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实验细节,提高课堂效率
——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一点认识

2016-03-02 12:13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郭云洁
学苑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物距光屏凸透镜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郭云洁

把握实验细节,提高课堂效率
——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一点认识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郭云洁

通过对2014年江苏省物理优质课的观摩,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有了新的认识。

物理 实验细节 课堂效率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镜》第三节内容,该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是后两节内容的出发点,该实验是学生必做的重要光学实验,本实验不仅让学生完整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也是学生对数据分析要求最高的实验,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总结和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多年来,课本一直用蜡烛作为光源,笔者有幸观摩了2014年江苏省物理优质课评比的七节该内容的优质课,对本实验的器材与数据处理有了一点新的认识,现将其整理如下。

一、光源的不足与改进

按照课本上用蜡烛作为光源,可以完成实验,基本得到凸透镜成像规律,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本次优质课评比中暴露出来的有如下几条:第一,本次上课由于在录播室上课,上课期间门要关闭,再加上录播室没有窗户,虽然是深秋季节,但还是要开着空调才能上课,我发现学生实验时,烛焰摇曳晃动,教师曾试图关空调,比赛期间苦于讲台没有放遥控,教师只好作罢,这样导致学生的实验数据误差较大,影响了规律的总结。第二,用烛焰作为光源必须在暗室才能效果较好,而本次上课中由于录播,不允许关灯,学生实验时的像明显暗淡,这也是导致像距误差大的原因之一。第三,上课期间,教师没有让学生及时吹灭蜡烛,导致开始实验时烛焰、透镜和光屏中心是调节在同一高度,实验全部结束时,蜡烛已经很短,像基本都不在光屏中央,甚至有部分同学的像都不完整。我想即使老师让学生点、熄蜡烛次数增多些,三心不在同一高度的问题还是存在,并且还会导致实验有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了点和熄灭蜡烛上。第四,实验中能观察到像是上下颠倒的,用烛焰左右颠倒的特点不能体现,上课中教师也避开了这个特点。我想如果要研究这一特点,只能通过用手煽动或嘴轻吹火焰来完成,但这样做是无法在光屏上长时间接收的。第五,由于在密闭的房间内完成教学,下课时,教室内已经有浓烈的气味,并且室内温度相当高。再看学生桌面,虽然垫了白纸,但还是有些蜡油滴在了桌面上,导致桌面不整洁,有些同学整理时,还不小心把部分小蜡块掉到了地上,如果学生踩在上面,还有可能打滑。

本次上课有些教师用LED灯制作的“F”字样的光源很好地弥补了以上不足。具体制作是:用9个LED灯并联,插在5× 10cm的塑料板上,用双面胶先固定住,然后用焊锡将脚一一焊接,再在塑料板上焊接一个可以装两节五号电池的电池盒,接通电路即可完成。最后取实验室光屏的支架,用热胶将塑料板胶在支架上即可完成一个光源。“F”光源在淘宝网上是有现成的买的,但至少需二十五元,而自己自制的成本十元不到。另外网上的光源是用发光二极管制作的,但由于发光二极管是立体的,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同时自制光源时,用最小功率的LED灯,亮度降低,不会对学生的眼睛有伤害。这样的光源无需在暗室中完成实验,而且测出数据不仅满足凸透镜成像的一般规律,还能准确到满足物距和像距倒数和等于焦距倒数的规律(这一规律初中无需让学生掌握,但教师可以有所思考)。

二、光具座的不足与改进

实验室的光具座零刻度线在最左端,从左向右依次增大,实验中将透镜固定在40或50cm处,学生在实验中读出的物距和像距都是要计算的,而不少学生忘记计算或计算错误,导致实验数据整理时,无法得到成像规律。

这次上课中,有教师用1cm宽的纸带粘在了光具座上,利用光具座已有的刻度在纸带上重新标数字,“0”写在了原来的“45”之处,向两侧数字依次变大,这样学生观察到的烛焰、光屏所在的刻度就是物距和像距,只需直接记录数据。该改进在上课中效果非常好。

三、光屏的不足与改进

光屏接收的像是通过目测的方法确定放大和缩小的,在探究等大时,学生很难确定。同时学生实验数据只能分析出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对像的大小改变则需通过前后分析或再连续实验才能得出。改进方法是在光屏中央粘一张带刻度的白纸,每次记录像的高度,并将高度也记录在物距、像距的表格中,这样,学生在分析数据时会发现像的大小随物距变化的规律,而这一规律的得出,对下一节照相机内容中拍照时如何根据要求调节物距、像距有一定的帮助。

四、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分析数据,得出成像规律的方法很多,引出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的处理上方法也很多,我个人认为以下这一种方法比较符合教学的一般环节。

学生分组收集倒立放大、倒立缩小的像,初步观察数据寻找规律,学生都能看出物距大于像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根据学生的发现追问:“何时会成倒立等大的像呢?”学生自然会回答物距等于像距,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寻找这个位置,学生通过探究会找到这个点,(班内预先发放的透镜有5cm和10cm两种),教师引:导“10cm和20cm有什么特殊性呢?请观察透镜上的标签贴找出透镜的焦距”,学生根据焦距自然发现等大时物距和像距都等于焦距的两倍,教师的追问:“放大和缩小的像时的物距与像距大小和焦距是否有关系呢?”巧妙地将实验数据与焦距联系了,完成了焦距的过渡。

接着让学生将收集的数据标在透明胶片上(教师统一复印了带有一倍和两倍焦距点的透镜图片在胶片上),再将10cm透镜的胶片都叠加在一起放在实物展台,很容易得出成倒立缩小的像的物距都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5cm透镜的数据可以加以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将学生所有数据快速地整理在一张图片上,比选取代表板演数据于黑板上数轴更节约时间,分析的数据也更多。

总之,通过这一次的学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课的器材改进、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方法收获很大,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批评与指正。

猜你喜欢
物距光屏凸透镜
光屏的作用
判断凸透镜成像看物距
凸透镜成像知多少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巩固
小小凸透镜 成像应用多
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
探索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和像距
[透镜成像的规律]随堂练
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例谈
摄影艺术中的光影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