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至高处人为峰

2016-03-03 05:39本刊专题报道组
创造 2016年12期
关键词:玉溪

山至高处人为峰

六十年前,山是一座不高的山,塔是一座不知名的塔。

六十年间,山和塔因不断攀登的“人”而声名远播——

西南的冬日,温暖和煦,红塔工业园区沐浴其中。

山顶的红塔静静矗立,苍劲的松柏青翠蓊郁,高大的乔木披黄染红,绿地上铺满落叶,灌木、花草错落有致,弹指间,六十年过去……

曾经的荒山野岭,已是世界闻名的现代化工厂;昔日的西南小厂,早已成为“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当年那个简陋的复烤厂,如今是多元化经营的国际化大集团公司……

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使一个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带着这样疑问,带着满心的敬意,我们看到的是老一辈创业者,到60后、70后的承前启后者,再到80后、90后的“红塔新一代”,他们共同缔造了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红塔集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盛景。

人为峰,玉作魂,历史的长河不舍昼夜,浪花如雪,卷起几多传奇。

“山高人为峰”的企业精神形象鲜明地展现了红塔人勇于拼搏、坚持不懈、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

西南拓荒:荒野上,犁下第一道诗行

1956年6月,第一代红塔人来到荆棘丛生的白塔山麓,掘起了筹建玉溪烟叶复烤厂的第一铲土,如同一头拓荒的牛,在荒野上犁下第一道诗行。

没厂房、没设备、没技术,但难不倒一群有理想、有激情、有干劲的人——

没有厂房和宿舍,他们自己建。

荒山之上,灌木丛生,他们挖坟平地,脱土基、砌围墙,靠着肩挑手扛,一砖一瓦地建起了厂房,建起了仓库,建起了宿舍。

不懂设备和技术,他们自己学。

跟着请来的上海师傅,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拆卸,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编号,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组装,直到掌握技术为止。

缺少包装设备,他们自己造。

派人专程到兄弟卷烟厂,拆开机器,记住形状和编号,回来后用手工做出一台商丘式木头包装机……

当时的条件有多苦,老一辈创业者回忆——

“土夯墙,大通铺,睡到‘床’上看星星。两对夫妻住一房,蚊帐就称是隔墙。”

“上班执行两班倒,白班从早干到黑,夜班从黑干到早……”

“当时头戴工作帽,两个大口罩,只有眼睛裸露在外,一天工作下来满身是灰。没有浴室,只好提着瓦罐接水到宿舍冲洗,外界称我们为‘烟灰工’……”

“食堂是用草席建盖的,工资每人每月只发8元伙食费,其余应发工资待企业效益好了再补发……”

靠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他们在玉溪建起了第一座烤烟厂、卷烟厂;

他们在玉溪生产出了第一包卷烟;

他们让玉溪烟叶在家门口搭上了时代的列车;

他们谱写了红塔人产业报国的序曲。

改革崛起:大潮中,百舸争流一帆先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难题,是选择。

譬如,这个世界上,多少人因做错了选择,而与机会失之交臂。

1981年,“只敲一次门”的机遇不期而至:玉溪卷烟厂有机会贷款购买一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

不过,这样一台设备需要两千多万美元,而整个玉溪卷烟厂的固定资产才7000万元人民币。

机遇面前,玉溪卷烟厂没有错过。他们“押上全部身家”,贷款引进设备。

这是一群怎样的红塔人啊!

设备引进来后,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再次发生了。

为了争分夺秒地用上新机器,红塔人等不得外国专家赶来,自己动手安装。

靠着5大本英文说明书和一本厚厚的英文字典,靠着平时的修理经验和理论修养,一群大多只读过几年书的红塔人,一个点一个点地摸索,几天几夜不回家,累了困了就睡在车间里,硬是在外国专家到来之前把机器安装好了。

外国专家看到后,禁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从红塔人身上,他们看到了一股劲儿,一股改革开放后,国人迎头赶上的拼劲!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玉溪卷烟厂离退休职工回忆,为了早日还清引进设备的贷款,当时全体职工热情高涨,加班加点。同在厂里工作的夫妻二人,恰好赶上两班倒,一个去上班,另一个刚下班,回家一摸被窝,还是热的;有的孩子父母都在厂里上班,放学后没地方去,一位负责后勤工作的厂领导家属就成了孩子们共同的“保姆”……

