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友,孙 健
(1.阜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1;2.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实现中国梦:中国道路的价值追求
朱宗友1,孙 健2
(1.阜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1;2.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关于中国梦和中国道路问题的讨论,是近年来学界热议的话题之一。中国梦和中国道路在价值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确立了中国道路的价值目标,中国道路的实践体现了中国梦的价值追求。中国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因此中国道路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世界意义。在中国道路的实践中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夙愿和追求,也是中国即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国梦;中国道路;价值目标;价值追求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这是习近平对“中国梦”最具权威性的论述。要准确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就必须把中国梦与中国道路联系起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2]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中国梦是一个内容丰富、立体多维的概念,它所凝聚和汇集的是我国近代以来千千万万中华儿女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向往与追求。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在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最重要的就是走中国道路。
(一)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4]因此,对中国梦进行研究,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伟目标来展开。在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不仅凝聚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理想信念,而且也深刻体现了当前形势下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
第一,在国家层面,“中国梦”要求我们实现国家富强。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探索史。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不断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我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列强通过发动侵华战争,从中牟取了巨大的利益,这也愈发加剧了近代中国的苦难。近代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儿女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可歌可泣的历史。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即太平天国运动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从“命不长久”的百日维新到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从大力提倡民主科学、追求思想解放的新文化运动到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进行了艰难的探索。虽然在探索的道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其中凝聚和贯穿的是千万中华儿女对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追求和坚持。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才真正走上了一条革故鼎新、更具发展前景、更有利于我们实现国家富强的道路。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土面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真正实现国家富强,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只有大力发展我国经济,推动发展经济走在各项工作的前列,才能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均衡协调发展。现如今,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已位居世界第一,这些情况充分表明了我们离实现中国梦已经越来越近,它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更加接近国家富强的目标。
第二,在民族层面,“中国梦”要求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就现阶段来讲,民族振兴的本质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谓“实现中国梦”,就是要让中国更多地承担起一个大国的责任,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自近代以来,民族振兴就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奋力争取的目标,也是一项时间跨度长而又异常艰巨的任务。从维新派人士梁启超喊出“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到孙中山先生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从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始终在奋勇前进,民族振兴的奋斗目标已不再遥不可及,未来的光明前景与我们日趋接近。同样的,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民族的振兴不能只停留在经济领域的振兴,不能只把关注点放在物质生产领域,同时也要让政治振兴、文化振兴等多措并举,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不断促进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让中国梦的内涵更加丰富,让中国道路更加宽阔。
第三,在个人层面,“中国梦”要求我们实现人民幸福。所谓人民幸福,就是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精神生活更加多彩,使人民具有“幸福感”。首先,我党和我国政府要将民生问题放在首位,不仅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还要关注人民群众对生活是否具有幸福感。虽然近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社会结构和政策落实等方面的原因,农民工的孩子上学难、农村医疗保障体制不健全、房价过高带来的“蜗居”现象以及三聚氰胺和地沟油等带来的食品安全危机,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妥善地得到解决,实现人民幸福就无从谈起。其次,实现人民幸福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的过程,不能仅把国民财富的增加等同于人民幸福指数的升高,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财富充盈,如不断扩大义务教育的覆盖范围、加强成人继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只有如此,才能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国道路的选择与实践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完整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国对中国道路的选择和实践,体现了中国梦的价值追求,对中国梦的追求彰显了中国道路的价值目标。在当下,可以把中国道路的价值目标分为四种:经济价值目标、文化价值目标、社会价值目标和人民主体价值目标。
第一,经济价值目标是中国道路追求的首要价值目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巨大的波折和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其中最大的失误就是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没有把经济价值目标建立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没有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与此同时,对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理解也出现了偏差,由此导致经济建设的混乱和倒退。所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国要实现经济价值的目标是十分艰难的。因此,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不断追求的经济价值目标。
第二,文化价值目标是中国道路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20世纪中叶,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概念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意识形态的冲突与对立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各国逐渐把竞争的重心放在了综合国力的提升上,而作为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文化发展却被忽视了。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党非常重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近年来,我国在追求文化价值目标方面收获颇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让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倡导文明风尚;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坚持文化现代化与文化民族化的统一;在文化建设工作中兼顾文化的历史性、着眼建设的创新性、增强发展的时代性。
第三,社会价值目标是中国道路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走中国道路就是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中国道路本身具有实际意义上的社会属性。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自然也需要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建立协调平衡的共生关系。我国古代就有对“大同”社会的构想。现在我们仍在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通过不断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改善民生,又通过改革政治司法体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
第四,人民主体价值目标是中国道路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如果说中国道路追求的经济价值目标就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追求的文化价值目标就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牢固的精神支柱,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就是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的话,那么中国道路追求的人民主体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中国梦最根本的主体基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走中国道路就要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人民幸福的价值目标,才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携手奋进。
(三)走中国道路与实现中国梦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中国道路始终被视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这条途径不是从我国传统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来的,也不是通过借鉴别国经验得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中国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结合,这既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也不同于中国在20世纪中叶借鉴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是一条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道路问题是关乎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的根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能够破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历史性难题的道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我们距离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越来越近。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就能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形成实现中国梦的合力。
