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董晓烨,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教师,小学高级教师,哈尔滨市骨干教师、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岗区语文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曾获得“哈尔滨市优秀教师”“哈尔滨市优秀班主任”“哈尔滨市课改优秀先进个人”“南岗区优秀班主任”“南岗区教学新秀”“南岗区十大名师”等荣誉称号。
吃,在中国历来都是不容忽视的,是技术,还是艺术。所以古往今来,因爱吃留下美名美文的大有人在。但是关于孩子们的吃,似乎就没受那么多的关注了。就我而言,最早从文字中感受到儿童的吃,得是那本《窗边的小豆豆》。里面说到小林校长和学生在午餐的时候,互相交流哪些是“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我就觉得好有爱!说到底,是爱的味道!
做老师后,我必须关注学生的吃。我们一起在食堂吃午餐,不能左右每天的食谱,但是我要关心他们吃饱了没有。对于挑食的学生和浪费过多的学生总要想办法让他们改善。于是,我们也在饭菜里找“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果然有点效果,学生兴趣上来了,自然吃得就有趣一些。你看,这吃在学生那里已经不单单是解决饿不饿的问题了,要有趣味,才好吃!时间一久,学生发现了山和海的味道都不太多,更多的是蔬菜大棚的味道,兴趣寡淡后,食量又减了,有的学生等不到放学就饿了。于是,学校里面搞了“光盘行动”,号召学生节约粮食,不得浪费。有的学生荣誉感强一些,自然响应号召,也有的完全不理会,依然吃得很少,饿得很快。好吧,只能是把荣誉感再放大,把“光盘”变成一种趋势和环境。于是,我每天给光盘的学生照相,照片里的他们自信满满,开心地举着自己的餐盘。坚持了一个学期,每天都把他们带着笑容的照片发到家长微信群里,只号召、提倡,不强求。渐渐地,基本全班的学生无特殊情况都会自觉地“光盘”。我想,吃也是需要一种内驱力来完成的。但一种兴趣消失的时候,我们就得想办法开启新的驱动模式了。之所以这么费脑筋,的确是大锅饭不如家里的饭菜可口,但集体的饭菜总要先解决了最基本的卫生、营养等问题再来想味道的问题。作为老师,我得从精神层面引领学生,帮他们养成一些基本的习惯,比如吃饭时候不喧哗,坐的姿势要端正……
做妈妈后,我必须关注儿子的吃。从4个月开始的辅食,到现在每天的一日三餐,都是想给孩子健康的均衡的饮食。以前不做饭的我,为了孩子开始转型。从水果,到饮水,到主食,每样都希望健康。于是,我也不例外地成为一个焦虑型的妈妈。这个不能吃,那个不健康,好多的担心,好多的抗争。3岁前,孩子被我们影响的,不但不要冰激凌,小朋友和阿姨就是给到嘴边,都要向后躲,糖也极少吃,菜吃得挺好的,不乱要东西吃。我们自以为给孩子打的底还不错。可是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他开始要吃这个要吃那个,同时,也不吃这个不吃那个。当然,他的要求通常和我们的愿望是完全相背的。这是多么让人崩溃的“长大”啊!关于吃,我们又开始新一轮的“斗智斗勇”。
“妈妈,我又饿了。”
“噢,那妈妈给你把饭菜热了去。还是下点面条?”
“妈妈,我想吃这个点心。”
“不可以,点心是饿得实在没有办法才可以吃的。”
“我现在就饿得厉害!”
其实,你心里明白他刚刚吃过一大碗饭,不可能饿,更不可能饿得厉害,他只是想吃点心。
他开始不愿意吃菜,甚至想办法把炒饭里的菜挑出来。
为了让他吃菜,为了让他挑不出来,我们不怕麻烦地包饺子,包包子,汆丸子,把菜放在馅里。给他烙鸡蛋蔬菜饼,打蔬菜水果汁,甚至自己买了面条机在和面的时候兑进去菠菜汁和胡萝卜汁。
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也经常自相矛盾,为自己的焦虑感到难过。如果我不这么介意会怎样,在吃的方面,可不可以粗放一些,任由他的发展。可是这个想法,常常会被另外一个我“灭回去”。于是,依旧会津津有味地琢磨着今天熬点杨梅汁,明天弄点香蕉奶昔,自己动手做一些孩子爱吃,又健康安全的食物。如果是享受这个过程,看着孩子吃得开心,做妈妈的心态也会渐渐得调整好。一天,我问儿子妈妈煮的蝴蝶面好吃吗?他说好吃,我问什么味啊?他说好多味,面味,肉味,胡萝卜味,还有妈妈味儿!妈妈的味道,对,就是爱的味道!如果每个家长能在吃的方面,留给孩子唇齿间美好的味道,其实也在他们小小的童心留下爱的味道!吃得健康,不仅在身体的成长,也在心灵的成长!
渐渐的,我们在吃的内容和形式上都会倾注更多的心思。我们会多次示范给孩子,有了好吃的要先想着与人分享,要先送给长辈品尝。某天,他真的就自然地把最喜爱的蛋糕一一分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然后是爸爸、妈妈。我们会多次要求孩子吃好饭了要打过招呼才可以下桌。某一次饭后,他真的就习惯性地说了一句“我吃好了,你们慢慢吃”。接着,我们会分给他一些饭桌上的小活儿,比如帮忙摆碗筷,帮忙拣桌子。直到现在,他可以主动要求“你们做饭辛苦了,我来洗碗吧”。忘了是从哪篇文章中看到的,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全家人一起好好吃好多顿饭。果真是这样,其乐融融的氛围下,家庭成员的交流,用餐的习惯,礼貌的养成……一顿饭是可以承载好多教育内容的。用心的家长是可以利用“吃”培养出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有教养的孩子的。再往大了说,良好的性格,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认识可能不经意地就在这小小的餐桌上悄然形成。
于是,我想起我的父亲,一位为追求爱的味道而把大把时间花在厨房的爸爸,酥软的鲫鱼,酸甜的法国蛋,脆脆的拔丝地瓜,可口的泡菜……童年的记忆里保留了太多美好的味道,这些记忆对于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弥足珍贵,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从家长对于他的饮食的照顾感受到倾注其中的爱!但,绝不是放任的溺爱!我希望可以给我的孩子一个美好的关于吃的童年记忆!为此,我很愿意做我父亲做过的努力,把爱的味道一代一代传递下去,餐桌的文化也传递着家的文化。比如,长辈不动筷,晚辈不可以先吃。比如,夹菜的时候不可以到别人那一边去夹。还比如,不可以吃饭的时候晃悠腿,吧嗒嘴,乱扒拉……您说,这些规矩里,有没有长辈的爱?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