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底蕴犹存

2016-03-03 10:38
中国石油石化 2016年22期
关键词:巴斯夫演练应急

○ 文/本刊记者 赵 雪 于 洋

安全管理底蕴犹存

○ 文/本刊记者 赵 雪 于 洋

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响应、危机公关以及与公众沟通的效果来看,巴斯夫安全管理体系的理念和执行依然是值得借鉴的范本。

“发生石化安全事故应该是一个低概率事件。”上海化学工业区原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李国华表示。但是,作为全球化工行业的标杆企业,一向以严谨的安全管理著称的“百年老店”发生如此规模的事故,自然让业内各界十分关注。

近几年来,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背景下,国内石化行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石化企业不仅面临着转型升级,还面对着需求不断扩大的市场,重大化工项目不断上马。

一方面,企业面临着如何做好健全安全管理体系的问题,另一方面还面临着“邻避效应”的问题。

虽然企业做了不少相关工作,但近几年依然相继出现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4·6”爆炸着火、“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大连PX、宁波PX和厦门PX等项目遭遇民意反对的事件也接连发生。

就因为如此,在我们分析这次事故背后深层次原因的同时,也特别注意到事故发生后路德维希港的当地居民表现出的淡定,巴斯夫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理所取得的效果。这种将事故的事后影响降到最低的一系列做法,并非一日之功。

事实上,这既是企业与公众长期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而取得的,也是企业在吸取事故经验教训和在日常工作中不

断累积与社区的良性互动的结果。值得我国

石化企业同行认真分析与思考。中国的石化企业在做好日常应急演练管理、事故发生后应急响应以及建立透明的公众信息沟通和危机公关等方面,仍有进一步强化的空间。

“透明度拥有最高优先权”

距离巴斯夫最近的城区负责官员Udo Scheuermann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虽然有时候会有些小状况,但像这次的事故还是比较少见的。”

巴斯夫德国工厂爆炸事故发生后,根据航拍的画面显示,路德维希港北部港口出现数米高的火焰,成片的烟云笼罩了城市。

“我们听到了警报 声,然后接到通知,说发生了爆 炸,让我们关好门窗。”当地 附近的一名居民说。与此 同 时,一家幼儿园的工作 人员接到通知,要求其所 在幼儿园的儿童应暂时留在园中。

安全生产容不得半点疏忽。 摄影/黎 键

事故发生的第二天,早上7点,巴斯夫在其工厂11号门为公众设立了信息中心,向工厂周围的社区居民提供咨询服务。

“大部分居民都能释然的面对”,Udo Scheuermann说,“住在这里的人不会那么恐惧,只有新搬来的人才会表现出不安的情绪。老住户们都十分平静”。

居住在路德维希港的居民很清楚,他们就居住在大型化工生产基地的旁边,并表现出了令人可不思议的“淡定”。

一位当地牧师的话,代表了很多居民的心态:“这一区域的居民每每遇到类似的插曲,都会表现出惊人的冷静。这根本不是什么值得探讨的话题,这就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路德维希港共有17万居民,与莱茵河对岸的曼海姆市隔河相望。让人疑惑的是,这里的居民为什么没有“谈化色变”?在很多城市对“化工”这个词相当敏感的今天,巴斯夫何以与当地居民如此和谐的共存?

“透明度在巴斯夫享有最高优先权,尤其是涉及到安全议题时。” 巴斯夫集团传播和政府关系负责人Anke Schmidt曾经在巴斯夫内部电子新闻平台进行的一次访谈中如此总结企业在公众信息沟通上的理念。

事实上,巴斯夫能够在今天和周边社区居民和谐相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有媒体报道,在上世纪80-90年代,包括巴斯夫在内的德国化工行业都曾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批评。但通过长期坚持安全环保标准和公开透明的沟通机制,最终取得了各利益相关方,甚至全社会的信任。

信任的建立,来源于长期的沟通。

“巴斯夫非常注重与周边社区的关系,包括怎样与社区做好沟通。他们提倡的‘责任关怀’做的很好。在可能产生事故的状况下,会及时告知周围居民。”茂名石化安全科科长梁兵介绍。

