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郁
(甘肃省庆阳市第四中学)
初中法制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王郁
(甘肃省庆阳市第四中学)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自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这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二字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政治课程名称中。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公民只有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才会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才会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才会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才会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积极守法。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独立意识、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习惯正在逐渐形成。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强化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尤其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知识,初中政治课是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如何在政治课中更好地强化法制教育,是我们政治课教师今后一段时间必须思考和关注的。
我们应该如何与中小学生谈法治?现代法学门类众多、体系庞杂,中小学生的教材不可能容纳所有的知识内容,按照课标要求选择那些最基本、最易懂、最关键的知识就十分重要。思想品德课教材在初中不同年级都有法制方面的内容、图片、案例、链接等素材,这些素材大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接受和自觉认同一些浅显的法律知识,这样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便利。但教材不是教学的字典,其中素材并不是唯一的经典!我国地域广阔,教材有相对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我们要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以弥补滞后性和局限性。
例如,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中,由于本课的内容多属于法理的范畴,有一定的理论难度,若是采用传统的一“讲”贯到底的做法,学生定是机械理解、似懂非懂。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重新整合,围绕教学目标,以“自主学习”“自行感悟”“自行分析”为主线,通过大量的图片、漫画、视频、动漫、文字材料,将晦涩难懂的法律观点直观、直白地呈现给学生,引发学生思考、讨论。通过对宪法、权利、程序等价值的通俗阐发,在孩子们稚嫩的内心里播下一颗法治的种子,但宪法的精神、宪法对于每个人的关怀、宪法对于权利尊严的彰显,这些都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就能灌输的。好的教育需要每一个具体的人与宪法文本之间建立感性关联:社会上的人从何而来,为什么能够彼此安分守己,政府为何建立?只有通过深入浅出地讲故事,使学生愉快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提升情感,这也体现了教学内容大于教材内容,教学是教材的生长与延伸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让未来的国家公民从小形成对宪法的良好印象,从而养成公民责任意识。
法制教育即将系统而全面地走进小学初中学校的课堂,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任务。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储备,单纯地讲解法律条文,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法制教育走进课堂就没有现实基础。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自主学习”“分享感悟”“合作探究”“创设情境”“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体验等过程来理解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现实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一系列活动,把法制教学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不仅仅是情境设置,“辩论赛”“我做小法官”“模拟法庭”等形式,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参观法制图片展、观看法制教育光盘、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验法律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养成依法自律、依法做人、依法维权的习惯。
教育就是从改变不良习惯和不拘小节开始的,要想减少青少年犯罪就要从预防入手,让他们明白不良习惯、不屑的小错积少成多,也会铸成大错,让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地远离罪恶。做到防微杜渐,法制教育教学面对的是未成年人,需要教师善于抓住小事契机,适时利用板报、墙报等形式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法律知识和案例资料,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小事,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大量存在于各学校的学生上学迟到、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完成作业、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等现象,属于不良习惯和细小错误,但危害不容忽视,帮助学生分析这些问题的危害性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认清“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危害性,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宽了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把学习环境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立足于社会,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强调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法制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有益的教育。
今天权利观念与法治话语的崛起,令新的时代萌发出勃勃生机,学生的政治课堂上想必也应当充满活力。将小学、初中政治课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无疑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依法治国战略的响应。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今后中小学政治课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科任老师积极准备,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全方位、多角度教育青少年学法、遵法、守法,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起手来,共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把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推向深入。
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的挑战[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编辑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