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
1990年,世界第一家艺术品电商平台Artnet成立;1999年,中国最早一批的艺术品在线交易平台嘉德在线成立;2005年至2009年,盛世收藏、博宝网、雅昌交艺网等先后上线;2011年,淘宝试水艺术品拍卖,标志着综合类电商正式涉足艺术品在线交易市场;2012年,艺典中国、良仓等新一批新兴艺术电商平台兴起;从2013年起,艺术品电商开始呈现爆发式增长。在“双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等因素的影响下,更多创业者把艺术品电商定位在创业的方向。那么,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艺术品电商的机遇在哪里?2016年,艺术品电商该如何突围?为此,《经济》记者专访了刚刚结束艺术品机构田野调查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助理桑子文。
深耕艺术原创类产品
《经济》:现在市面上的艺术品电商分为哪几种类型?
桑子文:从功能上来说,分为研发型和功能型,研发是指原创产品的研发,包括产品的设计、销售的模式等。功能指平台的搭建,从产品前期到后期的物流等。
从产品细分来看,分为大众化产品和个性化定制,这是现金流回收的主要途径。
从用户分类上来说,分为高端、中产和普通类。像雅昌是定位高端人群,泡泡玛特定位中低端客户等。
从销售方式来说,分为艺术家绑定、场景式销售和众筹销售。艺术家绑定,即“艺术品网站+艺术家”的模式,这种模式现在已进入成长期,年轻艺术家们渴望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得更多曝光和认可。场景式销售——文博会、各类展览等占据着重要的权重。众筹销售,在艺术品经营活动中,利用众筹作为一种营销方式来募集、传播和推广相应的艺术品。
《经济》:能否分享一下您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案例。
桑子文:“艺集”推出的365天艺术家玩偶系列。201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年轻的艺术家袁贝贝每天创作出一款不一样的小怪兽,与“艺集”、互联网上的最大知识社区罗辑思维一起死磕创造力365天。为了表达对艺术家死磕精神的赞赏,罗辑思维和“艺集”特意针对小怪兽组织了基于微信的“日行一兽”拍卖群。每天晚上20点整,当日小怪兽在“日行一兽”微拍群进行拍卖,其最高拍卖价格达到12800元人民币。
《经济》:鉴于此,您认为艺术品电商的机遇在哪里?
桑子文:我国的艺术品电商经历了3个轨迹:一是从拍品到藏品,如同雅昌艺术网、艺典中国,其主要依托收藏家和艺术家,并把相关的作品放到网上销售。这是艺术品电商的雏形。现在,拍品开始向产品转变,以艺术家的设计为依托,打造出一批符合大众口味的产品。二是,群体从小众到大众转变,艺术品电商呈爆发式增长,与大众的需求密不可分。三是,“线上+线下”的相互依存,线下依托线上来打造品牌,线下的销售又带动线上的传播。但总体来说,艺术原创类产品需求很大。
打造核心竞争力
《经济》:根据您的调查,您认为2016年艺术品电商有哪些发展趋势?
桑子文:首先互联网艺术美学渐成主流,艺术本身表达的是一种审美,设计本身要兼顾实用,两者结合是对产品的一个要求。移动互联时代,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倾向于移动工具,因此对大众互联网艺术美学的培育也是必须的。其次,“双创”政策会进一步助力艺术品电商的发展,比如,ARTAND创始人刘强的创业思路是以社区的形式吸引艺术家入驻,再通过对早期艺术家的展示、发展延伸到艺术品的交易,从而进一步吸引链条中下游机构入驻,让早期艺术家流入市场的入口相对变宽。再者,用户习惯的改变也会倒逼艺术品电商作出一些改变。
《经济》:艺术品电商如何抓住这次机遇,最终存活下来?
桑子文:艺术品电商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其定位的垂直层面上存活。第一,要做出排他性产品。首先要完成拍品到产品的转化,而且产品的属性是在别家网站买不到的。这样在网上标出的价格就更有竞争力。第二,艺术要想走进千家万户,就必须往大众方向发展。这不仅是艺术品电商回收资金的有效方式,也是艺术品电商能够良性运转的根本。第三,场景式营销,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注重用户体验。艺术品电商可以人为设计出一些特定的场景,让消费者愿意去购买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