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亚梅
摭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之“义”
◎邵亚梅
“义”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义”字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而仪仗是高举的旗帜,“羊”表祭牲。合起来的意思是为了我信仰的旗帜而不惜牺牲。在广义上“义”谓天下合宜之理,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例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引喻失义”即公正合宜的道理。“义”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中有其不同的含义。“见义勇为”是正义、道义,一种正直的行为;“义重如山”、“义薄云天”均是一种情谊,是形容某个人非常有情有义;“义不容辞”、“义无反顾”是一种道义……“义”在不同的年代因其具有灵魂归属性而彰显于诸多文学作品中。
古老的社会中,游侠是一群跳出了纲纪法度的存在,他们有着自己的独立观念和原则,行为常常出入于律法之间。司马迁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这些游侠们可以为了国之存亡劳苦奔波,也可以为了毫不相干的人赴汤蹈火。要么承载起了“铁肩担道义”的使命,要么仗剑行侠,仗义助人。荆轲就是战国时期燕国太子姬丹派出的一位侠士。荆轲的“义”表现的是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大义,同样,舍弃头颅的樊於期也是如此。像“聂政之刺韩傀”、“要离之刺庆忌”、“专诸之刺王僚”等义举,都是战乱年代,重气节而薄生死的侠义之为。这些人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像出使楚国的晏子,出使秦国的唐雎,止楚攻宋的墨子,他们何尝不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典范,虽然他们更多的是以天下为己任,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无处不体现着“侠义”的最高境界。这些“荆轲刺秦王”式的“义”举,并不像中国古代所谓草莽义士身上的豪侠任性目无纲纪,存身立世只凭义气,遇不平事则挺身而出。那些草莽义士或许就是“侠之小者,为友为邻”。他们或许诠释的更多是一种善恶终有报的观念,或许成为刀下游魂自己也说不清为了什么,与其说他们讲的是“义气”,倒不如说只因胸中一团热辣暴虐的浊气。
“忠”是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之忠;“义”是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所担当的义务。故而“忠义”有了其明确的责任和义务。桃园结义中刘备、关羽和张飞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他们的结拜本来就是一种忠义之举。关羽忠的是刘备,讲的是生死之交、永不背叛的兄弟之义,但关羽是有德之人,而不是只讲义气。相对而言,诸葛亮的忠义更显得理性,他方向明确,唯刘备之霸业马首是瞻,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中,依然践行着对刘备的忠义,其忠于刘备父子之义,足以让他肝脑涂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春秋末年,曾受赵氏恩惠的程婴与公孙杵臼,冒着生命危险,保住了赵氏孤儿赵武。这个“赵氏孤儿”的故事正是程婴、公孙杵臼等人感天地、泣鬼神的义举,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忠”、“义”赞歌。
孟子认为,在“生”和“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而取义。”从其“羞恶之心,义也”可知,孟子“义”之实质乃羞恶之心。俗语有言: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这是人懂得羞恶之心之后而对自身尊严的维护。“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仍然是人在懂得羞恶之心后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古人“不食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例子同样是懂得羞恶之心的外在表现。他们不拿不义之财,不受施舍,都坚持了为人的本分。像胡适母亲似的“刚肠”、“刚气”又何尝不是对尊严的维护?不要说很多伟人、名人,古今绝大多数普通人于法度之外都有一杆道德的称,他们都崇尚“行得正走得直”的人生,都“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过着他们平凡、艰辛而又踏实的生活。这都是“羞恶之心”根植于灵魂深处的表现。相对而言,有些人却抱着“便宜不占白不占”的信条活着“没眉没眼”的人生,他们则是“羞恶之心”的反照。
《水浒传》中的“义”有其“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思想,然而他们的“义举”中更直接地体现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豪爽,掺杂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哥们义气。懵懂少年心中或许都有一个朦胧的江湖梦,这个梦在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不够理性而感性情思比较充盈的中学时代,容易模仿而滋生出哥们义气。他们会认为《古惑仔》系列片中的小马哥连落魄时叼在嘴角的烟屁股都那么销魂,他们的“义”往往热切而浮躁、直接而简单。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谦卑)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以义为本质,但若不合乎礼节地实行,不谦卑、不诚信,那就不是君子。而“哥们义气”缺乏的正是“礼”、“孙”和“信”。无礼无信之“义”往往是很危险的。他们会“义”到轻易地给你“泰山一诺”;他们也会把“割头”看成“碗大的疤”。他们的“义气”就是胸中的潮,潮来了便冲动,便不计后果,便“两肋插刀”铤而走险。
“义”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和修养,有其明显的时代特征,但大多“义”因其对人的教化而传递着永不衰竭的正能量。子贡为孔子守孝六年,他的义即为师生情谊,也是以师为楷模,尊师重道的道义;春秋时候,羊角哀与左伯桃之间是舍命之交的仗义、恩义;荀巨伯轻生重义救朋友而退走强盗的故事彰显的是不畏生死的道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民族大义、感天动地的正义。只要心存仁爱与良知,“义”的精神明镜便会永放光芒!
(邵亚梅甘肃省庄浪县水洛中学74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