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昕辉(青岛远洋船员学院)
1912年,“中华民国”新政府的教育部取代了清政府的学部,令全国的学堂改称学校,而且禁用原有的教科书。民国时期的教育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建立了新的学制系统,英语教育体制也逐渐成型。
1922年11月,民国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新学制参考了美国的学制系统,采用“六三三制”。我国中学分初、高中自此时开始。“壬戌学制”曾规定改学年制为学分制,英语学分在初、高中均居首位,与国文并列或超过国文。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为适应抗战需要,教育部宣布初中英语改为选修课。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然而,教育还未得到恢复和调整,解放战争就开始了,学校继续处于混乱之中。
自1912年至1945年30余年间,民国政府接二连三地颁布学制,三番五次地改变课程设置。事实上,各地各类学校并没有完全执行,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解决课程设置等问题。政局多变、社会动荡、民生疾苦、教育盲目等原因,致使中国基础教育落后,教育发展缓慢。但英语教育相比之下有了较快的普及。
此间中学教育的一个特点是:英语一直是最受重视的学科。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15%~20%,成了仅次于国文的主要课程,每周少则4节,多则5~6节。这一时期的师资队伍比较雄厚,很多县立中学的英语课由留学生担任,其中不少人拥有学士学位。
在教学方面,由于受英美学制的影响,初中阶段都比较重视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量当时初中英语采用的几套有影响的教材,如《英语模范读本量》(周越然编)、《开明初中英语读本》(林语堂编)、《初中英语读本》(林汉达编),都很重视口语能力的培养。
进入高中阶段,教学则偏重于阅读能力的培养,教材采用文选形式,内容多以欧美文学名著为主。除教材外,还出版了一系列字典词典,以1936年问世的《英语四用辞典》最为典型。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英语的普及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因而,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中学毕业生英语水平还是理想的。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遂令清末学制中的高等学堂改称专门学校。专门学校共分十类,外国语专门学校为其中之一。外专学校从中学毕业生中招生,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3年或4年,语种以英语、法语、俄语、德语、日语5种为主,但很少有5种外语齐全的学校。
民国时期高等学校的英语师资队伍较强,教学和科研水平相当高。当今为人熟知的英语界教授学者朱光潜、陈嘉、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王佐良、许国璋、李赋宁等就是当时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代表人物。
综观“中华民国”时期的教育,从整体上来看,其发展是缓慢的。但英语教育在这种反常的国内外气候中,却得到了畸形的发展。英语教育一直处于压倒一切的地位。这一时期的英语教学质量也相当不错,为中国的英语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