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迪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
邢台柏乡婚礼的高成本探析
王晓迪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操办婚礼的花销随之增多,高额聘礼、新居、轿车等全部为男方承担。邢台柏乡县人口性别比例失调、择偶观念的改变、物价飞涨、攀比心理是造成高成本婚礼的成因。这种风俗给当地特定区域及家庭造成负面影响,解决这一婚俗文化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约束并改进柏乡婚礼的高成本现状,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分有必要。
农村;婚礼;现代化变迁;高成本
婚礼习俗是特定地区文化与历史的高度缩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形式,关于婚礼的起源有诸多说法与记载,广为流传的洪水神话中伏羲、女娲的滚石成亲就解释了婚姻。“婚”原本为“昏”,《礼记·昏义》中记载古人在黄昏迎亲因此得名“昏”,而后发展为“婚礼”。北宋《通鉴外传》:“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婚礼仪式的开端是“以俪皮为礼”,至周朝初步形成了六礼。柏乡县隶属于河北省邢台市,位于邢台市北部,有柏乡汉牡丹传说、招子鼓、火神会、柏乡汉牡丹花会,四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历史悠久、独具人文特色的农业大县,在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同时,婚礼中的陋习也逐步显现出来,引导柏乡婚俗健康发展迫在眉睫。
河北各地区的婚俗事项不尽相同,它反映出不同地域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柏乡婚礼的仪式过程中体现高消费的同时也包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民俗寓意。
(一)说媒
“天上无云不成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媒人在传统和现代婚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媒人了解到的各家近婚龄的男女,会主动询问男或女方家有无意向与某人结婚,也可以受人之托去牵线搭桥。在当地的早些时候,有关男女年龄的说法是“妻大一过不离,妻大二过得日子往上窜,妻大三过得日子顶住天”。虽说现在多数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恋爱,但就柏乡来看的话,始终有媒人的角色存在。这个媒人既可以是专业的,也可以是男方家的亲友,起到沟通双方父母的作用。
(二)合八字
男女双方知晓媒人来意后,若考虑交往则由媒人持帖或互带口头消息给双方父母,帖子及口述内容是男女姓名、出生年月日时。双方父母遂即找到村中熟知老黄历的老人,占卜生辰八字,当地最普遍的说法是“鸡狗不合,龙虎不合”,现代化的结果是即使八字不合也不能成为这门婚姻的决定因素,变成一种参考或是形式上的环节,家庭成员会充分尊重儿女的意愿。
(三)相亲
双方合八字后约时间见面。60年代没有相亲这个环节,双方不说话不见面。90年代后,由媒人、姐妹或姑妈等陪同男方并携带糖果到对方家中见面,二人单独在客厅交流,随同的亲属与对方的家庭成员在其它房间闲聊。两人及双方亲友通过对对方一言一行的观察,基本上有了或好或坏的印象,对之后是否再继续进行交往交流有了判定。
经过相亲后媒人互问是否有意向结婚的问题,若两家都同意的话,男女双方便开始主动联系,互约几次培养感情直到认为时机合适,认定其就是自己的结婚对象。
(四)送帖
媒人携男方写好的定亲帖与红包随同前往女方家,留下东西后接其及亲友一同回到男方家中用餐,这一天男方所在村中的亲友都要到其家中吃酒席,并且送上礼金以表祝贺。
(五)对月帖
距离结婚一个月的时间,男方和媒人携聘礼、红包等送到对方家,女方把对月帖留下即表示正式同意结婚。
双方开始婚前准备工作:请儿女双全的亲友到家中缝制被褥;购置家用电器、家具;装修新居;拍摄婚纱照等。
(六)迎亲