“巴斯夫在平时的应急演练中,会把周围社区居民纳入应急演练体系,甚至让他们参与进相关演练活动中。”一位化工园区专家告诉记者。

“对于高风险企业,如何针对你的社会责任做好对公众的沟通,国外是有相关法律的,比如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等。如果企业有风险作业、有易燃易爆有毒物品,不向公众告知,属于违法行为。”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国务院应急专家组专家刘铁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巴斯夫拥有一套标准的责任关怀管理体系,并在全球执行统一标准。社区认知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2000年,巴斯夫在路德维希成立了社区咨询委员会(CAP),并相继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该组织,其中大部分位于大型生产基地。

CAP是一个由社区各界人士自发组成的沟通平台。作为一个独立机构,CAP代表了当地社区的利益。巴斯夫在定期会议上与CAP讨论邻居和所在社区所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投资、教育、噪音和粉尘等。

在巴斯夫看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不是简单的单向付出,它能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像蜜蜂,在采蜜的同时也传播了花粉。

在中国,巴斯夫与社区的对话也由来已久。2000年开始,巴斯夫大中华区在上海、重庆、南京等地也分别建立了CAP。

加强化工企业以及化工园区各生产运行系统的安全监管,落实应急响应系统尤为重要。 供图/万 里 李树鹏

“即使没有发生事故,实际上企业和公众之间的沟通,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建立伙伴关系,及时进行风险告知,组织当地公众进行应急培训演练,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法律上还没有特别具体的要求,这是个漏洞。”刘铁民认为。

与国际化工巨头相比,邻避效应产生的影响在中国老百姓与企业的关系上,更为敏感和微妙。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众多项目纷纷投产与建设。与此同时,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公众对环保、权利意识的提升。而与此相矛盾的是,一些石化企业在与公众的沟通上,还处于初步阶段,甚至没有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

可以看到,邻避效应在石化项目上显得尤为突出。2007年厦门PX、2010年大连PX、2012年镇海1500万吨炼油和120万吨/年扩乙烯一体化建等项目的停摆,都受到当地居民引发的规模性群体事件的影响。

“企业不主动公开信息,公众就对企业缺乏了解,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缺乏心理准备,就会很自然地对企业产生不信任感。”刘铁民说。

应急响应的作用

10月17日上午,巴斯夫Lampertheim基地发生爆燃事故仅几个小时后,路德维希港北部港口也发生了爆炸,正在召开应急会议的应急响应指导委员会立即针对事故作出快速响应,制定了一系列决策,例如关闭两座蒸汽裂解炉,关闭供卡车使用的15号门,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并在11号门设立信息中心等。

这个由巴斯夫基地消防部门、医生、环保中心和基地安保部门的员工、装置经理和毒理学专家组成的应急响应指导委员会,在整个事故中发挥着对内协调、对外沟通的任务。

一方面,该委员会着力于增加应急服务并制定各项决策,将事故对人员、生产基地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尽可能地降至最低,另一方面与巴斯夫传播与政府关系部门负责人保持密切合作,及时将事故情况告知员工及公众,同时与当地和州级相关部门及政府保持沟通,使其了解事故的最新动态。

“当石化装置发生火灾爆炸,会不可避免地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时,完善的应急预案可以将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这次巴斯夫爆炸事故的有效应对,应该归功于完备的工厂应急措施。”李国华说。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路德维希港,也曾经历过一次血的教训。

1921年,路德维希港的巴斯夫化肥厂发生了史上伤亡最大的工厂爆炸事故。事发地大约80%的建筑被毁,造成509人死亡,160人去向不明,1952人受伤,6500人无家可归。

重大的事故让巴斯夫更加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巴斯夫日积月累地形成一套严谨而又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甚至成为全球化工企业制定安全管理体系的范本。

作为责任关怀管理体系的内容之一,应急响应在巴斯夫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让危险预防系统能够有效运行,需要公司内部的所有员工都对安全予以足够重视。为此,巴斯夫在全球基地都会对相关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

刘铁民告诉记者,10年前,他曾在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巴斯夫基地参观过一次内部演练。当时演练的主要内容是模拟漕罐车出现泄露导致火灾,并有爆炸危险。当时的演练没有涉及公共消防队伍,全部使用企业自己的消防力量。

