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十中“阅读工作室”(王国文、伍旭清执笔)
核心素养下的阅读行动
□合肥十中“阅读工作室”(王国文、伍旭清执笔)
核心素养是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方针下最为重要和基本的教学目标,阅读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捷径。合肥十中成立“阅读工作室”旨在将阅读教育作为一项科学工程而系统地开展阅读行动。高中生的阅读不应是简单的量的积累,需要在阅读兴趣、习惯、方法、能力、品质、个性等方面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和发展打好基础,因而阅读行动应该是逐层推进的。高中阅读内容丰富、活动多样,学校为学生创设优雅的阅读环境,并颁发阅读等级证书和奖章。
核心素养;阅读;层进化;课程化;实体化
【编者按】阅读是促成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阅读能力也是重要的语文素养。安徽合肥十中2001年始开展阅读行动,取得丰硕成果:《中国教育报》和《光明日报》等媒体曾宣传报道,《语文教学研究》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推介其经验、转载其论文;获得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一等奖(2010年),安徽省中学语文优秀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2013年),中语会第十届年会优秀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2013年)……今年该校酝酿成立“阅读工作室”,4月23日在北京举办的“2016读书论坛暨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揭晓仪式”上,该校语文教研组长王国文老师应邀介绍了合肥十中“阅读工作室”的筹建情况。本刊对此持续关注,这里刊登其成员的一组文章,希望大家从中获得启发,重视阅读和阅读教学,积极参与阅读,指导阅读,探索阅读。
核心素养是近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理念,其意义和影响正日益显示出来。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今年下半年,以“核心素养”为纲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将正式颁布。核心素养体系是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具体化,但亦如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在其专题报告《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与评价》中所言:“核心素养依然不是可直接操作的概念”,核心素养这一理念转化为学生的素质需要更多操作层面的实践和探索。北京十一学校闫存林老师在“中国新学校年度发现”论坛上指出“语文素养的核心在于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素养理念对于阅读是挑战也是机会,阅读要肩负更为严峻的历史使命,将迎来突破的转机。北师大二附中李煜晖老师认为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但读书教育却是一个科学的工程。“合肥十中阅读工作室”旨在积极探索、构建这一科学的阅读工程。
“阅读工作室”统筹规划阅读行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有利因素(包括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大学文学院等高校的学术支持),遵照以“核心素养”为纲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探索并实践科学而高效的阅读行动。——这是合肥十中坚持16年阅读行动的升级版。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在其《别强迫学生无休止应试》的报告中指出:创新人才“在某个学科可能是非常见长的,那么与这个学科相支撑作用比较大的,他发展的水平就比较高一些,这个结构中每个人所擅长的学科领域和结构不同,就像埃菲尔铁塔”,我们把其中的“学科”置换为“阅读”同样成立。所以说阅读不能只注重“量”的累加,“要在读书习惯、方法、能力三方面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好基础,而不是比拼谁在高中看的书更多”。高中的阅读应该逐层推进,呈阶梯螺旋式上升。
(一)“厚根基”阅读
以“核心素养”为纲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一的必修教材是“共同基础”,基于此,高一阅读行动侧重基础性。
1.语文课进阅览室
“语文课进阅览室”是我校16年阅读推广工作的集大成。从2001年市级课题“构建语文学习开放性环境的实践与研究”的探索中提炼出的“语文课进阅览室”,到2004年省级课题“以阅览室为平台,转变高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立项……我们一步一步推进,进而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这种“课堂化”阅读行动,每周安排一节语文课,在阅览室里引导学生面对丰富的语文资源(主要是报刊),“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择不足而读”。培养高中生阅读习惯,同时激发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真切的阅读体验。
