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钱双庆 原 勇
兰州乙烯:匠师摇篮
○ 文/钱双庆 原 勇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黄开炳师带徒不遗余力。摄影/王舒婷
兰州石化公司石化厂不唯学历和资历,通过培训与实战培养了一大批专家级的技能骨干人才。
10月17日,对于宋友文来说是个紧张而又无比期待的日子。凌晨1时10分,24万吨/年乙烯装置(又称兰州石化小乙烯)裂解炉投油;23时,乙烯合格外送。这标志着该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在开车过程中,裂解气压缩机GB-201运行平稳,宋友文松了口气。今年,兰州石化公司石化厂实施了为期2个多月的系统大检修,而裂解气压缩机GB-201的改造是重中之重。
24万吨/年乙烯装置归属石化厂乙烯联合车间。宋友文是该车间裂解系统一名年轻的压缩岗位操作工。今年的检修,他借着全程参与裂解气压缩机改造的机会,学干结合,成为了压缩岗位的“大拿”。装置开车成功,意味着5年一次的大修画上了圆满句号,也意味着宋友文和同事们的努力经受住了考验,从而,续写了一篇“工匠高地”的辉煌。
8月12日,旧裂解气压缩机停工后,宋友文就忙碌开了,配合拆除旧压缩机、安装调试新压缩机。这些工作说起来简单,干起来困难重重。压缩机配管时,错综复杂的流程让人胆怯,有人打起了退堂鼓。没有捷径可走,宋友文翻开厚厚的设计资料,根据现场设备,对一根根管线进行梳理……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配管的工作。
“新项目建设、工艺技术改造、难题攻关等,是培养骨干人才的有效手段,委以重任、大胆使用是调动年轻人积极性的良好举措。”石化厂党委书记王崇明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有着深入的见解。
“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孙青先,中央企业知识性先进职工、全国能源化学系统“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开炳,都是乙烯联合车间的高级技师。一个基层车间出了两个国内顶级的技能专家,在兰州石化公司是独一份。
近十年来,孙青先提出的裂解原料注硫、燃料油改天然气、多发生稀释蒸汽等多项技改技措项目,累计创造效益8000万元以上。他还先后参与了兰州石化16万吨/年乙烯、24万吨/年乙烯扩能改造项目,均实现了开车一次成功,创下了国产化程度最高乙烯装置的开车记录。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曾经是技校生的孙青先认为,企业四个方面的精心培养让他受益匪浅:一是压生产担子,二是创发展机遇,三是搭展示平台,四是重激励措施。其中,创发展机遇方面尤其关键。1995年初,厂里安排他到新建的16万吨/年乙烯装置负责筹备工作。也就是在这个阶段,他把所学、所干与理论相结合,先后编写完成了《乙烯装置裂解炉操作法》等近40万字的技术资料,指导了装置的开车和运行,得到了各级专家的肯定,并被国内多套乙烯装置推广。
作为石化厂人才培养的一个代表,乙烯联合车间打破身份界限,不唯学历和资历,让踏实工作、肯于钻研、实践经验丰富的年轻同志深入介入项目筹建、工艺技术改造和难题攻关,全面学习掌握技术工艺和难题处理,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专家级的技能骨干人才。近年来,车间根据人员进厂结构的变化,及时安排、启用能够独当一面的大中专学生和生产技术骨干到班长岗位上进行锻炼,及时接续、填补,解决了技术骨干人才退休及大批支援国内企业和兄弟单位造成的断层和空白。
获得中油股份公司加热炉和乙烯装置技能大赛2块金牌的彭远嘱,2005年进厂成为了一名车间烯烃装置分离岗位操作工。彭远嘱所在的分离岗位是装置中最复杂的。为了尽早学透岗位,理解室内外的联系,彭远嘱摸流程、爬管廊,无论是集中培训,还是当班学岗,始终学习劲头十足。、
“装置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只有多学透几个岗位,才能真正掌握它。”在胜任分离岗位后,彭远嘱主动要求去学习炉区和压缩岗位。经过3年的努力,他对炉区和压缩2个岗位的操作驾轻就熟。参加工作7年,彭远嘱已经成为技师和岗位班长,并于2011年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
