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华
近日,证券市场的熔断机制引起各界强烈反应。推出这一措施的初衷是稳定证券市场,当市场波动超过一定幅度就自动停止交易一段时间,结果事与愿违引起市场的剧烈波动,开盘就被熔断,只维持了几天就不得不叫停,成为一个短命政策。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撇开具体原因,最为根本的一条就是没有考虑到政策的实施条件。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有其特定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非常重视对事物变化条件的研究,如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就曾经深刻论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条件,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著名原理,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写出《论持久战》的光辉篇章,就在于他科学地分析了抗战的条件,既不存在速胜的条件,也不存在亡国的条件,只能是持久战。苏联革命采取的是城市包围农村,而中国革命则采取农村包围城市,因为条件不一样。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当前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要全面推进各项改革,要避免在改革中犯颠覆性错误,要避免短命政策,更须充分考虑前提条件。30多年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一再证明,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要充分考虑其实现的基本条件,当条件满足时,才能够推进或实现;当条件不具备时,就不能盲目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保持社会稳定,没有社会稳定一切免谈;“砸三铁”的条件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失业保险制度,因为砸掉“铁饭碗”也好“金饭碗”也罢,必须给老百姓提供瓷饭碗或泥饭碗,当老百姓失去饭碗时,社会就不稳定;农村土地流转的条件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转移,因为只有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了,不依靠土地来维持生计,他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强调流转是行不通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民营银行的条件就是要加强监管,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否则,银行破产,储户承担风险,也会带来不稳定。教育部门实行的中小学生就近入学制度,初衷当然是好的,但也必须具备前提条件,这就是教育资源均衡,不管把孩子送到哪个学校上学质量都差不多,家长自然愿意把孩子送到离家门口近的学校,如果家门口的学校质量很差,谁又愿意就近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强调改革需要具备条件不是要被动地等待条件,而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不应该改的坚决守住;应该改而不具备条件的创造条件改,该快的一定要快,不能快的则循序渐进。”对于条件成熟,看准了的就要不失时机地坚决地推进改革,条件不具备的就要积极地创造改革的条件。总之,要确保改革航船的平稳前行,需充分考虑改革措施出台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