那次参观,给刘铁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比较10年前巴斯夫的应急演练和目前我在国内看到的石化企业的应急演练,我觉得主要有三点不同。”刘铁民总结。

他认为,首先是应急演练的准备方式不同。在他参观的演练开始前,只有安全总监和生产运行负责人知道。整个演练过程完全按照事件发生的基本程序——火灾、着火、报警、启动应急救援、消防队员抢救和灭火进行模拟。

“当时我有个疑问,如果消防队员没有准备,这种方式的演练很有可能出现问题。但巴斯夫安全总监给我的回答是:演练主要是为了检查有没有问题。事件突然发生,可以检验工厂的消防队伍是否合格,工厂的安全管理是否适应这种紧急事件。”刘铁民说。

其次,是演练目的不同。刘铁民分析,巴斯夫的应急演练,主要目的是检验紧急事件发生后,各个部门的抢险能力和救援能力。在现场,有一些独立的观察员对这次演练进行评估。所有演练行动的细节都会有具体评估。在细致的评估项目后面,极少有正面评论。这些评估主要是为了寻找问题,因此演练中很容易发现实际存在的薄弱环节。

最后,是演与练的程度不同。巴斯夫把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应急指挥部门和消防队后,必须根据演练中出现的问题逐条提出改进计划。这些问题会成为下一次演练的重点评估项。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成立十几年,还处于摸索阶段。现在,国内一些大型应急演练,事先做过反复合练,现场往往布置成大会会场一样的气氛。国内企业的应急演练,普遍为了展现能力。在应急演练之后,评价往往正面多于负面,对演练中需要改进的方面仅仅是点到为止。演练,应重在练,而非演。今后一定是往更注重练的方向发展。”刘铁民提出自己的观点。

“当今国内石油化工企业已经大多集中在化工园区,相关生产装置的密集程度已经大大增加。因此,加强整个化工园区各生产运行系统的安全监管,落实应急响应系统尤为重要。这样就可将各类安全生产隐患,有效地控制在管理可控的范围内。”李国华认为。

完善的应急预案可以将石化企业事故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摄影/徐 捷

应急响应在国内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中也开始逐渐引起重视。据了解,为了让化工园区的应急响应中心功能更为健全,国家安监总局在大亚湾建成了一个应急响应中心示范基地,对全国化工园区进行指导。

链接

镇海炼化的应急安全管理

镇海炼化安全总监瞿滨

镇海炼化有一支三百人的应急安全队伍,这也是镇海炼化的消防力量。这支队伍每天进行军事化管理和专业化训练、演练。模拟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案准备。此外,镇海炼化还拥有40多辆应急车辆供应急使用。

镇海炼化对员工的应急响应训练,包括三分钟模拟内操和外操。即3分钟必须到现场,戴上空呼,做到应急响应,并进行应急训练考核。此外,安全部门还制作了各种像身份证般大小的应急卡片,放在兜里,防止在紧急状态下,员工因为紧张而造成的工作失误。

镇海炼化处在国家级化工园区,化工区的管委会要求园区内一旦发生事故,要做好与周边企业的应急响应工作。由于镇海炼化的专业力量比较强,可以向其他企业提供专业救援知识和帮助。镇海炼化的消防力量与地方消防力量最大的区别是在化工领域的专业性,可以及时了解爆炸物质的属性,安排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救援,以便达到既能救火又可以避免无谓牺牲的目的。

齐鲁石化的风险管控

齐鲁石化安全监督处副处长王友法

齐鲁石化通过全员提问题的模式,形成非常细致的风险管控。齐鲁石化结合HAZOP分析(危险与可承受性分析),将各专业人员组成一组,根据流程图,对每一套装置和每一个节点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哪个环节如果出现偏差,可能会引起什么问题,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依据这种工作办法,今年齐鲁石化一共分析了58套装置,共分成8-9个组。员工在各自组别,共提出1500多个建议,识别出约6200个风险点。针对这些问题和建议,领导层召开工作布置会,争取在明年大检修期间把这些问题全部解决。这一工作办法既提高了员工的分析能力,又使问题变得更有针对性,有利于下一步整改。

