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文明
(甘肃省天祝县安远镇初级中学)
课堂
——谁“说”了算
鲁文明
(甘肃省天祝县安远镇初级中学)
期中考试结束了,和往常一样,教研组里开始七嘴八舌:这道题我讲了两遍,学生还是做不上?这些题我一个不差地都讲过,累死了,口干舌燥,咳!……这些学生基础太差,连公式都记不住……听着这些原本显现自己工作辛苦、认真的话语,我陷入了沉思。
教改进行了多年,还有不少人把讲台当作展示自我的舞台,总舍不得放弃“主演”的“荣光”,当你喋喋不休地讲述之时,当你在讲台上口吐飞沫,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之时,你能不累吗?
今年我有幸聆听了兰州外国语学校的15节名师课,我感受最深的一点便是:老师说的少,学生说的多。他们的教是为学生的语言发展和逻辑思维而教,他们的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快乐、扎实。当时我就有点迷惑:教师说得那么少,学生能掌握吗?当我带着迷惑环顾了一眼学生,发现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我先前的担心都是多余的。那么,这其中的秘诀是什么呢?那就是:课堂,学生说了算。
闭上老师的嘴,让学生美美地读。王阳老师在讲授《孙权劝学》一课时,老师不是口若悬河,炫耀文采,而是让学生先后六次默读课文,第一遍找出不认识的字词,让同伴解决,通过中间四遍阅读,让学生分别思考谁劝、劝谁、为什么劝、以什么方式劝,最后一遍让学生感悟道理,六轮学习中,王老师始终以读代讲,创造机会让学生自读、问读、悟读、品读、赏读、熟读,学生在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劝”的启迪。
闭上老师的嘴,让学生自由地说。谁劝、劝谁、为什么劝、以什么方式劝,同学们说出了对某段文字的理解,说出了对某个历史人物的看法,说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得。针对个别学生提出的困惑,均有同伴积极为其解惑。课文读完最后一遍之后,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扮演孙权、鲁肃和记者。有的小组还发挥性地将他们的谈话继续下去,学生神采飞扬,他们生动的语言表达把人物刻画的淋漓尽致,也正是在一次次朗读和语言表达中,学生感悟到文章的内涵寓意、表达技巧,进一步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再现甚至升华了当时的场景。整个课堂就是一场戏,老师只不过是导演兼观众罢了。通过反复读和悟,学生都有了深层次的感悟和理解,总想考考别人,个个按捺不住喜悦,甚至怕由于举手而失去机会,直接站起来“质问”,其他同学也不甘示弱,还没等问题叙述完备,就已经口若悬河;有的学生把手举得老高在老师眼前晃来晃去,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为什么……他们的问答激情四射,语言表达层次分明,我简直不敢相信,我们的学生居然有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不,《孙权劝学》已经告诉了答案。
学习是伴随学生终身的大事,教师在教学上应该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教师在教学上应该是“以人为本”,而非“目中无人”。如果教师独占课堂,把持着话语权,不给学生读的时间和想象的空间,不给学生说的机会,这就只会阻塞学生的思维,钝化学生的想象,助长学生学习的惰性,它将造成直接的恶果就是导致学生主体意识的沦丧,使学生患上了“集体失语症”,不得不沦为教师和课本的传声筒。
·编辑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