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 可顺祥 马 黎
吹响冲锋号角大关誓要打赢脱贫攻坚战
文/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 可顺祥 马 黎
编者按
贫困问题是制肘人类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进步的关键因素,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目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贫困问题不可回避地成为影响中国改革开放最现实和最直接的因素,解决贫困问题始终是历届中央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
七彩云南,受交通、区位和历史等因素制约,贫穷落后仍为发展中的短板。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要在“十三五”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召,在云南迅速掀起了新一轮的脱贫攻坚促发展热潮,其责任之重、难度之大、规模之广世所罕见。
为学习好、推广好云南各地脱贫攻坚的做法和经验,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组成调研组,赴大关县开展了“脱贫攻坚”课题调研学习活动。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大关县翠华、悦乐、高桥等多个乡镇参观学习,就大关县脱贫攻坚的成功做法专访了大关县委书记陈刚,听取了大关县委办主任柳毅、组织部长吴钊名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的介绍。经过认真整理,现把大关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宝贵经验和阶段性成效介绍给社会各界,以期交流、学习和借鉴。
中共大关县委书记陈刚(前排右一),县长巫运松(前排右二)与部门共同研究基础设施建设
大关县位于滇东北乌蒙山区,地处昭通市腹心地带,全县国土面积1721平方公里,总人口99006户28.35万人,有苗、彝、回等21种少数民族,是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扶持贫困县。截至2016年,全县还有6个贫困乡镇、68个贫困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9273户、贫困人口73026人。
“十三五”时期,大关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到“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按照上级党委政府要求,大关县2016年至2018年每年要脱贫出列1个贫困乡镇15个贫困村1.8万人,2019年确保剩余3个贫困乡镇、23个贫困村、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全县脱贫摘帽。
脱贫攻坚是大关县的第一民生工程。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启动以来,大关县委、县政府结合中央和省、市的安排部署,研究制定了《大关县2016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提出了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强化各部门职责任务,制定扶贫措施,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向脱贫攻坚工作发起了“总攻”。
(一)健全机制,压实责任。一是建好指挥系统。成立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由党政主要领导任指挥长,从乡镇、县直各部门抽调27人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指挥部工作人员达到42人,形成了“大扶贫办”工作格局。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项目规划管理组、资金保障组。将扶贫办调整为县政府工作部门,配齐领导班子,增加事业编制4人。
二是建立督导机制。由县级领导担任挂钩乡镇脱贫攻坚督导组组长,每月督促检查指导一次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压实工作责任;县委常委会每月听取一次县级挂钩乡镇领导汇报,研究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落实县指挥部的工作部署,抓好乡镇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
三是畅通信息渠道。实行脱贫攻坚“每周报告、每月通报、季度约谈、半年小结和年度考核”制度和信息报送制度,每月至少上报4条信息,编发《大关县脱贫攻坚工作动态》8期;创建“大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微信群,“挂包帮”“转走访”联席办、驻村工作队两个QQ群,适时了解挂钩帮扶及驻村工作情况。
(二)狠抓落实,集成发力。一是加快规划编制进度。紧扣脱贫摘帽时间节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贫困行政村“四通四有”、特困自然村“五通一有”、贫困户“十有一保障”,编制了《大关县“十三五”易地扶贫规划》《大关县易地扶贫三年行动计划》,配套完善51个安置点规划设计,编制大关县脱贫攻坚规划,寿山镇、吉利镇整乡推进规划和68个贫困村、14个非贫困村(社区)精准扶贫规划,制定、审定、批复了30个行政村、19个深度贫困村、23个产业项目等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实施方案》。
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易地安置点建设方面:根据搬迁对象、安置方式、家庭人口,制定差异化补助政策,实行“干部上山、群众下山”工作方法,宣传、动员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2815户、建设安置点30个。目前,3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全部开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启动建房1800户,完成建房178户,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累计完成投资8253万元。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方面:市级下达大关县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500户,现已开工2500户、开工率100%,竣工2350户、竣工率94%,完成投资19546万元。扶贫项目建设方面:启动实施专项扶贫项目43个,划拨项目启动资金1500万元,完成投资548万元。玉碗镇整乡推进项目完成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10万元,启动寿山、吉利两镇整乡推进项目。完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投资600万元。