事发后的危机公关

“从这起事故看,巴斯夫对公众的态度值得借鉴。事故发生后,他们在第一时间告诉周围居民不要出门、不要开窗,并在全球所有网站发布相关消息。从事发后的信息发布上,也值得我们学习。”梁兵坦言。

尽管爆炸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晰,事故更是造成多名人员伤亡,但多名业内人士对巴斯夫进行的危机公关表示了认同。

李国华认为,此次巴斯夫发生事故后进行的信息发布、应急处置相当到位。巴斯夫适时公布公开事故概况、处理要求、消防急救措施等要害信息,对顺利高效处置事故极其有效。

“对我们来说,主动并迅速地将情况告知公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所说的公众并不仅仅指那些公司外的人员,还包括基地35000多名员工、大量承包商、客户以及其他访客。”巴斯夫集团传播和政府关系负责人Anke Schmidt曾经这样阐述。

“宁愿频繁地向外界通报消息,也不会不充分地通报”是巴斯夫在面对危机公关时,所遵循的一个原则。

据了解,面对事故发生之后可能出现的开放式问题,巴斯夫会通过居民热线全力回答公众的问题。当有化学品泄露到空气中的重大事故,巴斯夫的医务人员会第一时间联系当地医院,提供有关化学物质以及伤员治疗方法的信息。对于重大事故,巴斯夫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以确保媒体能获取最新消息。与此同时,巴斯夫会与市政部门紧密合作,由市政部门负责巴斯夫基地以外的区域。如有需要,市政部门还会负责拉响城市警报或通过喇叭播报信息。

在与居民的沟通中,就像此次事故发生后巴斯夫在工厂11号门设立信息中心一样,巴斯夫会在基地门口为居民设立信息中心。举例来说,如果居民的汽车被泄露的产品弄脏,巴斯夫会登记损失并告知他们应该如何做,以尽可能迅速和务实地帮助那些遭受财产损失的人们。

“应急管理一般分四个阶段,即预防、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危机公关的主体在第四个阶段。但是当事故发生之后,危机公关是贯穿在整个事故应对的全过程中的。”刘铁民分析。“通过这次事故,可以看到,巴斯夫的危机公关与国内企业相比,大体相当,差别不是很大。“国内有些石化企业做的比巴斯夫好,做的差的也不在少数。”

在李国华看来,以往国内有些事故发生后,有些部门总想淡化事故,避重就轻,社会公众就有可能因不了解事故真相而造成对化工事故的恐慌。“不过,现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进和进步了。”

“我们认为,企业一旦出现状况,最重要的就是要坦诚,不要遮遮掩掩。越遮掩公众越好奇,越容易出反效果。”镇海炼化安全总监瞿滨说。

“比较来看,如果把消息封锁,社会上会有很多的谣言,反而把小事情说成大事情。但如果在第一时间召开发布会,向公众发布,就会把舆论掌控在企业的手里。在这一点上,国内企业已经在努力,做得比以往更好了。”梁兵分析。

在扬子石化安保部高级工程师任海看来,对外信息公开尤其是危机公关部分,以往国内企业做得并不太好。“国外有专门的危机公关课程,领导也比较重视。以前国内企业出现事故,多是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固有想法。但是现在,关于事故情况会有一些官方的、比较简单的报告。企业会把一些简单、可公开的,比如事故发生地点、事故类别、损失情况,环境威胁情况等通报给媒体,这个不会有人掩盖或者不敢通报。”任海强调。但同时,他也认为,还是应该多做一些危机公关的培训,尤其是针对领导的课程,使领导对于信息公开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

“领导的观念转变了,企业相关工作就会好做得多。”任海还建议,从政府的角度看,对于企业的危机公关,需要严格监督、严格考核和严格惩罚,加大监管力度。

责任编辑:赵 雪

znzhaoxue@163.com

链接

扬子石化的应急安全管理

扬子石化安保部高级工程师任海

扬子石化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北郊,与国家级的南京化学工业园融为一体。作为中石化第五片区联防组长单位与地方政府和周边企业建立了联勤联战机制。

