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文化批评机制下新闻舆论监督的困境与解困
——以“7.23动车事故”为例

2016-03-02 15:56:21侯彦恒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动车舆论监督新闻媒体

侯彦恒

(西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媒介文化批评机制下新闻舆论监督的困境与解困
——以“7.23动车事故”为例

侯彦恒

(西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媒介文化从无到有、从限定性到非限定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新闻舆论监督作为媒介文化的一种批评机制,近年来,通过不懈发展获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生态环境下,与其他形式的媒介文化相比,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其中,客观事实缺乏、片面化现象、行政审查干扰严重等问题,对新闻舆论监督起到一定的限制和打击。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如何进一步使新闻舆论监督发挥出更大的效果?是媒介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以“7.23动车事故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描述、分析和探讨。

媒介文化;新闻舆论监督;“7.23动车事故”;舆论困境;改善措施

一、关于新闻舆论监督概念的界定

舆论监督就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各项事务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准则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新闻舆论监督是扩大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新闻舆论监督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二、“7.23动车事故”始末

2011年7月23日晚上,D301次动车组列车(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在行驶到甬温线永嘉至温州南路段的时候,和前行的由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动车组列车发生追尾事故,此次事故导致D301次列车第1至4位脱线,D3115次列车第15、16位脱线。经初步调查脱轨原因是D3115次列车遭到雷击后失去动力停车。此外,在此事故发生前温州南站的信号灯设备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当时应该显示绿灯的时候却意外地显示了红灯,致使没有能够给后面的车辆提供应有的信号,而相关的调度人员也没有发出应有的预警信息,所以造成D301次列车和D3115次列车的追尾事故。据调查,此次事故造成35人死亡,210人受伤,其中初步确定身份的有19人,包括两名外籍人士。[1]事故发生后,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死伤者被分送到温州市区及其附近的8家医院。

三、“7.23动车事故”中新闻舆论监督所遇的困境

(一)舆论报道过程中存在客观事实缺乏的现象

新闻的显著特点就是了解事情的真相,把事情最真实的一面传达给民众。在“7.23动车事故中”,我国新闻媒体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虽然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此次事故的舆论报道中还是存在着一些客观事实缺乏的现象。例如,关于此次事故的伤亡人数,官方媒体报道出来说是死亡35人、伤亡200多人,但是有细心的观众就会注意到,东方卫视的新闻前线采访报道人员说死亡人数为60多人,然而电视屏幕上打出来的数字居然是35人,这样的做法,显然在掩盖客观事实。在这样一个全面皆微博的时代,微博已经成为民众讨论话题思想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任何信息都很难逃过微博的讨论。所以,新闻媒体作出的报道,不免会影响到新闻的公信力,不利于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

(二)舆论报道过程中一些观点存在片面化的现象

在“7.23动车事故”发生后,有不少的新闻媒体尽量把事故的真相报道给广大的民众,但是要知道,我国的新闻媒体机构基本上都是处于“国营”的状态,在关键时刻,新闻媒体单位更多的还是作为政府的喉舌,代表政府发声。据有关调查显示,多家电视台的报道内容,多是政府有关部门与领导的慰问、新闻发布会以及全国各地所采取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祈福活动,而对于事故真相的报道则呈直线下降的趋势。这样的舆论报道内容与报道程序明显呈现出片面化的状况,不免会让民众质疑新闻媒体此举是否有为政府有关部门转移民众注意力与关注点的嫌疑。

(三)舆论报道过程中行政审查干扰严重

在当前这个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的时代里,网络媒介的普及,让真相得到了最大化的暴露。中央电视台《朝日新闻》的记者赵普曾经在微博中这样写着:“追尾事故发生后,央视派出几路记者数十人直播,当进一步调查真相给大家解释的时候,却有想不到的困难!下面是当事记者发给我的话:对不起,我也好内疚,这次的采访我心力交瘁。我和现场近在咫尺却不能近身一步,和警察几近肢体冲突。好多说不出的恶心、失望,铁道部真的是破罐子破摔了,他们要干嘛?”[2]而CCTV的多吉-谢尔-姬缘也在微博上这样写道:“一方面要报道真相,一方面多方阻拦,真憋屈!当事记者都哭了!”[3]

上面摘录的只是两位央视记者的微博所言,在此次事故中,铁道部等有关部门的举措已经引起了民众的公愤,现在又试图通过行政审查干扰来阻挠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这样新闻人即使不能在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传达事实的真相,但是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只是依靠这样的途径,真相不仅无法捂住,反而还会让公众质疑政府的公信力。