三是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县财政从2016年起每年投入1000万元作为扶贫专项资金,县级统筹整合专项扶贫项目资金 4000万元以上、部门项目资金2亿元以上,向农发行贷款7.95亿元,第一批到位资金2.5亿元,集中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和脱贫攻坚工作;与农发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承诺“十三五”期间再贷款10亿元。出台《大关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细则》,加强资金管理,加大支付力度,目前,为搬迁农户发放贷款1956户11656万元,无偿补助资金88户237.6万元;支付配套基础设施贷款173万元;发放农危改专项贷款3473万元。
四是加快产业培育进度。以高原特色农业为统领,远抓“林竹果”、近抓“药蔬畜”,着眼小而精,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大户+农户”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畜牧、中药材、茶叶、竹子、果蔬“五大产业”。“十三五”期间,计划新增茶、竹、药面积13.5万亩,提质蔬菜13万亩、水果4万亩,新增畜禽出栏47.5万头(匹、只),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速9%以上,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588户30950人脱贫。2016年,县财政安排产业发展引导资金500万元,从扶贫切块资金中安排产业扶贫资金1277万元,农村信用社发放扶贫再贷款1000万元,发放小额到户贴息贷款9000万元扶持产业发展。
(三)严格管理,用好资金。一是向出列村倾斜。从2015年开始,大关县被列入权力、责任、任务、资金“四到县”试点县后,累计收到市财政局、扶贫办下达的切块到县、整乡推进资金6792.4万元,已批复实施方案7大类76个项目,主要向2016年度、2017年度出列乡镇、出列村倾斜。
二是严格基本程序。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坚持规划设计、地灾评估、预算审查、合同制、监理制等基本建设程序,县成立质量监督小组,镇派出甲方驻工地代表,保障质量安全、资金安全。整乡推进、整村推进、易地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严格执行预拨报账制。
建设中的金坪村瓦厂易地安置点
三是对限额以下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管理。根据省政府采购相关规定,出台了《大关县限额以下扶贫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规定限额以下扶贫项目(2016年度为200万元)可组织群众投工投劳,按照一事一议方式参与建设,既节约了投资,又简化了建设程序。
玉碗镇大坪乌撒牧业养殖基地
精准扶贫,首先是要把扶贫对象搞准,把家底盘清,找准“贫”根、寻找“困”源,才能实现对症下药,实现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为此,大关县精心组织人员,在全县范围内认真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和“挂包帮”“走转访”工作。
(一)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确保扶持对象精准。按照市扶贫办《关于转发省扶贫办核查扶贫对象不精准问题的紧急通知》,启动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按照省、市回访计划要求,全县125家挂钩单位3784名干部职工深入贫困村贫困户完成28059户10.5万贫困人口遍访工作。截至2016年7月15日,通过农户申请、村民评议会等退出程序及两次“回头看”,全县云南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五查五看”录入22628户,录入率100%,保留原建档立卡贫困户16801户63916人,新进2509户9110人,剔除2308户9110人,全县核准贫困对象19310户73026人。
(二)统筹“挂包帮”力量,构建脱贫攻坚大格局。一是充分发挥挂包部门优势,合力攻坚。目前,各挂钩部门直接投入资金1540.12万元,协调和引进资金6421万元,受益人数36295人,举办培训76期6306人次,劳务输出5628人,资助学生773人。国家行政学院派人到大关开展“汤沟西部人才彩烛工程”活动,培训山区教师50人;开展“送教下基层”活动,集中培训县、乡、村干部120人,安排资金120万元解决甘顶村饮水问题;省委老干局协调到位社会扶贫捐款资金10万元,为挂钩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150万元,组织玉碗镇40名镇村组干部到会泽县学习产业发展、易地安置点建设、养殖技术,解决扶贫资金17万元。西南林大投入资金20万元,扶持挂钩村贫困户发展蜜蜂、生猪养殖。
二是抓实驻村工作队管理,激活驻村帮扶力量。及时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68支,队员371名,于2016年2月全部驻村。各级派出单位落实工作经费169.2万元。建立驻村工作例会制,每周召开一次会议,研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制定出台《大关县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明确驻村职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考勤和请销假制度,每月考勤汇总表报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办公室备案。制定了《大关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季度综合测评办法》,对驻村队员进行测评,实行召回制。同时,由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牵头,组成巡视督查组,采取实地调研、查阅资料、召开工作座谈会等方式,定期不定期督促检查驻村扶贫工作。
打赢大关脱贫摘帽攻坚战,难点在精准,关键也在精准。为解决“怎么扶”的问题,大关县围绕“六个到村到户”要求,制定“七个一批”脱贫措施,咬定“精准”二字不放松,瞄准贫困人口这个“靶心”,根据贫困原因实施政策,根据政策找到、找准脱贫措施和手段,使政策到户到人、措施落地生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一)发展生产脱贫一批。通过扶贫切块资金安排产业扶贫,制定整乡推进、整村推进、退耕还林、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县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扶贫再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措施,优先扶持15个2016年度出列村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主要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初步确定发展以高原特色农业为统领的茶、竹、药、菜、猪、牛、羊、鸡、水产9项产业,预计带动3万人脱贫。
