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声律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付成波《唐太宗及其近臣诗声律研究》

2016-03-02 16:45高玉林
现代语文 2016年28期
关键词:声律唐太宗唐诗

○高玉林

唐诗声律研究的一部力作——评付成波《唐太宗及其近臣诗声律研究》

○高玉林

近日,收到好友付成波老师寄来的学术专著《唐太宗及其近臣诗声律研究》(付成波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年4月出版),据悉,这是该校35岁以下青年教师出版的第一本学术著作。与付成波相识已近十年,知道他学养深厚,在教学科研方面屡出成果,这本《唐太宗及其近臣诗声律研究》浸透着付老师的多年心血,是付老师献给我们的一部力作,最重要的是,这本专著填补了国内学界关于唐太宗及其近臣诗研究的空白,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现在这本书就放在我的案头,封面照片中的他朗眉星目,文雅地看着我微笑。利用几天的时间,我捧卷苦读,认真学习,有了一些体会,写下来供同行参考。

一、该书是唐代尤其是初唐诗歌研究的有益补充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唐诗之美,令人窒息。唐代出现了许多大诗人,以李白、杜甫等为代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山水田园、边塞……诗歌艺术水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唐诗的繁荣并非突然出现,它经历了一个由开端、历发展、终完善的过程。而开端阶段是不容忽视的,这是为唐诗发展繁荣做准备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唐太宗及其近臣杨师道、上官仪、许敬宗等人开风气之先,他们的诗歌创作实践为有唐一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对初唐文学的研究中,对李世民诗歌的文学研究比较多,用韵研究稍有涉猎,但是对其近臣(杨师道、上官仪、许敬宗等)的诗歌研究还比较少,即便是文学方面的也比较少见,诗律方面就绝无仅有了。付老师在他的专著中,把唐太宗几位近臣的诗歌提到与唐太宗诗歌相同的高度,统一研究,可以推动对初唐这些重要诗人的诗歌研究,进而推动初唐乃至整个唐代诗歌的整体研究。

二、该书填补了唐太宗及其近臣诗律研究的空白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著名书法家和诗人,以杨师道、上官仪、许敬宗等为代表的唐太宗的近臣也是贞观时期的重要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对唐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诗歌数量在初唐诗人中也相对较多:《全唐诗》存李世民诗89首,其中《饮马长城窟行》重复出现,另有一首只是联句,如果将《帝京篇》等组诗单独计算,则为101首;存杨师道诗20首;存上官仪诗21首,其中《王昭君》重复出现,实际存诗20首;存许敬宗诗29首。

对于他们的文学研究,尤其是对唐太宗诗歌在文学、审美等方面的研究,近几年来学界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部分论著涉及唐代某一诗体(如七言律诗等)的研究,但有关唐太宗及其近臣诗的声律研究比较少见。为数不多的声律研究也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把初唐或者唐代诗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通过对唐代诗人的诗作声律作整体的系统分析,总结唐代的语音发展状况。二是以个人用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某一诗人诗作用韵,这类研究多集中在李世民身上。把唐太宗及其近臣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他们诗歌的声律是一个新的命题。

在这本专著中,付老师通过考察唐太宗及其近臣(杨师道、上官仪、许敬宗)诗平仄、对仗、粘对、用韵等情况,归纳总结这一群体的诗律概况,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与《广韵》对比考察唐太宗及其近臣诗用韵的特点,归纳分析其所反映的初唐,尤其是贞观时期语音的实际面貌,从而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另一方面具体分析其声律情况,在这一维度上前人多整体概括,研究方法上多是理论研究,内容上则大都是综述、概要、体系建构。通过此方面阐释,总结初唐近体诗发展初期的基本规律,以及他们在此过程所起到的作用。

三、该书重视诗歌语言的声韵节律的研究

诗是人类情感抒发的高级形态,是韵律性、意象性、多解性高度统一的文学样式。然而,由于文化传统和构建材料的不同,不同民族的诗歌在反映这“三性”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而这主要体现在语言上。汉语的基本特点是语法的无形态、语音的有声调和语义的多变化,且汉字与音节根本上是一字一音的对应关系,这就决定了汉语诗歌意美以感心、音美以动听、形美以悦目的美学特征。付老师的专著也给我们一种启示:某种意义上,汉语言的声韵意识就是中国诗的生命意识,一句句唐诗如果抽去了它的声律节律韵律,那它就成了一具具“躺尸”。这一结论对当代诗歌自然也有启示或警示意义。

唐之前,无论是《诗经》四言诗,还是《楚辞》的杂言骚体、汉魏的五言古体,诗歌声音结构系统都只重从音长角度考虑的音节对应节律,从音色角度考虑的韵母复现韵律。而到了南齐武帝永明年代,沈约等人发现“四声”,创立了以声调异同对立为节奏特点的“永明体”新五言诗,为汉语诗歌注入了新的元素:从音高角度考虑的声调对立声律,第一次自觉地从汉语声、韵、调三个角度去调配音节,为挖掘汉语语音可能性、增加诗歌艺术效果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永明体对声律苛责甚严,以至烦琐,初唐90年诗界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继承永明体的声律精华,摆脱其种种琐细病犯的束缚,把四声二元化(平仄),同时解决对偶“粘式律”问题,创造了一种既程式化又自由化的新诗体——律诗。而贞观年间的唐太宗及其近臣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长期以来人们对此的研究少之又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遗憾。付老师的专著重视诗歌语言的声韵节律的研究,不但研究诗歌的声律,而且研究声律完善的过程,尤其是研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被人忽视的唐太宗君臣,这是难能可贵的。

对唐太宗及其近臣诗的声律分析,付老师从用韵、四声、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着手,进行详细分析。其中声律为主,用韵为辅。分析过程也做了详细记录,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唐诗又被誉为中国诗的顶峰。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存在方式,而唐代诗歌恰恰极尽了中国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从外形的调音设色构形到内部的载义附象增情,从历时的传达过程到共时的表现形态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对唐诗的研究将是学界的一项长期工作。我们感谢付成波老师对初唐李世民及其近臣诗律方面的研究,感谢他做的开创性的工作。同时,我们也期待着付成波老师的下一部著作的诞生。

(高玉林 辽宁沈阳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人文学院110034)

猜你喜欢
声律唐太宗唐诗
声律启蒙·一东(童声独唱)
唐诗写柳之妙
春夜讲唐诗记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请问这是哪个版本的《声律启蒙》
唐太宗 善听劝谏
声律启蒙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唐诗赏读
浅谈《诗品》中的“自然声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