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应注意四个方面

2016-03-03 04:41:20黄碧玉福安市城北中学
新课程(中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新课程生物

黄碧玉(福安市城北中学)

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应注意四个方面

黄碧玉
(福安市城北中学)

主要阐述了初中生物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应注意四个方面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注意事项

新课程改革已走了多个年头,在生物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始终贯彻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并以此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能力、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学校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教学资源不一,面临的教学困难也不一样,要求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总结经验,探索教育规律,灵活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通过这几年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必须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

新的课程理念提出必须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靠知识的讲授、灌输来形成,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因此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这样才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创造性的教与学,教材内容应避免让学生被动地不加思考的全盘接受,而是要提供让学生分析、思考的素材,提出供学生活动的参考建议。教材中有不少知识内容不需给出明确的结论,而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在进行“种子发芽条件”教学时,我提前两周让全班学生动手做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课堂上把他们的种子萌发情况一一展示,针对学生实验的情况提出“有的种子为什么不会发芽?”等问题让学生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说明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外界条件、种子发芽率。这样由学生自己实践、分析、探讨、交流,得出结论,这就使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教师与学生开放的体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又如在进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时,在探究了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进一步探究鼠妇的生活是否还受其他因素(如温度、土壤的潮湿程度等)的影响,可让学生参照前面的探究步骤,独立完成类似的探究活动。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允许学生对教材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看法,例如保护环境问题中提出能否在富春溪游泳,富春溪是本市饮水之源,有人说可以,而有人反对。请问同学们对此持什么看法?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目,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得出统一的结论。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有着自己的见解,只要说得在理,都给以肯定,同时给予鼓励。

二、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生物学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跟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可以联系日常实际,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接触了许多有关生物的现象,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前应充分分析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已知的各种因素,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和知识基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这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使他们深刻的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映。兴趣可使学生满腔热情地从各种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习的动机,推动他们去学习、探究,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及情感的体验。例如在进行“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教学时,我并不是先讲细胞分裂的概念,改变以往那种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或者先讲概念后举例的方式,而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起,改变了以往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你们一年内能长多高?为什么会长高?”学生在普通的现象中,找到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迷惑的切入点,由于学生对上述现象有着深刻的感性认识,就自然产生认识研究它的兴趣,从而自然地引出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一主题,进而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相关问题,如细胞能否无限制的长大呢?细胞如何形成组织?组织怎样构成器官,进而形成人体?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讨论、比较,由浅入深,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现了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课堂练习的设计,引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是课堂内容的提升和结合,是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程度的检查,和对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是学科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过程。因此,对课堂练习的设计,应引起生物教师的足够重视。首先,练习题目标明确,要有针对性。由于45分钟的上课时间是有限的,课堂练习不宜过多,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很好地反馈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其次,练习形式要多样化。可以是选择、判断、填空、图表、连线、简答、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有利于形成发散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课堂练习的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可以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有机的结合,也可以侧重其中某一方面,例如在进行“合理膳食”一课以后,练习

2.开展地理第二课堂

新课标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仅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更多要通过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身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开展多种类型的活动,如组织辩论会、社会实践、野外考察、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了解的地理现象,在我们的身边就能很直观的体现。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突破课本上的疑难问题,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充满了动力,才会不断改善初中地理课的现状。

四、改进评价体系

初中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战略举措,它不仅引领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直接改变着课程,并且深刻影响着社会对教育的认识、评价,影响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现代教育的很多问题与应试教育有很大关系,在全国很多地区,初中地理属于非中考科目,在这种情况下,初中地理课成为一种摆设也就不难理解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适当的评价体系。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评价也应有新的思考。现行的八年级地理举行会考,很多学校只是走过场,形式化过于严重,忽视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应通过八年级地理会考的考查结果进行等次划分,然后与初中升学进行挂钩。然而这样的标准并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很多家长、学校乃至社会对初中地理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也不愿花时间去学。所以,我们应把八年级地理会考认真地组织起来,并落实相关规定。

2010年起,山东、福建、江西、云南等省陆续将地理纳入中考。现在高考改革正在推进,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除语文、数学、英语外,其他学科采取选考方式。北京已出台新的中考方案,对接高考改革,采取选考方式:语文、数学、英语必考,物理、生化两门中选择一或两门,历史、地理、思想品德三门中选择一或两门。这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把地理学科纳入中考评价科目。只有这样,学校、家长、学生才能重视起来,地理教师的工作责任意识也会增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地理教师队伍的培养,也是接轨高考改革的需要。

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灵活且有意义的评价方法,比如学生成长记录、调查报告、小论文、小制作、平时的表现等。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尤其是学困生,要通过评价体系的改革,帮助学生找到自信,要多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这是肯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一种强化措施,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产生进一步把学习搞好的愿望。评价应立足过程,促进全面发展,在评价理念、评价方法、评价过程都要进行必要的改革。通过评价体系的转变与落实,让初中地理课堂真正的活起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服务。

总之,只要我们地理教师端正教学态度,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勇于改革,勇于尝试,让学生乐于学习,学有所得,初中地理课的教学现状定会大有改观,初中地理课不再成为摆设的一天终会到来。

范志国.初中地理教学评价[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编辑丁可楣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新课程生物
生物多样性
天天爱科学(2022年9期)2022-09-15 01:12:54
生物多样性
天天爱科学(2022年4期)2022-05-23 12:41:48
上上生物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6:56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12话 完美生物
航空世界(2020年10期)2020-01-19 14:36:20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