彭远嘱岗位成才的经历,与车间首创的星级工培训密不可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毫秒炉在石化厂破土动工,大批技校生成为了乙烯联合车间前身之一的毫秒炉车间的首批员工。出于解决“由于同龄年轻人集中,结婚休假导致人员紧张”的矛盾,车间首创了星级工培训模式,培养能在2个或2个以上关键岗位进行独立顶岗的操服人员,实现员工“精一岗、通二岗、会多岗”的目的。
车间优先选择具有培养潜质、学习愿望强的关键岗位员工,以及新入厂大中专学生,在“精一岗”的前提下进行培养,并建立完善了星级工选拔、确认机制,出台了星级工奖励、考核细则。车间为星级工建立了个人培训及发展档案,详细记载培训经历,按季度跟踪评价上岗表现,并每两年进行一次星级工的考核确认工作,合格给予注册,在每月的业绩奖励中进行分级兑现。经过不断摸索,星级工培训模式逐渐完善,并在全国石油石化系统得到推广。
“星级工培训提高了广大员工立足岗位成才的积极性,一批具有较高技术素质和多岗位应急处理能力的生产技术骨干涌现出来,为车间安全生产、平稳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乙烯联合车间主任吴承斌回顾星级工培训时说。
烯烃装置化工二班的经历验证了他的话。化工二班是2007年初成立的新班组,班组29名员工中除4名为原装置人员外,其余均为转岗和新入厂员工,占到班组员工的86%。通过星级工培训,这个班组在具有先天缺陷、经多次扩能才达到24万吨/年生产能力、堪称国内最难开的乙烯装置上,短短4年时间里,迅速成长为班员100%精一岗、60%通二岗、20%会多岗的过硬班组。班组先后获得兰州石化标杆班组、甘肃省石化系统“工人先锋号”集体荣誉称号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孙青先。 摄影/王舒婷
“师傅过得硬,徒弟才能过得硬。”这句话放到黄开炳和武矗师徒身上正合适。作为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在最近10余年时间里,黄开炳取得的在行业上具有影响的技术成果就有20余项,还编写了《蒸汽透平结垢的清除》等4篇对国内乙烯生产具有指导意义的论文,在同行业得到推广。在师傅的言传身教下,武矗也迅速成长起来,担任了岗位班长,不仅在兰州石化公司、集团公司技术比武上取得了名次,而且被聘为装置技师。
作为共和国石油化工摇篮的石化厂,有着许多人才培养经验和员工培训传统,“师带徒”就是之一。乙烯联合车间把继承企业培训工作的优良传统作为开展培训工作的一个着力点。车间为新入厂和转岗员工选配业务出众的师傅,结成师徒帮教对子,签订教学合同,完善考核办法,让他们练就扎实的操作技能。
针对具有培养潜质的员工,车间将“师带徒”形式深化为“导师带徒”,安排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带徒,车间领导也抽出时间亲自带徒,有针对性地加快骨干人才的培养。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孙青先和全国能源化学系统“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开炳,都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技能专家。车间为他们精心挑选了培养对象。经过针对性培养,孙青先所带的徒弟彭远瞩成为石化厂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推行以“岗位练兵”为核心的在岗培训是另一个优良传统。车间把培训重点,放在岗位操作法、操作规程、流程图、应急预案、开停车方案和非计划停车防范措施的完全掌握上,提高员工对装置的驾驭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除给予时间和师资的便利条件外,还将量化考核与奖金挂钩,提高员工学岗热情。在2012年10月份,兰州石化公司举行的技能大赛中,车间选送的参赛选手囊括了乙烯工种冠、亚、季军,在设备管理专业竞赛中获得了亚军。
据了解,近十年来,乙烯联合车间在抽调105名生产技术骨干支援兰州石化公司大乙烯建设(占到已有操作人员三分之二强),并有超过30名熟练操作人员援助川乙烯及兄弟单位的情况下,确保了技术力量不弱化、人才贮备不断档,并连年保持了安稳生产、经济技术指标有较大提升的态势,形成了特有的人才培养“小乙烯现象”。乙烯联合车间也成为了兰州石化的一块“工匠高地”。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