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菲
浅谈如何感悟诗词的美
◎秦菲
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中华文化语言简练、准确的精髓,异彩纷呈。有的典雅绚丽,有的文采飞扬,有的情感细腻缠绵,这些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为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元素。但是,在传统的诗词教学中,由于教学经验和学识修养的差异,常常看到一些教师把诗歌分解的支离破碎,破坏了它的整体的美感,总是喜欢按照考试的标准去给学生灌输所谓的技巧和常识。如何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诗词之美,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对所学诗词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古诗词的韵脚、韵律,感悟作品中蕴含着的音乐旋律。同时,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情感及思想会在潜默移化中感化学生,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但是,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注意在节奏把握、语气轻重缓急、情感浓烈与淡然、音调高低的把握上,做到声情并茂,从而提升培养语感和情感的领悟能力。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苏轼认为“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诗贵含蓄,古诗词语言最为凝炼,常常一词一句就能够将事物的特征生动地描摹出来,深刻地反映出诗歌思想感情。因此,古代文人都非常重视炼字,贾岛“推敲”的典故,传为千古美谈,唐代诗人陆延让亦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而诗眼能使诗词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使诗意含而不露,暗香浮动,使诗词灵动飞扬。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最后一句“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独立,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分析诗眼就成了鉴赏古诗词语言的关键,让学生在寻找、分析中感悟古诗词的语言美。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将诗歌语言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成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由表层的审美感知深入到艺术美的欣赏,获得审美情感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步骤去分析理解诗词作品。一是对作品中表示意象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抓住这些描写生活的场景,这样就抓住了诗词所塑造的意境中的“景”。二是体会诗词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去分析作品中表示意象的词语,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表示意象的词语有“云脚”、“早莺”、“暖树”、“浅草”、“绿杨”等,它们是唤醒读者的形象思维、构成意境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这些表示意象的词语进行讲解,着力分析它们与作者骑马春游时“喜悦”情感的联系。诗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莺”与“燕”的动态中将春意生动地体现了出来。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拭它婉转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它啄泥衔草建筑温暖的家。这些都会引起人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尤其作者更是如此。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范畴。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也就是说意象是融入诗人情思的艺术形象。意象的审美特征在于以具体的客观物象来反映丰富的主观情感,寄意于象,以象尽意。
在我们的古典诗词曲中,常常运用意象组合,意境营造的方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天净沙·秋思》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意象的组合和意境的营造,作者运用了一组可视可感有形且带有灰色基调的意象组合,即“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现实生活图景:某个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晚秋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独行。看到缠满古藤的老树,听到归巢的乌鸦的悲鸣,溪上小桥及溪边人家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这十个意象被作者组合成三组意象,每组意象里的景物在时空和色彩上又相对统一,从而与其他组合形成鲜明区别。第一组意象组合成一幅悲凉的晚秋图,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哀鸣的乌鸦,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的表达出游子无家可归之意。第二组意象组合成一幅幽雅恬静的农家生活图,与第一组意象组合形成鲜明对比,把一种凄凉、悲苦的情调笼罩在意境展示的末梢,更加引发游子的乡思。第三组意象组合成一幅荒郊夕照图,“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荒凉,西风骤起凉意袭人,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瘦弱不堪,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在《天净沙·秋思》中,正是借助了意象的渲染和烘托,人类情绪体验才变得含蓄绵远,使诗词的内涵更加丰富。
诗词教学应通过联系并赏读同类题材作品中的相关语句,去领略各有千秋的风格美。根据诗词内容,古诗词题材一般可以分为七大类。送别类,主要是写亲人挚友离别时不舍的离别情,或者写分别后的思念;思乡类。主要写对家乡人事物的思念与牵挂。如杜甫的《绝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写的就是诗人思归又不能回的伤感情绪;感怀类,表达对古人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之叹,或表达对人生世事无常的感慨;战争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闲适类,表达恬淡的心境,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景类,主要是描绘美好风光,抒发喜爱或向往之情;爱情类,主要是表达对爱人的思念或怨恨之情,如《关雎》。
总之,诗词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文化传承,而在于对学生心灵情感的“唤醒”,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古诗词教学是一种审美体验教学,学习诗词的过程就是一种感受美、接受美、创造美的过程。
(秦菲贵州省余庆中学 564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