival
HAN Yangmin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Shaanxi,China)
After the Silk Road was opened,the earliest Buddhist culture came into China with the most active dissemination.Buddha Bathing Festival spread to China.Buddha bathing activities were held in the sinicized temples in central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Emperor Ling of Han.Except bathing and exhibiting the Buddha statues around a place,there were such activities as fasting,becoming a believer in Buddhism,and releasing live animals.The diet of Buddha Bathing Festival was rich and colorful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pochal and social qualities.
The Silk Road;Buddha Bathing Festival;cultural exchange
K892.1
A
1672-2914(2016)05-0056-04
2016-05-10
韩养民(1939—),男,陕西蓝田县人,西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秦汉史、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