启程迎亲的时间是事先占卜好的,男方腰中系一面“照妖镜”,被精心装饰的轿车组成的车队,装载食盒、礼金前往女方家,鼓乐队一到村口就排列好开始敲敲打打且车队缓慢进行,为的是让女方家乡亲看到迎亲队伍风风光光的来迎接这家女人,这就给足了女方家面子。到达家门口,女方家的亲友拿锅灰给新郎“抹黑”,还要往食盒外挂的空酒壶中灌盐,这都意味着为难对方让其珍惜女儿。食盒中原来放有猪肉、糖等,现代化的结果是把食物折算为钱放入其中。新娘腰中同样系有“照妖镜”,脚穿黄色袜子,寓意脚踏黄金,鞋里放几枚硬币,叫做“扎根钱”。新娘口中含有半块糖果,另一半放在床垫下,意味着不要将福气全部带走。亲友们把嫁妆装上车后,鼓乐队再次敲响,婚车在新娘坐进去之前,需用崭新的笤帚象征性扫车门,寓意驱除一切妖魔鬼怪。回到男方家下车前,两位长辈手执燃烧的五色线捆绑的麦杆,在车头与车尾进行六次交换,使鬼怪畏惧烟火而不干扰新娘下车。新娘接过包裹好的葱和酵母粉,跨过下面放有年糕的马鞍进入家门。葱寓意孩童聪明,发酵面粉的酵母意味着发财。这天的年糕称为“过门糕”,使得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这时,随身带来的梳子递交亲友由婆婆梳三下,再转交新媳妇梳三下,当地称梳子为“拢子”,这一举动是让婆媳关系融洽。
院中天地神位前的供桌上,摆有铜镜一面,斗一个,斗中装有高粱,其上燃有三支线香,面花等供品摆满桌子。新人站在神位正前方,某位长辈按照花名册喊出名字,新郎随即行跪拜礼,被喊到的人将礼金交到负责账目的人手中,进行完毕后新娘则移入新房与娘家人一同用餐。
虽村中有红白理事会,但婚宴的档次还是由自家消费水平决定,这也成为炫耀门户的途径。婚宴期间负责人将随礼人员的名字、数额誊写在红纸上,贴于墙上以感谢亲友来访为其庆贺。
第二天,男方母亲需带上烟、酒、点心等专程至媒人家中进行答谢。
(七)回门
婚礼过后第三天,逢农历六、八的日子,二人去女方家拜访,这天女方的亲友们齐聚一堂,一睹新女婿,男方还要带上一定数额的红包,分发给当天的孩童。
从男女双方认识的那一刻起至婚礼结束止,无形中产生许多花费。我们可以感受到婚礼越来越物质化、货币化,不仅是柏乡县花费的增多,这应该是所有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
60年代男女双方合八字时,媒人仅与双方父母商定,当事人互不见面,基本上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定权。90年代男女双方的意见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父母的建议反而成为一种参考,在带给女方八字的同时也要带去一定档次的礼物。60年代送帖时,送去女方家一个手镯、六枚戒指,这是当地比较流行的做法。90年代除此之外还需购买床上用品、手表、若干衣物。现在送去10000元红包、880元“衣服钱”,且在送帖后的期间里,若男方家有庙会及逢年过节时,还要把女方接来做客,并且每次送其红包,从90年代的30元逐渐增多至现在的1100元。当地送对月帖的当天,男方带去女方家的聘礼也是由少增多,60年代时期,聘礼为40元人民币,之后慢慢增多,至90年代给女方3000元,现在聘礼至少为人民币38800元,还要购买礼服、项链、婚戒、耳环,当地人俗称“三金”,虽然聘礼中的钱会转变为女方的一部分嫁妆购置款,最终成为夫妻二人共同财物,但聘礼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购置嫁妆的数量与价格的高低。婚前准备的被褥,在60年代使用自家纺织的粗布,90年代购买质量较好的布料,而现在则购买成品且在家纺的品牌知名度上也十分重视,床上用品的数量由少至多,由简变繁。新居装修的花费在60000元左右,不再像从前那样置办一些新家具即可,不仅要买单元房还要拥有50000元以上的家用轿车,“有房有车”不再是城市女性对男性的要求,更是农村女性的条件和标准。婚纱照的注重程度是不言而喻的,即使在一个地级市管辖下的县城,价格飙升的婚纱摄影使男方支出至少在3000元左右。嫁妆自然是由简单变多样,当地的嫁妆是男方送给其聘礼中的现金,电动车、山地赛车等是最近几年普遍购置的物品,也有多出聘礼数额的嫁妆,新娘的嫁妆越多,代表家底越丰厚,为的是一种优越感和不被婆家人小看的心态,这也容易引起男方与其嫁妆数额的攀比。