大潮中,百舸争流一帆先。

这股劲,让红塔人发展的步伐越走越快。

这股劲,让红塔人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敢为人先、变革图强,红塔时间、红塔效率、红塔速度……红塔人抓住了时代给予的机遇,从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厂,一跃成为业界的领跑者、“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进入新千年后,红塔人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此前,立于潮头的红塔集团开始绘就跨国、跨地区、跨行业多元化经营的国家和大集团公司的蓝图,踏上了多元化经营的探索之路。

然而,来到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卷烟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红塔集团原有的市场被瓜分,税利和销量急剧下滑。

2002年4月,红塔集团深刻反思并提出在市场经济形势变化下各方面的“不适应”,“揭自己的疮疤”,明确提出了“以主业为主、提质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思路,组织实施“归核化战略”——

在内部实施以人事、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为主的“三项制度”改革,拿出248个管理岗位进行竞争上岗,大大激发了人才队伍的活力;第三轮大规模技改工程和红塔工业园区建设完成,让红塔的技术装备再次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市场为“第一车间”,建立六大片区经理负责制,变“坐商”为“行商”,根据区域特点开展差异化营销……

这次勇敢的“揭疮”和改革,让红塔人再次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红塔人抓住行业大规模联合重组的机遇,发展壮大成为拥有境内外14个卷烟生产点的跨国大型烟草集团。

红塔集团与著名高校联合培养EMBA管理人才

青出于蓝:晴空下,我要飞得更高

翻看老一辈的笔记和相册,听他们讲述当年的创业故事,80后、90后的新一代红塔人直言自己感到“热血沸腾”。

在红塔集团内部,这些创业故事和拓荒精神口口相传,成为新进员工了解和融入这个大集体时的必修课。

前辈所创造的辉煌,企业身上的光环,既让80后、90后红塔新一代感到无比光荣,也激励着他们飞得更高,去书写新的篇章。

2011年进入红塔集团原料部从事烟叶质检工作的梅玲丽,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从一个对烟叶分级一无所知的新人,成长为2015年全国烟叶分级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每天学习理论到夜里12点,挺过之前参加大赛失利的煎熬,梅玲丽说自己靠的就是“坚持”。“老一辈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我们能做的,就是一点一滴把自己手头的事做好,做到极致。”

专注做好事,把事做到极致。红塔新一代继承了老一辈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同时有着更为开阔的视野,他们对技术学无止境、精益求精,不断向世界一流水平看齐。

2001年和2005年先后入职红塔集团的邱仕强和杨存龙,分别在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卷包二车间和制丝一车间从事机械修理。得益于红塔集团的“师带徒”制度和自身的不懈努力,他们多次在全国大赛中折桂,成长为年轻一代中的技术翘楚。

红塔集团在“全民健身日”举办“和谐创辉煌,同铸红塔梦”第九套广播体操比赛

工作起来较真儿的杨存龙,至今仍忘不了刚进厂时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天,他在机器上安装了一块挡板,当时带他的师傅冯顺元说,“要把边角磨得圆润一点,这样夜班保养人员清洁保养设备时,就不会弄伤手了”。“上一道工序要为下一道工序服务,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杨存龙牢记师傅当时的教诲,“以后自己当了师傅也要这样教给徒弟。”

“上一代老师傅,学历不高,但个个是‘手到病除’的高手,他们对机器的熟练程度,让人叹为观止。”邱仕强说,“现在这批老师傅要退休了。我们总有一种紧迫感,要不停地多学多练,将老师傅的毕生技艺和做事态度都传承下来,早日挑起担子。”

1988年出生的周晓龙,2013年从浙江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进入红塔集团。曾在淘宝网和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过的他,拥有扎实的信息技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乐于尝试新鲜事物,进厂后仅两个月就被委以重任,参加“两化融合”贯标工作。建立管理体系、编写相关文件,甚至负责宣传工作、组织“两化融合”知识竞赛,年轻的周晓龙在迅速成长为“多面手”的同时,时刻关注着这一领域世界最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因为他知道,“两化融合”是一条久远的路。

红塔集团的历任领导层深知:所有奇迹的创造者都是人。只有人,才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角。以人为本,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发展人,才能让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

