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德美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王福时作为东北大学的流亡学生到燕京大学借读,1932年至1935年在清华大学读社会学系,师从吴景超、潘光旦、陈达,与费孝通、吴文藻成为同窗好友。其间,王福时秘密编辑发行油印小报《公理报》,宣传抗日,宣传苏联,并与父亲王卓然陪同张学良接待英国大文豪萧伯纳(王卓然曾是张学良的幕僚及挚友)。
1936年10月末,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从陕北采访回来住在北京盔甲厂13号,王福时成为斯诺家的常客。斯诺将他从陕北带回的大部分会谈记录以及自己写的长篇报道交给王福时。王福时觉得这些材料的出版在国统区乃至国外会对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于是立即向斯诺夫妇提出出书的计划,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支持。
王福时马上请来郭达、李放、李华春几位青年友人以“极大的热情,极大的紧迫感,极大的速度”,开始了翻译、编辑的工作。1937年4月,一本叫做《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 (简称《印象记》,2006年再版改为《前西行漫记》)的书秘密出版发行。该书除收录斯诺与毛泽东6次访谈的全部记录及访问译本外,还同时收录了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以及毛泽东的长征诗词、红军长征路线图、十首红军军歌、美国经济学家诺尔曼·韩蔚尔有关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苏维埃根据地的三篇报道等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收录了阐述持久战思想的毛泽东与史沫特莱在1937年3月1日会谈的记录,还披露了包括被后世奉为经典的毛泽东戴红星八角帽等30多张珍贵照片。
由于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印象记》只能在上海、陕西等地秘密翻印,当时印了5000册。但此书一经问世便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国统区进步人士和爱国师生争相阅读。斯诺夫人写信给王福时,高度评价《印象记》的及时出版,说它“在中国有如闪电一击,使人们警醒起来”。《印象记》出版6个月后的1937年10月,英国戈兰茨出版公司正式出版了斯诺的英文版《红星照耀中国》。1938年2月,该书经胡愈之等人翻译,在国内正式出版发行,中译名为《西行漫记》。
在延安,王福时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当面送给毛泽东,陪同并担任海伦·斯诺的翻译,对毛泽东进行了五个小时的采访。后来,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摘引了《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的部分内容。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福时来到武昌,参加了东北救亡总会(简称“东总”)领导下的抗日工作,并在武昌与父亲王卓然相会。“东总”是1937年6月在周恩来的指示下,由共产党员刘澜波、车向忱及东北爱国民主人士高崇民、阎宝航等在北京成立的。随着战事推移,“东总”迁到武汉,在周恩来的指导下成立了新的主席团,王卓然成为其中的一员。共产党员于毅夫负责“东总”的宣传工作,王卓然任“东总”机关刊物《反攻》杂志社社长,王福时配合他们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1938年到1939年,王福时按“东总”指示,与廖承志、邓颖超、何香凝等共同参加了对抗战的支持工作。王福时和妻子项蕴华曾下南洋宣传抗日,并为华北、东北游击队募捐筹款。经过多方努力,两人将大笔募集来的捐款带回国内,辗转交付中共抗日部队。
1939年王福时到达香港,开始接办“内外文化供应社”及《北方通讯》。《北方通讯》是东北救亡总会支持下的抗日秘密刊物,向香港和武汉等地发行,报道敌后抗日活动和沦陷区动态。“内外文化供应社”是抗日时期中国唯一的进口书刊及信息的机构,将各国的书刊,包括上海影印的英文科技书、工具书及国外畅销书,一批批大量从香港经越南的海防、河内等地辗转运往重庆。后来越南被日军占领,王福时就让妻子项蕴华在缅甸仰光设立中转站,保持陪都重庆与世界的书刊交流通道不致中断。
同时,王福时还发展了“剪报”服务:他从英、美、日各种杂志上把文章剪下来,航空邮到重庆和延安。这是战时一种独创的新闻渠道,当时的中央社、新华日报、塔斯社和延安的媒体,都采用过王福时按各自的剪辑范围分门别类寄来的剪报。“内外文化供应社”在把国外的信息传到中国的同时,也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抗战文化。王福时曾搜集全国抗日根据地的出版物近200种,在香港冯平山图书馆展览。
1942年,因与中共交往频繁,王福时被国民党军统特务监视。为躲避迫害,在《大公报》社长胡政之帮助下,王福时以《大公报》驻外记者身份去了印度。在印度期间,在他的努力下,经由“驼峰空中走廊”的“内外文化供应社”的通道得以恢复,外国书刊源源不断地向昆明、重庆等地运送;他还在加尔各答开设门市,向当地驻印中国远征军及华侨出售中国书刊,向国外提供中国抗战的最新动态。为打通印缅陆上运输通道,他不顾危险往返于印缅前线,甚至到过廖耀湘的新六军驻地和训练营。
1946年,王福时来到美国,参加冯玉祥、李德全发起的反内战组织——和平民主同盟,宣传中国东北地区的内战危机,呼吁美国停止干涉中国内政。
1948年,刘思慕、金仲华、刘尊棋等在香港主持中共重要宣传机构国新社,他们委托王福时在美国旧金山印刷、发行英文的《远东通讯》,报道中国解放战争的进展、宣传中共的主张。
王福时欣然受命,用进步华侨领袖捐赠的200美元购买了英文打印机、油印机,并动员全家参加。当时旧金山的条件极其困苦,国民党特务屡屡威胁,但王福时和家人不畏艰险,坚持将《远东通讯》的发行工作一直进行到新中国成立,为广大华侨和美国民众了解新中国提供了大量真实可信的资料。
1950年9月,王福时携全家9口回到北京,他被任命为国际新闻局出版发行处副处长(局长乔冠华,处长冯亦代,由王福时实际主持工作),后在中国国际书店任职。作为共产党的“诤友”,王福时对统战、开拓侨汇资源、发展旅游业等工作提出了大量建议和意见,其中很多被采纳和落实。1956年,为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王福时提出搞国际书刊展的建议,并最终促成了1957年8月的北京国际书刊展。2011年7月2日,王福时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