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新能源车在能源利用、污染物排放以及噪声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如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在满足人民群众交通通勤需求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新能源车型已经成为国家层面上的一项战略措施。2015年被汽车业界称之为新能源车型爆发的元年,而且诸如碳酸锂等新能源车型生产上游的原材料市场持续升温也印证了这一点,可以想见,新能源车型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其实从最近几年的汽车发展情况上看,早在这个“爆发元年”之前,新能源车型已经从试验室中破茧而出,并有了较为成熟的产品投入市场销售,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新能源车型开始逐步为公众所接受,政策层面上的照顾大致分为宣传、使用便利性和最为实际的购车补贴等几个方面,多措并举,使得新能源车型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过在温暖的春天到来之前,总会有段更为寒冷的日子,俗称“倒春寒”,对于新能源车而言,亦是如此。
2015年,新能源车型的总体销量虽然增势迅猛,但比起普通型乘用车来说仍是微乎其微,尽管如此,依然有权威预测2016年新能源车型的销量能够达到70万辆左右,这是值得欢欣鼓舞的。面对这样良好的预期,新能源车型生产企业应该利用好目前一切的政策优势,在这片新兴的市场中占据属于自己的有利位置。如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大城市的雾霾和拥堵问题已经成为顽疾,无奈之下这些地区都实行了限购、限行的“双限”政策,传统的燃油车型受到了诸多限制。治疗“大城市病”需疏堵结合,在“堵”的同时,也会有“疏”的一面,新能源车型就位列其中,例如天津,除了像往年一样在上牌和补贴方面继续享有优惠之外,在2016年又有一项新的惠民措施落地,即新能源车型不再受尾号限行限制,这对于该地区的新能源车市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但所谓乍暖还寒,新能源车型暂时遇冷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政策的“东风”能不能带动新能源车型的快速发展还依赖于诸多因素。最突出的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尚不完善,充电站的分布面不广,使得后期使用方面不大便利,这一点需要时间和资金的投入。另外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新能源车型生产企业要在车辆设计和技术层面下一番功夫,让产品本身打消消费者的疑虑,生产出迎合消费者喜好且质量稳定的产品才是赢得市场认可的一颗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