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福民
(作者单位:阜蒙县广播电视台)
做好录音报道 提升广播新闻竞争力
马福民
(作者单位:阜蒙县广播电视台)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迅猛发展,广播这个运用声音传播信息的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日益激烈的多媒体竞争,广播新闻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就要充分利用现场录音这个独特的优势,紧紧抓住听众进行传播活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地提升自身传播影响力。本文就广播新闻独特的录音报道进行简单阐述。
广播新闻;录音报道;真实性;独特性;录音设备
声音既是广播新闻唯一的基本元素,也是广播新闻独特的优势。随着录音机的诞生,录音报道也逐渐产生。录音报道是带音响的广播体裁,包括新闻、通讯、特写、访问、述评和现场报道等各种形式[1]。无论哪一种新闻体裁,都由现场音响和记者的现场口述两部分组成。注重现场录音,巧妙地运用录音,对提高广播收视效果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制作优质的录音报道是对广播新闻工作者提出的重要的一个要求。那么,如何准确地制作现场录音,也是广播新闻工作者需要认真学习的知识。在此,笔者把近些年采访编辑中总结的制作录音报道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真实的事件是组成新闻的基础,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录音报道中的录音是突出新闻真实性的关键。新闻的现场录音和言谈一定要真实可信,不能有一丝掺假。
录音报道中的声音是具体事件的瞬间。新闻事件的具体录音和新闻人物的言谈录音,要通过新闻事件的现状和人物的心情传达给听众真实感受,让听众对现场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是报道的目的。
录音报道的声音在真实的前提下强调普遍性和独特性。录音的普遍性是指新闻事件的现场声音。独特性是指新闻事件相关联的人物的声音。例如:现场中记者关于主人公的行为活动方面的介绍,记者与人物的交谈等。要把普遍性和独特性结合起来 就要确定好时间和地点,才能进一步采访。例如,在阜蒙县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录音报道《蒙古贞敖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时,首先做好新闻策划。先以录制现场安代舞曲开头,传递热烈气氛,让观众如临其境。接着主持人现场介绍开幕式现状,让观众对现场进一步了解,使这篇报道更加生动,成功地吸引观众。录音报道中的录音把普遍性和独特性相结合表现的形式,在某个重要事件的直播中更要特殊要求。
对录音设备准确掌握,准确地录音,在报道中正确运用录音,是制作录音报道的三个重要步骤。
准确掌握录音设备的使用方法是基础。在这方面,要求记者要有灵敏的听觉。灵敏的听觉,是指从众多嘈杂的声音中筛选出报道所要的声音素材的素质。要完成这种要求,一定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事先详细地了解所要报道的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基本特点。此外,记者在选取录音时要做好策划。有时录音只是瞬间的事情。有关大型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报道要一次性完成采访录音。例如,在地方的《两会》报道中,开幕式和闭幕式的部分都要录制,且必须一次性完成录音。因此,要提前做好录音准备工作。在这里还要求记者有分辨和预计的能力,以及在新闻中体现的主题意义。再如,在现场要录某个人的重要讲话,就要一次性录好。所以要求记者熟练掌握录音设备的使用方法。
在现场采访中善于筛选并录音是关键。记者选择报道所需的声音后,就需要准确地进行录音。要考虑好录音机、录音笔等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放置的位置。这是记者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掌握的技巧。一旦事先考虑不周全,记者在现场实际操作中就会手忙脚乱,录音就会不完整,或者录音效果不尽如意。
录音的目的是突出主题思想。在录音报道中,录音和记者现场采访都要与现场状态融合在一起,达到声情并茂,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听众,才能体现录音报道的价值、作用及审美。近年来,很多地方台广播都注重录音报道,突出了广播新闻的优势,抓住了听众的心,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在录音报道中运用录音是一门艺术。它把收听新闻和审美联系在一起。例如:要注意报道中的现场说明和录音的协调性。有的报道开始后,记者就直接切入主题,介绍情况,后面紧接着放录音,中间没有连接词;有的报道中,录音和导语混在一起,影响收听效果,这些都是广播新闻中存在的弊病。其实,只要记者在采访前作了充分准备,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以消息为例,消息中的录音一定要短而精。被采访对象的录音要认真选择最能体现主题的部分。记者的问题要简洁易懂。如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滔滔不绝,很可能让听众失去收听的兴趣。在平时,记者和编辑在用文字表达消息的主题的基础上,要融入被采访对象的录音,而不要把记者的提问加到消息里。但在专题采访和访谈节目里,可以把记者的提问和受访对象的录音都用上。
录音报道虽然不能像文艺节目和专栏节目那样具有艺术多样性。但是要想突出录音的运用效果同样需要技术。记者和编辑要在具体实践中多琢磨,运用录音形式突出广播报道的特点,突出广播新闻的优势。
[1]徐芳.广播录音报道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视听,201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