1958年左右,结婚当天是由男方骑自行车前去迎亲,而现代化的结果,车队数量越来越庞大,车辆级别随之高档,甚至连车牌号都要谐音发财的意思。这使得婚车格外吸引驻足观看的眼球,极大地满足了虚荣和炫耀的心理。为满足需要,鼓乐队还发展出另一支队伍,就是民间表演团体,结婚当天搭台献唱,表演团体吸引大量村民及参加婚宴的亲友观看,一天的表演费用大致为1000元。婚宴的档次从60年代的大锅菜、馒头,变为现在的龙虾、鳟鱼,有的人家若是不置办些上的了席面的菜品就会被认为没面子,婚宴的酒菜与数量有巨大变化,参加婚宴的人群由小范围辐射至全村人。至于礼金数额,在最近一次笔者参加的婚礼中,直系亲属随礼为200元以上,普通亲属关系为100元,像打肿脸充胖子这种情况也很普遍,导致礼金越出越高,每月参加婚礼带去的礼金都要占工资的大部分,这样礼尚往来使得自己入不敷出。
从合八字、送帖、送对月帖、聘礼、婚前准备到婚宴、礼金等,在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了花费的飙升,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婚礼习俗有体现柏乡人们富强、民主、和谐的一面,同时婚礼高成本的陋习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人口性别比例不均衡
上世纪80年代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我国制定人口政策,80年代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处于正常值范围内,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想要男孩的家庭采取选择性流产,出生性别比一路攀升,引起人口性别结构失衡,这必然导致男性过剩和婚姻拥挤。2015年—2045年,我国男性过剩人口比例达15%以上,每年的过剩人口约有120万[1]。“养儿防老”这样的生育文化在我国长期存在,农村地区的男孩偏好文化更为浓厚,所以男性婚姻拥挤这一问题在农村地区更为严重。加之全国开展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不断升高,70年代的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在正常范围内,1990年为115.53,2000年增至121.67,出生性别比的持续上升,导致了人口性别比失调,性别结构失衡。尤其是80、90后,他们都逐渐进入了适婚年龄,这一年龄段的性别比例不均衡对婚姻市场埋下了隐患。换句话说就是男多女少,直接导致男性娶妻难,意味着结婚成本持续高升。
(二)择偶观念的改变
现代化进程影响了农村女性的择偶观念。男女双方择偶时,通常是“男高女低”模式,巴纳德将此称之为“择偶梯度”,就是说女性往往会选择在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等方面高于自己的男性作为配偶,而男性恰好相反。在我国传统家庭中,90年代之前的柏乡亦即如此,子女婚姻通常由父母操办, 男女双方对此没有太大意见,婚姻的成功与否在于父母的态度,女方态度则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农村女性的择偶观念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影响,正在慢慢发生改变,逐渐注重婚姻质量,择偶标准越来越高,而且在《2009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中,农村女性仅有0.7%愿意选择农民作为结婚对象,农村男性的择偶更加困难,而柏乡正是一个农业大县。如此一来,农村男性的恋爱成本、结婚成本要高出许多,就从聘礼的变化来看,可以明显感受到呈剧增的状态。
(三)攀比的从众心理
在以上婚礼过程的叙述中可以看出聘礼的明显变化,婚姻越来越物质化,聘礼逐年被抬高,越来越货币化。结婚的费用除了聘礼之外还有许多其它开支,甚至在城市有楼房,已成为男方结婚必备的条件。男方需要支付的婚姻消费越来越高,对于家境条件不好的家庭更是一种负担。迎亲队伍接回新娘的当天,会有皮卡车跟随迎亲车队,皮卡车上装的是新娘娘家置办的嫁妆,虽说是新娘家花钱购置,但在柏乡当地,大部分还是使用男方给予女方家的聘礼中现金的一部分购买的,也就是车上的物品多少,会直截了当的体现男方的聘礼是否丰厚,结婚当天有一大亮点,就是沿街的村民和来参加婚宴的亲朋好友会或明或暗的围绕这家的嫁妆谈论一番。无形中与其他家的婚礼做出对比,当事人碍于面子,在置办这些家当时花销很大,即使借款也要办的让乡里乡亲刮目相看。有些父母的积蓄甚至只是为了给儿子结婚用,他们认为婚姻是自家儿子一辈子的大事,是全家的重中之重,不惜一切代价都要办的风光隆重。对于长辈来说,他们想在村中或亲戚间赚足面子;对于晚辈来说,他们更希望在同龄人之间搞一场最特别的婚礼。一场婚礼的里里外外、前前后后的婚庆用品,别人有的他们必须要有,别人没有的他们更要有。在这种主动与被动的夹杂中,高成本的婚礼应运而生。