(一)中国道路的提出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贡献
中国道路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将中国发展的国情和世界发展的形势作为新的内容补充,构建了一个崭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中国道路的提出,表明我们党摆脱了过去那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倾向,把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一,中国道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在理论上作出了重大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开始“拨乱反正”,使国家的各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就进一步发展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不发达阶段和比较发达阶段”的论述。也正是基于对我国基本国情有了正确的认识,我们党才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才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的中心任务、既定的战略目标等。这些宝贵经验对其他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第二,中国道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表明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破解如何走好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历史性难题。
第三,中国道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在理论上有了重大升华。在传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无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其基本矛盾始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自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以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思想被普遍认为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则清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念,用“改革”取代“斗争”,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样一来,在国家层面就扫除了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以及“苏联模式”中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同时,在社会层面进行改革,通过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就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四,中国道路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提出了新的理念。社会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资本主义的“替代者”“继承者”,而不仅仅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敌对者”。从“苏联模式”开始,人们似乎普遍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那就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二者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就是加速资本主义“末日”的来临。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所体现的是一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求同存异”地、更多地从共性的角度审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体制方面,计划与市场仅仅是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而其本身并不具有制度属性;在政治体制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虽然本质上是在平等外衣掩盖下的不平等的精英政治,但是其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完善,所积累的政治治理和社会管理的经验,仍然值得社会主义国家借鉴。
(二)全球化视域下选择中国道路的必然性及影响
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形成了相互对抗的两极体系。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和杜鲁门的“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相继抛出,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而在东方,斯大林提出了 “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主张社会主义阵营协作互助,以对抗走向灭亡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冷战时期的社会主义阵营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资源配置方式具有了制度的属性,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显然是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不相符合的。这表明,走社会主义道路也要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开放以后,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正是因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极体系逐步演变成了一超多强的世界体系;第三次产业革命蓬勃发展,新能源生产技术、空间扩展技术、材料加工技术以及信息传播技术的出现,让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快捷方便;“凯恩斯主义”的失灵以及“经济滞胀”现象的产生,促成了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东欧以及“独联体”国家也纷纷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推行,更加证明了我国选择中国道路的必然性。
阿里夫德里克曾说:“随着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和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开放,除了几个微不足道的例外,今天的地球上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资本活动不曾渗透到。”[8]我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除了对自身来说是一条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外,对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经济上,我国一贯主张“平等互利,共赢发展”,与其他国家进行互惠式的经贸往来;在政治上,我国主动承担一个大国应承担的责任,强调国国对话要朝平等化、民主化方向发展。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形成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又能够对全球化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加快世界历史进程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展现中国道路在实践中的世界意义
中国道路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涵盖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的道路,它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我们在中国道路上取得的成就,不仅使中国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为提升。“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等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界、政界热议的话题一,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道路本身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第一,中国道路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指明了发展的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苏联模式”虽然曾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其发展并未主动适应世界潮流,致使社会主义一度成为“专制”“僵化”的代名词,此时资本主义国家也借机攻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兴起,中共领导集体通过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吸取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遭受挫折的教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短时期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进而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了勃勃生机。
第二,中国道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局面。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等领域一直存在激烈的对抗,西方学界对社会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党一直持敌视的态度,其代表便是“麦卡锡主义”。与之相对应,同一时期的中国和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的专家学者,也同样对资本主义持敌视的态度。在经济领域,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这种僵化的思维和体制使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积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大胆借鉴国外的科学管理经验,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中国道路坚持和平发展,为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史学家费正清所认为的那样,中国的发展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的高度团结、合作、勤奋、节约获得的,而不是对世界资源的抢劫获得的。中国道路是一条能够规避“修昔底德陷阱”、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道路,它所倡导的是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在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这是一条“和而不同”的发展道路,而非敌对或冲突的零和博弈的道路。
当前,我国既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EB/OL].(2015-05-17)[2016-06-28].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717/c397563-27322292.html.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11-19)[2016-05-07].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2.htm.
[3]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3-03-17)[2016-05-07].http://news.xinhuanet.com/2013lh/2013-03/17/c_115052635.htm#.
[4]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EB/OL].(2013-03-24)[2016-05-07].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03/24/c_124495576_5.htm.
[5]胡锦涛.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2007-10-24)[2016-05-07].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
[7]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3-18)[2016-05-07].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18/c64094-20819130.html.
[8]阿里夫德里克,俞可平.世界体系分析和全球资本主义:对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检讨[J].战略与管理,1993(1):50-55.
【责任编辑 李 敬】
2016-07-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KS025);2014 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AHSKY2014D74)
朱宗友(1971—)男,安徽阜南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全球化。
D616
A
2095-7726(2016)11-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