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名曲欣赏浅谈

2016-03-02 05:50:26王越
新课程 2016年2期
关键词:名曲大灰狼彼得

王越

(黄冈师范学院)

小学阶段名曲欣赏浅谈

王越

(黄冈师范学院)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标引领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强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静下心来,认真研究音乐作品和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程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提高名曲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对小学阶段名曲欣赏谈点看法,望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批评指正。

名曲欣赏;意义;问题;途径

一、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实施的意义

首先,小学阶段名曲欣赏的实施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的要求。通过名曲欣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取向,使学生发散思维、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养、健全人格,真正达到美育,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例如,通过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可以培养学生对英雄的敬慕之情;通过学习《蜗牛与黄鹂鸟》,告诉小学生在生活中要具有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通过欣赏《大海啊,故乡》,培养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情感。

其次,益于弘扬我国优秀民族音乐,让学生体会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让小学生这一广大的传承载体了解、喜爱、传承民族音乐,真正实现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同时,促进欣赏“均衡化”,使学生能够欣赏多种音乐形式的美,发现每种音乐形式的特色与价值,发自内心地欣赏与热爱,体会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例如,通过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了解到葫芦丝音乐的美妙,激发他们对民族传统音乐的热爱;通过了解《金蛇狂舞》,让学生感受民乐合奏的风格,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通过欣赏青海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使学生了解西北民歌的风格,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二、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存在的问题

笔者针对名曲欣赏的相关问题,对黄冈市一些小学生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涵盖教材名曲及学生喜爱的名曲、戏曲、民歌、流行歌曲和器乐曲六个方面,从问卷结果中笔者总结了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存在的几点问题。

首先,对于名曲的理解众说纷纭,相对片面。有学生认为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也有学生认为是宛如天籁的声乐曲。文章里所指的名曲与学生普遍认为的名曲具有一致性,但不完全一致。新课改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所以笔者认为对于名曲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无论是电视中的流行歌曲,比如《隐形的翅膀》《我的未来不是梦》,还是五彩缤纷的戏曲剧种,例如黄梅戏,只要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都应让小学生有所涉及,扩充对不同形式名曲的认知,健全对于名曲的理解。

其次,教材名曲类型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于教材名曲喜爱程度不高,但仍认为教师需要讲解多种类型的名曲,可见喜爱程度不高的原因并不是兴趣的缺失,而是教材名曲的类型较少。据学生反映,教材名曲类型包括了大量的器乐曲,例如《杜鹃圆舞曲》《土耳其进行曲》《金蛇狂舞》等,以及少量的流行歌曲。但教学效果却与教师预期的相反,只有少数学生对器乐曲有所掌握,大多数学生对流行歌曲的掌握程度却不错,这就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要想办法让教材中的名曲类型多样化,以此来提高名曲欣赏的教学效果。

再次,名曲欣赏“不均衡”现象,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记得去年笔者有一次在一所小学听课,科任老师讲的是一首二胡曲的欣赏课,旁边的一个一年级小女生说:“我才不喜欢这种曲子呢!难听死了!我只喜欢听《致爱丽丝》。”笔者当时就觉得很触动,一年级的小女生就已经有了严重的欣赏“不均衡”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取向。此外,根据问卷调查,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偏爱流行歌曲,忽视其他名曲种类,欣赏“不均衡”。虽然喜欢流行歌曲不是一件坏事情,但是笔者认为,偏爱一种名曲形式,忽视其他类型的名曲,尤其是忽视本应通过学校教育得以传承和发扬的戏曲和民歌,既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也会影响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诸如此类的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引起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改变这种“不均衡”的现象。

最后,教师专业素质不达标,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高,不利于小学生对名曲的掌握。根据问卷调查发现,无论是对于戏曲、民歌,还是器乐曲等,学生的兴趣都非常浓厚,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有许多方面,比如日常生活中与这些类型的名曲接触不多,但笔者认为学校要承担大部分责任。一方面,部分音乐教师的素质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待提高。例如有些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出现钢伴水平不达标的现象,无法进行正常的音乐教学工作,严重影响了名曲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不能与时俱进,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例如,在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让学生将名曲从头到尾反复听,导致学生觉得冗长、无聊,不仅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一些原本有兴趣的学生失去了兴趣。

鉴于以上通过问卷调研反映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小学名曲欣赏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小学阶段名曲欣赏开展的途径

目前在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然找到了一些小学阶段名曲欣赏的策略与措施,在这里笔者提出个人的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望大家指正。

首先,为了传承与发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校方可邀请当地优秀的民间艺人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与原汁原味的地方特色音乐文化近距离接触。根据小学生好奇心重的心理特点,这必将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从而激发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据笔者了解,桂林荔浦老县小学就曾聘请民间老艺人练业忠先生进课堂,教孩子们文场表演技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丰富教材内容,开发与地方特色音乐文化相关的教材。开发地方特色音乐教材,是一条捷径,也是一条弘扬特色音乐文化的必经之路。地方特色音乐教材,带有浓郁的当地特色,比如歌曲中的衬词、方言和传统唱腔等等,学生对家乡文化熟知,较易理解歌曲中的内容,不仅易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调研得知,黄冈市一些小学已经在积极开发以东坡文化为代表的相关音乐教材。