(二)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坚持“六搬五近”原则,将5000户17397人纳入云南省易地搬迁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安置点30个2815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55户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
(三)劳务输出就业脱贫一批。加大劳务输出培训投入,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安排财政扶专项贫资金173万元,由县人开办具体负责实施,规划培训2942人次,已进入培训和转移阶段。
(四)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扶贫政策,资助学前教育困难学生398人11.94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在读的15396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困难学生学杂费1970人78.8万元,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1217人218.55万元;发放大学生助学贷款1105人850万元。
(五)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9000亩,天保工程人工造林4000亩,石漠化人工造林9000亩,封山育林2.5.万亩全面完成,造林补贴5000亩,林权流转 560.79 亩;建立县级核桃示范板样板3个2070亩和1个方竹示范点435亩,提高贫困人口生态建设受益水平。
(六)探索资产收益脱贫一批。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鼓励支持贫困户以土地、扶贫贷款入股企业或合作社,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乌撒牧业投资1.6亿元流转土地25000亩建设农业庄园,带动项目覆盖区贫困户增收。甘海、甘顶两村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土地1000余亩发展猕猴桃,农户在获得土地租金收益的同时实现了就近务工收入。
(七)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认真开展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全县现有农村低保对象2866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低保对象13017户14798人。目前,共发放城乡低保资金6345.1532万元,保障对象34891。其中城市低保6597人,发放资金2188.7814万元;农村低保28294人,发放资金4156.3718万元。
大关县的扶贫攻坚工作,既做到了整体推进,又做到了到村到户到人,实现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全县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培育和引进乌撒牧业、华曦牧业、益康百草、贵州白鸟河等7家农业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发展到972户,“两社一会”发展到183个;全县中药材新增种植面积7200亩,现有中药材面积达9.6万亩;畜禽出栏88.2万头(匹、只),实现产值5.4亿元,同比增长6.3%;2016年种植方竹、筇竹1.6万亩,共有笋用竹25万亩;共种植蔬菜13万亩,冬早蔬菜基地4120亩,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投资9.24亿元,兴修各类水利工程5406件,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9.2万人,新增灌溉面积5.5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保证率提高到35.5%。麻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国道213线改造快速推进,硬化建制村公路305.7公里,新增公路里程2048公里。大力改善群众住房条件,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0.2万平米,改造农村危房2.31万户,消除茅草房9.6万平米。
(三)教育扶贫深入推进。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扶贫政策,资助学前教育困难学生398人11.94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在读的15396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困难学生学杂费1970人78.8万元,发放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1217人218.55万元;发放大学生助学贷款1105人850万元。
(四)“六搬五近”真搬实迁。以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为龙头引领,探索创新“六搬五近”易地扶贫搬迁方式,全面推行“干部上山,群众下山”工作法,鼓励帮助高寒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贫困农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出穷窝”,改善居住条件,实现根本脱贫。通过“高搬矮、远搬近、寒搬暖、散搬聚、危搬安、差搬好”和“近城镇、近村委会、近学校、近卫生室、近乡村公路干线”的做法,将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的贫困人口,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方的旅游核心区、水源保护区的贫困人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地方急需紧急避险的农户,地处偏远、交通出行难、居住较为分散、长远发展极为困难地方的贫困人口,全部搬到生存适宜区和集镇、村委会、学校、卫生室、乡村公路干线周边,改善子女入学、看病就医、安全出行等基础条件,真正让贫困群众搬出“穷窝”。大关县“六搬五近”的做法,得到省、市的高度认可,在2016年全省滇东片区产业建设暨易地扶贫搬迁推进会上,被作为昭通市的唯一现场点进行了参观,并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翠华镇贫困群众领取茶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