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彤
“企业”的成词及词义内涵考释
□王丹彤
汉语中的“企业”一词广泛应用于经济生活领域,本文通过对“企”和“业”的字义分析,发现两者字义间存在关联,为两字连用成词提供了基础。“企业”成词于1896年,最早见于《和英大词典》,其词义经历了从“事业开始”义到“期盼事业”义,再到“经济活动的部门”义的发展演变。
企业 成词 词义 西学东渐
“企业”是西学东渐潮流影响下产生的新词,指“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如工厂、矿山、铁路、贸易公司等。主要用于经济领域,还有国有企业、私有企业等多种变化形式。”①“企业”一词并不是凭空臆撰的,而是在西学思想影响下由“企”和“业”组合形成的具有新的含义的词汇。对“企业”一词的起源和成词过程进行考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环境对成词及词义的影响,同时对于了解西学新词的来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动作”义
《说文》:“企,举踵也,从人止声。”
从《说文》引申出的“企”的动作义有:1.踮起脚。《老子》:“企者不立,跨者不行。”2.竦立、立。南朝·宋·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3.企及、赶上。晋·郭璞《江赋》:“飞广无以睎其踪,渠黄不能企其景。”
由“企”的动作义构成的词有“企立、企足、企及”等。
(二)“愿望”义
“企”的“盼望”和“期望”义使用得最多。例如:
(1)《三国志·吴志·周鲂传》:“不胜翘企,万里托命。”
(2)南朝·陈·徐陵《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天涯藐藐,地角悠悠,言面无由,但以情企。”
(3)唐·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翰林三学士》诗:“生平企仁义,所学皆孔、周。”
(4)元·许衡《辞召命作》诗:“一天雷雨诚堪畏,千载风云漫企思。”
“企”的“愿望”义成词也颇多,如:企求、企盼、企望等,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依然高频使用。
(三)“开始”义
《释名·释姿容》:“企,启也;启,开也。”“企”,通“启”,有“开启、开始”之义。例证还有《太平广记》卷三百六十四引《集异记》:“友章躡屣企户而调之。”
这里的“企”是“启”的通假字,因此“企”也有了“开始”义。
(一)“工具”义
“业”的工具义主要是“版、大版”之义。《说文》:“业,大版也。所以悬持钟鼓。”②业,古时乐器架上装饰用的大版,刻如锯齿状,用以悬挂钟、鼓、磬等。《诗·大雅·灵台》:“虚业维枞。”传:“业,大版也。”疏:“悬钟磬者,两端有植木,其中有横木,谓直立者为虡,谓横牵者为栒,栒上加之大版为之饰。”
“业”的“工具”义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细分为4个义项:古代覆在悬挂钟、鼓等乐器架横木上的装饰物;筑墙版;古代书册之版;写字用的业版。
(二)“事业”义
“业”表“事业”义的用法最多,有“学业,基业、功业,家业、产业,事务、职业,成业”等义项,还有“以……为业”等用法。例如:
(5)《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于鄒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学业”义)
(6)《易·系辞上》:“盛德大业,至矣哉!”孔颖达疏:“于行谓之德,于事谓之业。”(“基业”义)
(7)《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家业、产业”义)
(8)《国语·周语上》:“庶人、工、商各守其业,以共其上。”(“职业”义)
(9)《战国策·齐策四》:“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成业”义)
(10)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駞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以……为业,从事于)
“业”的“事业”义在组成的词语数量、使用的广泛性方面都首屈一指,如:业务、业产、业商、业习、业主、业行等。
(三)“动作”义
“业”表动作的义项有:①创始、开始;②继、继承;③依次、次序;④既、已经。例如:
(11)《晏子春秋·问上十一》:“(景公)于是令玩好不御,公市不豫,宫室不饰,业土不成,止役轻税,上下行之,而百姓相轻。”注曰:“业土,已筑而未成者。”(“开始”义)
(12)《左传·昭公元年》:“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继承”义)
(13)《国语·晋语四》:“信于令,则时无废功。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依次”义)
(14)《史记·留侯世家》:“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已经”义)
(四)佛教用语
“业”在佛教中分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种,一般偏指恶业、孽。它决定在六道中的生死轮回。例如:南朝·梁·沈约《均圣论》:“上圣开宗,宜有次第,亦由佛戒杀人,为业最重也。”
(一)成词年代
通过对北大语料库、中国基本古籍库和国家语委古代汉语语料库的检索,发现“企”“业”在古代汉语中没有连用的例子,而“启业”和“业启”在北大语料库中分别有6条和13条记录。
“启业”成词最早可追溯到六朝时期,南朝·梁·沈约《梁武帝践祚与州郡敕》:“故能启业垂统,光宅区夏。”此处的“启业”为“开始事业”之义。其他例句见于《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15)“周屯启业,汉将沈沙,大君有命,开国承家。”
(16)“东秦启业,西汉滋华,长源括地,峻趾凌霞。”
(17)“遂得惟子惟孙,垂後昆向启业。”
“业启”多出现于宋之后,有“创业启运、鸿业启图”等用法。如:
(18)《晋书》:“贵主先王创业启运,功高先世,宜为国之太祖,有子何以不立?”