四、新闻舆论监督所带给民众的思考和建议

(一)尊重事故本身的事实

新闻讲究的是事实,是把事情的真相传递给广大民众的途径与手段。但是在“7.23动车事故中”,新闻媒体单位由于种种原因,背弃了新闻界坚守的职业道德底线,对于事故的真相进行了不真实的报道。

不管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媒体对政府行为和政府官员的监督作用。但是在我国,很多的新闻媒体单位由于属于政府或者隶属于事业单位,在做新闻报道时会出现畏首畏尾的现象,对于政府官员或是政府工作人员的过失行为,不能或是不敢进行事实真相的报道,反而成为欺骗人民群众的工具。因此,当前应该对我国的新闻单位进行机构的改革,让其能够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真正做到代表人民的心声,为人民说话。

(二)适当减少事故报道过程中的审查环节

在“7.23动车事故”的舆论监督报道中,除此之外,在事故报道过程中,设置众多的审查环节,在时间上造成拖延,导致很多重要的信息不能及时传达给民众。众多的审批程序劳心劳力,没有什么益处。因此,为了提高新闻媒体的工作效率,为了保护民众的知情权,减少事故报道中的审批环节,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对新闻的报道内容以及观点态度等都进行了审查,也让很多内容一删再删,很多重要的信息都是被中途拦截掉,没有办法传达给民众。此举不仅是浪费了新闻媒体的工作成果,也严重地伤害了民众的知情权。

(三)进一步加强新闻报道的职责和法制意识

新闻的本质就是真实客观,能够反应事件的真相。但是在“7.23动车事故”调查报道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了一些阻挠,新闻媒体单位就放弃了民众赋予其的舆论监督的权力。所以,需要进一步强化新闻报道的责任与法制意识。这是新闻工作者为人民服务的直接体现,而且,有相关的国家法律也规定了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有的责任。在动车事故的调查报道中,媒体从业人员所遇到的困境,一方面与我国的某些制度有关联,另一方面,恰恰缺少的也就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人应该具有的新闻报道的责任与法制意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让他们在努力完善和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时候,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深刻牢记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任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党和人民的咽喉,这才是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应该具有的思想素质与从业理念。

(四)正确引导事故报道过程中的舆论价值导向

在“7.23动车事故”中,虽然广大民众都投入了积极的关注,但新闻媒体对于死亡人数混乱的报道,根本没有办法引导民众往良好的方向去联想,反而会引起民众对政府的能力产生怀疑。随着传播工具与传播途径的进一步多元化,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坚定社会主义的原则和党性,除了进行事实的报道外,还应该坚守一定的政治立场,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7.23动车事故”在引发全面微博热议的同时,也让民众看到了新闻舆论监督陷入了一种空前的困境当中。在事故发生后,新闻媒体由于受到种种限制,无法及时、客观地进行报道,于是有关人士就转而投向微博表达观点、阐述事实的真相。这时,传统的新闻媒体与新媒体相比多少有些相形见绌之嫌。其实,在“7.23动车事故”中,新闻媒体由于处于政府与民众的夹层中间,两边都很难兼顾周全,所以,我国政府有关部门要转变执政思维的专制化,只有排除新闻舆论监督的阻力,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才能推动媒介文化事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1] 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已致35人遇难210人受伤[DB/OL].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110724/000531.htm,2011-07-24.

[2] 赵普曝央视记者欲调查温州动车事故受阻[DB/OL].凤凰网,http://ent.ifeng.com/idolnews/mainland/detail_2011_07/27/ 7973350_0.shtml,2011-07-27.

[3] CCTV-多吉-谢尔-姬缘的微博[DB/OL] . http://t.beibaotu. com/authors/6355,2014-04-01.

G206.3

A

1674-8883(2016)17-0059-01

侯彦恒(1991—),男,河南开封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5级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

猜你喜欢
动车舆论监督新闻媒体
坐上动车去西藏
军事文摘(2021年18期)2021-11-25 12:18:53
动车西行记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传媒评论(2019年9期)2019-11-16 09:25:38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传媒评论(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14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传媒评论(2019年10期)2019-06-05 09:26:00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22
乐!乘动车,看桂林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第一次坐动车
读写算(中)(2015年25期)2015-11-07 07:25:43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