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丽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王卡苗族服饰文化
吴天丽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摘要:贵州省福泉市高坪镇王卡村的王卡苗族是苗族众多支系中的一个——小花苗,王卡苗族的服饰是王卡苗族同胞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产物,其具有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王卡苗族同胞的文明发展可以参照其服饰。王卡苗族服饰是在其特有的地理环境中,基于其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适应与理解,再融汇精神追求而慢慢形成的。
关键词:王卡苗族;服饰;地域;使用价值;审美
王卡村位于贵州省福泉市高坪镇,距城区60余公里,是一个封闭少数民族村,全村2471余人全是苗族。该村地理环境特殊,山高谷深,路途遥远且陡峭,至今有的村组尚未通车,行人“无从下脚”,车辆更是“望路兴叹”。在传统节日的时候许多王卡村民穿上华丽的传统服饰,徒步走上集市参加节日,载歌载舞向更多人展现自己的魅力。正是由于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世隔绝”,王卡村独特的苗族服饰传统工艺得以完好保留,并且不为世人所熟知。
1王卡苗族服饰与地理关系与使用价值
1.1王卡苗族是苗族众多支系中的一个——小花苗,自称为“朦”。由于王卡苗族地理环境独特,经常需要爬山,下田劳作,因此服装以宽松为主,男子上装为左衽盘扣装,下装为直筒裤,无扣无拉链,仅以一条带子束之。女装的下装也是较为方便的百褶及膝裙,冬季时分在裙内穿一条裤子即可御寒。高山上面昼夜温差大,因此王卡苗族的女装上衣为两层,再大面积地绣上该地区独特的花纹,上衣的防风性能就会好得更多。为了劳作方便,围腰也是必不可少的配件。王卡苗族生活的贫困,导致她们自身清洁的不便,因此她们都会在头上包一方巾,将头发藏于方巾内,以防灰尘。
1.2王卡苗族上装十分花哨,上面刺绣着五颜六色的纹样,在山间劳作和在路上行走时显得十分醒目,也给山中毒蛇、毒虫等以警示,以达到保护自己的作用。在贵州多数地区桑麻等植物覆地面积广,因此很多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织麻布的手艺,又因为麻布有透气性好,吸汗等作用,王卡苗族服饰的面料多为麻类,随着工业的进步,现在也开始使用价格低廉且性能良好的化纤面料制作服装的外层,内层仍然使用麻布。
由此可见,王卡苗族服饰成为今日的款式都是在长期生活劳作中的历史选择,与其地理环境和使用价值密不可分。
2王卡苗族服饰的共同文化心理
2.1王卡苗族服饰历史悠久,具体出现的时间无相关记载,在人们长期生产、生活中传承、变异、发展至今,是王卡苗族文明的产物。随着王卡苗族服饰的形成,伴随着王卡苗族人民经历的漫长历史文化过程。由于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等限制,王卡苗族服饰廓形简单,装饰手法单一,但是王卡苗族妇女通过自己的一双巧手,运用单一的装饰手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纹样,形成了其特有的纹样历史。在世世代代相互影响和传承下,被记录下来,逐渐形成了王卡苗族服饰共同文化心理。也因此出现了他们共同的民俗活动,更造就了他们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节日。
2.2每年的正月初十、二十、三十,王卡村会联合其他县的苗族同胞在王卡村举办大型的“芦笙会”,届时,场面会十分盛大,热闹非凡。在每年的正月十七,王卡村都要举办斗牛节活动,活动当天会有特色的芦笙舞、山歌等民族活动。每年5月10日这天,王卡村会举办“杀鱼节”。
3王卡苗族服饰的审美情趣
服饰追求的基本功能中包含了审美价值,从远古人类服饰的生产到现代服饰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人类追求、欣赏和创造美的心理驱动。王卡苗族服饰毫无例外的也受到该民族审美观念和意识的深刻影响。王卡苗族有自己的颜色偏好,鲜亮的红、黄、绿、紫、蓝等是王卡苗族妇女喜爱的颜色,她们大面积的在上衣上运用这些色彩,并在色彩搭配上面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色彩艳丽却不是协调,刺绣有疏有密,且有留白。上衣的底布全部是黑色,体现了王卡苗族同胞对黑夜的崇敬。王卡苗族服饰皆遵循相同的对称法制,王卡苗族同胞在服装、服饰的审美心理上,严格遵循对称法则和形式美感,所以他们的服饰原始艺术意味浓厚。他们在两袖都会有一块一样的绣片作为装饰,衣身绣片上的图案大都也是左右对称。
参考文献:
[1]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年鉴社.2005年贵州鉴.贵阳:贵州年鉴社出版,2005.
[2]熊克武,传统文化保护与苗族文化社区发展.贵阳:苗学研究,2006.
[3]艾晶,苗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贵阳:贵州民族研究,2006.
[4]杨娟国.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5]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2-0288-01
作者简介:吴天丽(1992-),女,布依族,贵州省福泉市人,设计学研究生,单位: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研究方向:产品造型与包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