(四)物价的上涨
婚房这种必备品近几年的涨幅显而易见。从柏乡的住房方面看,现在仅有小部分的结婚用房是自家翻新或新建,住宅小区变为首选,最初房价的均价在1000元左右,而近几年房价涨幅颇高。以县城周边的三个小区为例,国色天香小区为1700元/平方米、汉都胜景小区为2300元/平方米、龙柏水庭小区为3000元/平方米,原来购买一套新居的价格为十万元,现在要花费二三十万元,可见物价的上涨必然造成结婚成本的增加。婚庆用品察觉商机也在逐渐加价,以各种新奇的手段诱导新人消费。
(一)高成本的负面影响
1.婚后生活条件拮据
从经济因素上看,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进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村家庭的经济基础相比从前富裕很多。经济基础的提高为婚礼的高成本打下物质基础。父母对于子女结婚这件大事上,在钱财方面宁可贷款都要办的体面,一方面出于对儿子负责的态度,另一方面碍于自身面子。在相互攀比的主流风气下,高额的见面礼、新居由自家建造转变为购买小区楼房、婚宴的档次及数量的骤升、礼金的明显变化、迎亲队伍用车的虚荣化等,婚俗礼仪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标准大幅升高。虽说这种大操大办的婚礼满足了结婚家庭的意愿,但在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在还款的日子中度过,看似风光的婚礼背后是巨额的借款,导致父母在内的两代家庭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婚前,出现了越过越穷困的局面。
2.家庭关系紧张
家庭关系紧张包括两方面,其一:因高额的聘礼,男性结婚的心情比较迫切,遇到“合适的”会选择匆匆结婚,无感情基础的婚姻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在《生育制度》中,费孝通提到“夫妇关系、亲子关系构成社会结构中的基本三角。”[2]若是夫妇关系不融洽,将直接影响家庭关系。其二:柏乡有句俗话“勒紧裤腰带,才能娶回家中新媳妇儿。”这句话发人深省,不论家庭条件贫困抑或富裕,凡是为儿娶妻所需花费都要占用家中大部分存款。婚后父母会认为结婚费用花费在儿媳身上,会导致传统社会中较容易出现的一项家庭问题,即婆媳矛盾,因区区几天的婚礼需花费长辈大部分存款,造成其后期的心理不满,最终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3.不利于社会稳定
男性犯罪的可能性高于女性,当男性因支付不起高成本的婚礼开销而被长期排斥在婚姻市场之外,他们会产生负面情绪,有酗酒、犯罪的倾向,单身青年的数量堆积必然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实属困难而遭受严重程度排挤的男性可能会通过买婚、骗婚等违法的方式改变现状,这势必扰乱了婚姻市场秩序,而且程度越严重,农村对于买卖妇女甚至儿童的需求可能会越高,今年对于拐卖妇女儿童事件已屡见不鲜。此外,高额花销的婚礼对家庭暴力有一定的影响,有学者研究表明,有成婚困难经历的男性实施婚姻暴力的可能性是没有成婚困难经历男性的1.96倍,并且其更倾向于使用肢体暴力,且以既实施肢体暴力又实施冷暴力为主[3]。
(二)解决婚礼高成本的对策
1.减弱当地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
重男轻女、养儿防老传统观念在农村地区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男孩偏好文化在柏乡地区较为浓厚,影响人们生育性别的选择。当地计生办应该联合本地电视台、广播电台,加强宣传现代化的生育文化,消除性别歧视,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意识。婚姻市场可供选择的男性和女性比例失调,他们不能按照传统模式择偶,造成女性有所谓的“资格”提出索要高额聘礼的要求,造成某些家庭承担不起高成本的婚礼花费。这一情况不仅属于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当越来越多的单身青年聚集的时候会产生一系列影响,在人口惯性的作用下,2000年出生的人口将开始影响未来的婚姻市场,其顺利找到结婚的女性对象受到性别比的影响,所以从文化宣传方面入手,减弱当地的男孩偏好,是降低未来高成本婚礼的根本性措施。