现在的红塔集团,需要的是多元化人才;现在的人才培养,在手段上也需要多元化。

2011年起,红塔集团围绕“选、育、用、留”四个维度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管理创新促进技能人才培养。

——抓好“两书”建设:一份“岗位工作(绩效)计划书”让员工明确目标,挑战自我;一份“干部履职承诺书”激励领导干部查找不足,寻求改善。

——探索人才“共同培养”机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突出“岗位考核管理”和“人才内部流动管理”,加强“职业发展辅导服务”和“个人成长引导服务”;用人部门委派职业发展辅导员跟踪培养,为个人职业发展晋升机会做好准备;新员工制定个人成长计划,保持与职业发展辅导员沟通,通过各种平台展示个人风采,融入企业。

——完善职业发展通道建设:员工可以选择“经营管理”和“职业技能”两条路径发展,技能人才可以通过职业通道破格晋升机制快速发展。

……

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激发出人才的活力,一大批青年员工从各个领域脱颖而出,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六十年前,山是一座不高的山,塔是一座不知名的塔。

六十年间,山和塔因不断攀登的“人”而声名远播。一代代红塔人从这里扎根,在这里绽放,把生命最好的时光浇灌于斯,成为大河奔流的浪花朵朵。他们将共同伴随这个走过一甲子的企业,背上行囊,重新出发……

每一位红塔人都是成就红塔高度的托举

记者手记

红塔人的劲儿

红塔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

在红塔集团采访的每一天,都有答案浮现:

退休在家多年的耄耋老人,谈起红塔的过去如数家珍,关心红塔的现在事无巨细;

已逾不惑之年的中坚力量,深知自己肩上担负着重任,全身心谋划企业长远发展;

刚进厂两三年的年轻职工,谈起个人成长来信心满满,畅想企业发展时神采飞扬……

他们在谈起这个共同的家园时,饱含深情,充满自豪和希冀;

他们在述说当前遇到的困境时,充满忧思,却并不灰心丧气。

历经一个甲子,老、中、青三代红塔人身上沉淀出一种共同的气质:

这种气质,是一股不畏艰难、敢闯敢干的拼劲儿。

在不毛之地建起一座座厂房,没摸过机器的“泥腿子”造出了机械化的包装机,老一辈创业者奠定了艰苦奋斗、敢想敢干的精神底色;

押上全部身家只为一求国际先进设备,打破“大锅饭”、创立“三合一”体制、打造“第一车间”……承前启后者书写了红塔的传奇;

胸怀国际视野,潜心钻研技术,不惧任何挑战,听着先辈故事、受到前辈的熏陶长大的“红塔新一代”,骨子里沸腾的是敢为人先、变革图强的热血……

这种气质,是走得过低谷、扛得过风浪的韧劲儿。

面对别人“烟灰工”的耻笑,不屈不挠创品牌、学技术,扎下成长的根基,抓住机遇一飞冲天;

面对新世纪初的“一瓢冷水”“发展低谷”,能够“自揭疮疤”,推动“归核化”和联合重组,让红塔巨舰扬帆出海;

面对行业共同的“四大难题”,不断适应转变,加强队伍建设,聚焦生产运营中心、质量控制中心、成本控制中心“三个中心”建设,在“严格规范、精益管理、现代制造、队伍建设”上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这种共同的气质,让红塔人在面对困境时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自然而然地凝聚起一股前行的力量:

“担子压在了我们这一代肩上,不能让旗帜在我们的手里倒下去。”

“每个人都在思索自己能为红塔做什么,我要做的,就是一点一滴做好自己手头的事。”“比这更难的处境,我们都遇到过,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迈过这道坎儿。”

逝者如斯夫,往日荣光随流水东去,在新的时间面前,红塔人面临更高的挑战。山至高处人为峰,山海之间,红塔新一代正在扬帆启航。

猜你喜欢
玉溪
玉溪 滇中的清流如玉
台风天鸽对云南玉溪的影响
玉溪市鲜食玉米概况及栽培技术
献给玉溪师院的歌
从好,到美好
从好,到美好
玉溪.顺义产业园开园
非遗校园活态化传承的探索与实践
——以玉溪青花烧制技艺校园传承为例
玉溪市核桃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玉溪市眼镜行业特点和供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