扬子石化设有4个专业消防(一、二、三、特勤)大队、一个有毒有害气体防护站和三支专业的应急抢修队伍,配备了相应的应急抢修设备、物资和车辆,实行24小时全天候战备值勤。

扬子石化建立了高效的应急指挥网络,围绕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成立了工艺处理、消防急救、环境保护、抢修抢险、医疗救护、安全保卫、信息发布、综合保障八个应急救援小组。在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的领导下,开展重特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扬子石化的应急响应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应用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实现事件相关工业电视、火炬监控视频、工艺实时数据、地理信息、预案启动信息、应急疏散信息、环保监测信息等在大屏幕上的集成分区显示,并实现了扬子与中石化集团公司应急指挥中心以及现场指挥部(应急指挥车)之间的信息互通、数据同步,真正达到了快速接警、综合研判、科学决策、联动指挥的目标,实现中石化集团公司、扬子石化和事故现场的三级一体化平台。

为了保证应急预案的简单化、实用化,扬子石化组织开展现场处置方案卡片化工作,将应急处置任务、工艺流程简图等内容简化、分解制卡,确保应急状态下岗位人员清楚“什么事”、“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

扬子石化积极探索“双盲”环境下的应急演练,预先不告知演练的内容和时间,使应急演练接近实战,贴近实际,更易暴露问题,也更能锻炼对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

安全工作永远是薄弱环节

○ 文/本刊记者 赵 雪

1984年,位于印度博帕尔的美国公司下属的农药厂发生爆炸,造成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化工事故。

事故发生后,有上千余篇论文从各种角度分析研究这一事件。这些研究资料让人们意识到,在这件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是由诸多环节的安全管理漏洞造成的必然事件。

惨痛的教训并没有完全让化工企业的事故灭绝。就像专家所说,危化企业尤其是石化企业,高风险性质是必然的。高风险企业虽然面临的是风险无处不在的境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只要安全规章制度到位、安全管理到位,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

“安全工作永远是薄弱环节。它是每天吊在脑袋上的一把刀,一把剑。”一位多年从事化工安全管理的负责人说。

在安全管理的世界里,没有神话。对巴斯夫如是,对国内石化企业亦如是。

严谨如巴斯夫,即便有着世界最高标准和规格的安全管理体系,但如若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警惕性淡漠、放松了,再细致严密的管理体系也会因人为执行力而出现偏差,造成事故隐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搞安全工作都是做着良心的活。”一位安全管理负责人说。

虽然此次巴斯夫在路德维希港发生的事故令业内错愕,对其员工在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和公司在管理中暴露的问题产生异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巴斯夫平日在社区沟通上所下功夫和及时启动应急响应的对策,依然可以让人看出一家“百年老店”的深厚功力。

虽然事故本身具有离散、随机、小概率的特点,日常工作做得再好,依然有风险存在,事故还可能会出现,因此,做好应急准备也是非常必要的。

过去,应急管理往往被认为是当发生重大事故时,启动应急响应和应急救援。实际上,现代的应急思想认为,所谓的应急管理,特别强调在事故发生前,针对事故的风险做好准备工作。

预案的本质不是在事故发生后才发挥作用,它最核心的意义是事故发生之前,指导企业如何做好应急准备,事故发生时才能遇事不慌,并且要真正实现过硬的执行力。

有专家总结,近些年在国有石化企业内发生的重大事故,基本都是操作工人出现的问题。很多现代企业外包的人员昨天还在地里种田,今天就穿上鞋子来到工厂,面对着复杂的生产系统。这种差距不是个人的基本素质问题,而是生产文明的一种差距。

与国外一些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与其最大的差距不是体现在工程技术上、不是设备上,也不是在法律和制度上,而是体现在企业文化、发展理念、企业价值观和企业员工素质上。企业如果将转变发展理念、执行风险管理、建立系统安全的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推进安全文化这几个基础工作做好,发生事故的风险率将会明显下降。

责任编辑:赵 雪

znzhaoxue@163.com

猜你喜欢
巴斯夫演练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巴斯夫1688.com线上旗舰店正式推出3D打印产品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巴斯夫发布2020年一季度业绩
巴斯夫:从梦想到现实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统计知识综合演练A卷
统计知识综合演练B卷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