该阅读侧重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培养良好的语感,与必修教材“社会生活情境下的阅读与交流”这个任务群对接。
2.一学期一本书“同读”
该阅读依然在每周一节阅读课上进行,阅读地点由阅览室改为图书馆,阅读对象由篇章、报刊延伸到整本书,与必修教材“整本书阅读研讨”任务群对接。
在收集、整理学生阅读需求的基础上,一个学期每个班级推荐10本书,学生任选一本,志趣趋同的学生“同读”。每月下旬的最后一节阅读课为阅读分享课,学生交流“同读”心得,探讨阅读技巧。条件成熟时,一个年级的阅读课安排在同一时间,全年级选择相同书籍的学生“同读”,指定老师一学期负责某本书的阅读,类似选修课的“跑班”。
3.基于学科素养的阅读
此为着眼于“学科素养”的全科阅读,主要是除语文以外的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等高考学科。一则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从容应对高考;二则打破学科界限,提升综合素养。
据统计,考生的阅读能力(即从试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足,是近年高考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中都比较突出,其中文科占失分总量的1/2左右,理科占失分总量的1/3左右。提高学科素养,培养高考需要的深度理解和独立阅读能力,已是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学科素养的阅读”以学生的素养提升为目标,打破学科界限、融通各学科知识,关注跨学科共同素养(创新、批判性思维、合作和交流)。
该阅读还是依托阅览室和阅读工作室,各学科老师在课内推荐、指导并检查,学生课外到阅览室阅读报纸杂志。各学科老师也要撰写(或推荐)提高该学科素养的阅读材料,“阅读工作室”引导学生阅读,初步培养学科思想。从而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提升跨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长筋骨”阅读
吉林省教育学院张玉新教授自始至终关注着我们的阅读行动,他一再强调:阅读不仅要帮助学生长“肌肉”,更要长“筋骨”!如果不长“筋骨”只长“肉”,长的可能是累赘的“肥肉”。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注重自主发展、合作交流、创新实践。这些就是学生要长的“筋骨”。高中生的阅读不强调均衡发展,而是引导学生不断拓展,获得更宽、更广博的知识,提高思想境界,成为具有思维突破的人。
该阅读与“基础性阅读”不是并列的,也不是量的累加,而是阅读向更深层次推进,是在有了阅读体验、初步养成阅读习惯、掌握了阅读方法后,思维能力的提高,阅读品质的提升。“长筋骨”阅读是开放的。可以由某个老师提出并实施,也可以由几个老师共同研究落实,还可以是家长或学生提出。如经典阅读、传统文化阅读、人物传记阅读、美国人权论研读、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调查、偏向兴趣爱好的阅读、读一遍读不懂的书等等。“阅读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即可实施。
当然“长筋骨”阅读不是专指向语文,更不局限于文学,带有学科方向的阅读、某学科某个专项的阅读同样帮助学生“长筋骨”(即“厚根基”阅读中“基于学科素养的阅读”的延伸阅读),从而提高核心素养所要求的适应终生发展、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三)“促个性”阅读
“以核心素养为纲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三的选修Ⅱ是自主选修,包括国家在必修与选修Ⅰ基础上设置拓展、提高性课程和校本课程,是个性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在高三开展“促个性”阅读行动。阅读是一种享受,我们不是无视阅读给人带来的快乐。体验到阅读乐趣的人是幸福的,但高中生需要的不是浅层次的好奇带来的快乐,也不是应试教育比衬出来的“悦读”。我们要引导高中生接受阅读的挑战,走出阅读的“舒适圈”,踮起脚尖不断突破自身能力,收获这份成长的享受。这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该阅读也是开放的,可以由某个老师、几个老师,乃至家长或学生提出,经“阅读指导小组”审查后实施。例如,“好书重读”(为提高阅读品位,引导学生读第二遍、第三遍……);超越“欣赏”的“鉴别”阅读(孙绍振老师建议“应该让文学理论介入高中阅读教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别力”);读名著“阐释性”的书、读文化论著、读专业方向的书等等。
“促个性”阅读是真正意义的兴趣驱动的阅读(高三学生自愿参与,有能力的高一高二学生也可以参与)。“促个性”阅读强调个性化的过程性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持续的挑战和成就感,因而强调写作,要求读写能力转化。鼓励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参加不同形式的征文比赛。“阅读工作室”每年都将举行读书征文比赛,校刊《园中葵》也会择优刊登学生的文章。
我们明确地将阅读行动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的课程——合肥十中阅读行动校本课程。