再次,作为音乐教师,应将生活中丰富的、流行的、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补充到名曲欣赏课堂中来。例如,杨培安演唱的《我相信》、周杰伦演唱的《蜗牛》、范玮琪演唱的《最初的梦想》等等。当这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曲目被带到课堂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提高。无论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还是教师队伍的储备力量,也就是高师的学生,都应努力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高师音乐教育要注意与基础音乐教育的知识衔接问题,目前许多刚毕业的师范生不能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要求,出现了知识脱节和缺乏实践能力等问题。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可适当增加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目,让师范生有一个良好的知识储备,同时注重师范生的实习实训。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教师要研究透名曲欣赏的独特闪光点,然后针对学生特点确定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形象生动,用具有亲和力的儿童语言去教学,而不是把晦涩难懂的音乐理论灌输给学生。

四、小学阶段名曲欣赏教学案例

笔者以小学五年级人教版音乐教材第四单元“音乐中的故事”第一节课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做了以下具体阐述:

作者及创作背景:由苏联作曲家、钢琴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于1936年,为了让儿童更好地理解乐曲,作曲家写了通俗生动的解说词,运用朗诵配合乐曲讲述故事,使较深奥的交响乐形象化、通俗化,成为儿童欣赏交响乐的入门之作。

作品简介:原名为《彼得是如何巧胜恶狼的》交响童话,全曲穿插着朗诵词,通俗易懂、优美动听。运用音色各异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主题,塑造了形象鲜明的人物、动物角色,不仅利于学生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理解故事内容,而且教育意义深远,通过机智勇敢的彼得战胜大灰狼的故事,告诉学生临危不惧、团结起来,就能战胜敌人。

乐段结构:整首作品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乐段为呈示段,清晰地呈现七个主题形象(小鸟、鸭子、猫、老爷爷、大灰狼、猎人、彼得),营造出一种安定宁静的氛围。第二乐段运用三支圆号刻画出大灰狼阴森可怕、凶残贪婪的形象,后来小鸭子遇害了,彼得和他的好朋友小鸟为其报仇,有勇有谋地抓住了大灰狼。第三乐段讲述的是猎人和老爷爷将大灰狼送往动物园,但是最后彼得将大灰狼放归自然。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学习的积累,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音乐感受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

重难点分析:引导学生听辨交响乐中几种乐器音色,感受每种乐器演奏的不同的音乐主题,塑造不同的人物、动物形象,并用肢体语言表现这些角色。

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彼得。彼得非常聪明,而且特别勇敢。(伴随描写彼得的音乐片段出示彼得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刚刚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学生回答:小提琴)

教师:老师再播放一段音乐,你们猜猜这是用来描写谁的音乐呢?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有什么特点呢?(播放代表大灰狼的音乐片段)学生可能答不出。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给予学生思考的方向,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有目的地聆听音乐的习惯,又能够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名曲欣赏,不能仅仅停留在听和赏,最重要的是学生要用心去感受,用大脑去想象,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这段音乐是用三支圆号吹奏的,它的旋律很不谐和,恰当地勾画出大灰狼阴险、狡猾、恶毒的样子。(出示大灰狼的图片)

2.新课教学:

教师:接下来我们听一听彼得与大灰狼的故事(播放《彼得与狼》交响童话),同学们认真聆听。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的描述和解说词感受作品音乐形象,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只要团结起来,机智勇敢地斗争,就能取得胜利。

教师:大家都非常认真地聆听,下面我们做个小测试。大家分别听代表小鸟、鸭子、猫、老爷爷、猎人、彼得和大灰狼这些角色的音乐片段,做连线练习,我们采用抢答的形式。

教师板书:

模仿小鸟清脆婉转的鸣叫长笛

装饰音,模拟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双簧管

断音,表现猫上蹿下跳、活泼机灵的神态单簧管

音调低沉,描述老爷爷老态龙钟的神态定音鼓(大鼓)

模仿猎人射击小提琴(弦乐四重奏)

旋律优美,表现彼得活泼、开朗、机智的形象三支圆号

不谐和的和弦,表现大灰狼凶残、阴森、恐怖的形象 大管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的形式,根据小学生好胜的心理,既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又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个人建议:在这一环节后,教师可根据课时考虑开展模仿乐器演奏的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让学生模仿音乐片段中的乐器演奏,从而了解不同乐器的演奏姿势,加深关于乐器的了解。

3.巩固拓展:

学生戴头饰或面具随音乐进行表演。(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可适当进行指导。小鸟——展翅飞翔的动作;狼——戴面具表演;彼得——自由甩臂走的动作;猎人——扛猎枪走的动作;鸭子——摇摇摆摆走路的样子;猫——活泼机灵的动作;老爷爷——老态龙钟走路的样子)。

设计意图:学生聆听完乐曲并不是欣赏的结束,教师应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音乐情境,形成特有的音乐气氛,教师可做一些人物、动物的面具或头饰,学生分角色随音乐表演。

小学音乐教育是感知性音乐教学,名曲欣赏是感知音乐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认知程度处于朦胧阶段,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完全来自于大自然,属于初级阶段。音乐教师要把深奥的音乐作品介绍给这些审美初级者。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在研究透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体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耳听眼观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初步的音乐形象,随着音乐能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表现音乐情绪。倡导赏识教育,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并积极引导。

颜海强.世界名曲欣赏[M].长春出版社,2011-04.

·编辑赵飞飞

本文系2014年黄冈师范学院“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工作站”项目“让名曲走进课堂研究(项目编号SJGZZ201408)”的研究成果。

王越,河北唐山人,黄冈师范学院2014级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音乐)。

猜你喜欢
名曲大灰狼彼得
昆山堂名曲师吴秀松生平考略
戏曲研究(2023年1期)2023-06-27 06:57:30
彼得与狼
十二生肖·蛇
彼得潘
彼得潘
我是大灰狼
幼儿园(2019年5期)2019-09-03 18:56:00
大灰狼
救大灰狼
长不大的彼得·潘
智斗大灰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