2.培养理性消费观
当地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也如雨后春笋般复苏,人们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为一场婚礼买单,但夸张隆重的仪式超出家庭的可支出资金范围。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真正的爱情被聘礼、房子、车子的物质层面羁绊,年轻人在恋爱时期会购买情侣钻戒、去高消费场所制造所谓的浪漫约会,家人、亲友应对他们多加引导,使其自身养成朴素节俭的好习惯,并不是高消费才能为恋爱买单。再者,攀比行为是主流的陋习,要将正确的消费理念融入到婚礼花费中,才能减轻父母及本人的负担,使婚后的生活越过越富裕。
3.制定相关办法、制度、政策
各村村委会制定婚宴档次方面的约束办法并加强宣传力度,使民众逐步形成一种举办节约、简洁婚礼的意识。高成本婚礼归根结底是人口性别比的不均衡,同物以稀为贵的道理一样,因高额聘礼的要求,适婚男性找不到合适的适婚女性。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是导致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直接因素,从查阅的全国资料数据看,2000-2006年平均引产胎儿性别比为72.25,约有31.19%的女胎被选择引产,在柏乡县笔者听闻此类事件颇多,更有甚者在女婴出生后选择丢弃在医院。计生办部门应在柏乡党委政府领导下,制定并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方案,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组织一支素质队伍深入调查下乡指导。对国家来讲,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采取强制措施,如追究“两非”(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非医学需要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涉案者的刑事责任,颁布加强对性别鉴定仪器管理的法规,还可以采取举报和奖励制度。
对河北柏乡的现代婚礼习俗的过程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一场婚礼的花费之高,给婚后家庭生活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村委会、县计生办、国家制定法律法规,以点覆面的方式方法,使高成本婚礼逐步趋于集约化婚礼。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以调节农村人口性别比,减弱男孩偏好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健康的婚姻市场,才不会有高额聘礼的出现,从而简化婚俗,减少不必要花费。摒弃陋俗,过上更加美满幸福的生活。
[1]李树茁,姜全保,费尔德曼.性别歧视与人口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16-217.
[2]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7-28.
[3]李成华,靳小怡,井文.“娶妻难”对农村男性实施婚姻暴力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13,(3):123-124.
[4]李仲祥,王增永.婚丧礼俗面面观[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1.87-90.
[5]任哮岗.民国初期的河北婚俗[J].档案天地,2000,(2):18-19.
C913.13
A
1672-4658(2016)03-0025-05
2016-05-11
王晓迪(1992-),女,河北邢台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民俗学2014级硕士生,主要从事信仰民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