(19)《梁书》:“自皇业启基,地惟介弟,久司神甸,历位台阶,论道登朝,物无异议。”
(20)《尧山堂偶隽》:“鸿业启图,世守肇基之迹。”
此时的“业”与“启”黏着性还不强,不能看作一个词,但是两者连用的现象较之“启业”开始增多,也表示某项具体事业的开始。
从“启业”和“业启”的用法可见,两者都用来表示事业的开始,而因为“启”与“企”的通假字身份,“启业”即“企业”,所以说“企业”的原义为“事业的开始”应该是无误的,只是古人多用“启业”,而“企”与“业”的连用尚未出现。
(二)成词原因
“企业”成词最早可追溯到1896年。根据《明治言词辞典》的调查,“企业”一词最早的出处是在《和英大辞典》,与此相对,无论是汉英还是英汉辞典,都没有收录这个词语。
首先使用“企业”一词的中国人是梁启超。1910年,梁启超在《中国国会制度私议》中提到:“今国中人士所奔走呼号以言振兴实业者,质而言之,则振兴新式之企业而已。(‘企业’二字,乃生计学上一术语,译德文之Unternehmung,法文之Entreprise。英人虽最长于企业,然学问上此观念不甚明了,故无确当之语。)”
《辞源》以及之后的中国辞典资料都有收录“企业”一词,《辞源》的释义中带有英文。根据梁启超的解释及对“企业”的使用,说明“企业”一词在近代开始进入中国。
(一)表“事业开始”义
“企业”通“启业”,原义是指事业的开始,最早出现于六朝时期。
(二)表“期盼事业”之义
“企业”在固化为经济词语之前,还有过“期盼事业”之义,这一词义的使用时间集中在民国时期。例如:
(21)《民国演义》:“……要当求所以自立之道。逆料兵争既终,商战方始,东西片壤,殆必为企业者集目之地。我则民业未振,内政不修,长此因仍,势成坐困,其为危……”
(22)《民国演义》:“子女之衣食费及求学费等。他们说,这样才可以养成子女的独立性及企业心。一到二十岁左右,有成人的资格了,就叫他子女搬出去,自立门户……”
“期盼事业”义与最初的“事业开始”义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与今义更加接近,这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近代以来,“企业”作为借形词使用,其词义译自西方,传入也是借由日文,因此,原来的词义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字形则得到了保留。
(三)表“经济部门”义
据《近现代辞源》,“企业”是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正如上文所说,“企业”的“经济活动部门”义的形成,是受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与“社会”“革命”等成词渊源一致,都属于西学新词,是在既有词义基础上的新的发展,是一种旧词新用。例如:
(23)《清续文献通考·卷三百八十五实业考八》:“而主持者之乏远见及企业才能怠不可讳今外籍纱厂。”
(24)《拟请设立国税局条议》:“国货转输内地独经局卡之盘剥以故企业家动即失败。”
(25)《拟请设立国税局条议》:“由此,国货畅销企业者接踵而至。”
(26)严复《原贫》:“至于工商,又往往弃其所长,用其所短。浮慕企业,发起公司,然而水泡时闻,破产屡见,模略举似,有如造纸、织呢、玻璃、洋灰之类,乍起乍仆,皆丧巨赀。”
“企业”表“经济活动部门”义在民国时期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此义也成为“企业”的固定词义而传用至今。
“企”“业”两字从最初的独立使用,逐渐发展到成词连用,离不开西学东渐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以“企业”为代表的西学新词大多数“是由汉语古典词衍生而成的,历经了从古典义向现代义的转换,而外来概念对固有语的意义渗透和改铸,是导致这种转换的重要助力”③。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原义与后来固化的词义之间依然存在着联系,可见这些旧词本身虽然只有字形被借用,但是其原来的字义还是会对新词产生影响。新词的词义都是在其原有词义的基础上进行翻新,与原来的词义存在着继承关系,这也是西学新词的共同特点,即它们或多或少都有其原义的影子。对于西学新词的关注,不仅可以管窥古典旧词和外来新词在社会大背景下的融合与发展,而且为研究同一词语在不同时代的词义演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注释:
①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6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
②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③冯天瑜《新语探源》,中华书局,2004年。
[1]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6册)[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冯天瑜.新语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李运博.中日近代词汇的交流——梁启超的作用与影响(日文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5]黄兴涛.近代中国新名词的思想史意义发微[J].开放时代,2003,(8).
(王丹彤 江苏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