“阅读行动”课程目标主要是:⑴创设新型阅读环境,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阅读品质。⑵以阅读为手段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素质,践行立德树人。⑶发挥人文学科独特作用,创建“书香校园,人文十中”,突显十中人文办学特色。
“阅读行动”课程内容丰富。除了“层进化”课程,还重视生成的课程资源,推动课程建设。如阅读课题的研发、阅读活动的组织和指导、阅读成果等资料,都是现实的、鲜活的、有生命的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另一个方面是根据阅读需要适当开设阅读选修讲座或阅读选修课等。
阅读需要活动,活动促进阅读,学生的天性更喜欢活动。高中生阅读尚欠自律,更需要阅读活动的及时介入。阅读行动重视开发活动课程。
高一上学期举行“朗诵会”,或诗歌朗诵,或散文朗诵,时间、地点、主题等将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高二下学期举办读书征文比赛。每年元旦前后半个月时间,举办“合肥十中阅读论坛”,包括学生论坛、教师论坛(包括外校教师)、专家(包括作家)讲座,还辅以读书人物评选、阅读课题开发审批及阶段验收、阅读成果展评、读书沙龙等活动。三大阅读活动是三“点”,点点相连形成一条活动主线,串联各个年级阅读活动,也贯穿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阅读,沉淀为学校阅读传统。
为确保阅读活动立体化,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工作室将组建阅读社团,包括读书社、朗诵社、文学社、《园中葵》校刊等,从组织机构给阅读课程的实施以支持。
阅读行动课程评价依据“高中阅读认证评价体系”。⑴高一年级的“厚根基”阅读是基础性的,评价偏重阅读量。把学生阅读课时间和参加的阅读活动等都折合成阅读量,加上阅读图书的“量”,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字数,就颁发“高中阅读乙等证书”。⑵高二年级的“长筋骨阅读”评价。“量”与“质”并重,既关注阅读量也重视阅读能力的提升,通过一定的试题检测、知识竞答、主题答辩、论文评选等方式进行考核,符合标准,经认证后发给“高中阅读甲等证书”。⑶高三年级的“促个性阅读”评价侧重于阅读品质和精神提升,认证依据是阅读成果。与读书有关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或评比获二等奖以上(没有这样的成果毕业前撰文通过认证答辩)的学生,没有这样的成果毕业前撰文通过认证答辩的学生,将颁发“合肥十中阅读星级奖章”。
“高中阅读乙等”和“高中阅读甲等”认证面对所有学生,“合肥十中阅读星级奖章”面对的是阅读成果显著、个性发展明显的学生。阅读评价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挂钩,并折算成学分;“阅读等级证书”将放入学生档案袋,提供给高考录取方及高等学校。以评价促进阅读,用评价见证阅读,“阅读工作室”与科大讯飞合作开发阅读评价软件,使每人的高中阅读经历和成果都得到具体呈现,图文并茂,形式多样,且能随时查看到。
特级教师曹勇军认为“我们对物化的环境建设不够重视,太迷信理念和观念”,以致于“这么多年下来,讲归讲做归做”。物化阅读环境,是阅读行动的当务之急。我校图书馆是2015年建成投入使用的,建筑理念比较先进。我们根据图书馆建筑特点精心布置全新的阅读物化环境,使之成为一个专用的阅读天地,进而实现阅读“实体化”。学校图书馆二楼是“阅读工作室”专用楼层,基本建设包括:
(1)位于图书馆中央有15米宽的“室内大台阶”从一楼连续延伸到三楼,我们将之设计为“文化云梯”。利用10个错落有致散布于“室内大台阶”中形态不一的矮墙,制作百家争鸣、希腊先哲、三大宗教、盛唐气象、四大发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三大发现、科技革命、文化全球化等10块人类文化典型现象展板,连点成线,串成人类文化发展简史图说。“文化云梯”北侧栏杆面对大门,不方便放置展板;南侧栏杆设计徽班进京、桐城派等12块展板介绍安徽突出的文化事件。“室内大台阶”兼有阅读论坛和开放会场功能,学生“拾”级而坐(可容纳300人),一楼靠近台阶处放几张桌子就是临时主席台,小型阅读活动就可以进行了。
(2)鉴于图书馆建筑的开放性,分割出“厚根基阅读区”“长筋骨阅读区”“促个性阅读区”“阅读活动社团区”“阅读休闲区”五个区域,加一个“阅读指导办公室”。五个阅读区依据各自阅读需求及特色布置,物化阅读理念和内容,突出阅读方法和要求,图文并茂,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阅读区整天开放,教师和学生随时可以在此阅读或活动。
(3)“阅读休闲区”中间两根粗大的圆形结构柱设计为“不周山名人柱”,介绍古今中外文化名人。“文化云梯”突出文化事件,“名人柱”突出文化人物,相辅相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不周山”取其“天柱”之意,文化是人类发展的“天柱”,这些伟人就是人类文化的“天柱”。神话传说中共工撞断了不周山,这也警示我们:当下阅读缺失,要有危机感,要警钟长鸣。
(4)阅读休闲区南墙布置一块大的白板,名为“阅读留言墙”。学生可以随时在上面写出自己的心声,署名且注明时间,每则留言保留一个月,天天更新,天天补充新留言。
每项阅读行动从计划到总结,都注重资料的收集并整理成册,让阅读过程和结果都看得见、存留住,突出“实体”。阅读“实体化”还体现在校园大环境和教室小环境的阅读氛围渲染,体现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以及班级“图书角”的布置等诸多方面。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
[责编夏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