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梅
浅论阅读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王义梅
新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认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审美规律,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人格。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精选古今名家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元素,是培养学生探索美,发现美,创造美的源泉。语文教师要努力挖掘作品中的美学,时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这是《诗经》的音韵之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唐诗的雄浑之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对称之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蕴含朦胧之美。“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显出炼字炼意的意境之美。凡此种种都凸显出古代作家对语言斟酌推敲的功力,这种在语言运用上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精神,使作品蕴含丰富的意象之美,值得师生咀嚼体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著一‘闹’而境界全出。”这是他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我们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体味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赏。作家描绘出优美的祖国山河画卷,供我们欣赏陶醉。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敕勒川》)这首乐府民歌,以简单的文字和想象,勾勒出北国草原苍茫优美的画面:碧绿的草原,丰茂的水草,白色的羊群,隐隐的远山。天高地迥,广阔无垠的意境,就是这首诗的大美。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宋元思书》)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与陈伯之书》)
这几段散文,绘声绘色,模山范水,描绘江南山水田园之美。再如李白描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白居易笔下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西湖胜境。“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悠远黄鹤楼,都展现出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教学中,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可以使学生渐悟自然美景中更深层次的内涵,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这两则《论语》记载孔子言行,表现了孔子的孝敬之心。他的这种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百善孝为先,这是伦理之美,是我们今天尤其要向学生提倡的。“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一篇《陈情表》道出李密忠孝不能两全的艰难。李密对祖母的孝心真乃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可歌可泣,感人至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庭有琵琶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短短数语,睹物思人,写出夫妻笃厚的恩爱,不仅是文字简约之美,更是传统的伦理之美。
中国历史文化名人可谓星河灿烂,教材所选文章大多出自这些圣哲先贤。他们所具有的伟大人格魅力,正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美的人格教育的范例。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奉献精神,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品格,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坚贞不屈,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分明。这些先贤的名言表现了他们伟大崇高的人格之美,光照千秋,是学生养成美好人格的最佳格言。
教材中像这样的具有伟大人格、高尚情怀的先贤不胜枚举。就审美教育的意义而言,这些先贤们自身所具有的高尚人格就是最好的审美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蕴含人类文化精华的作品的同时,使其敬仰先贤,学习他们的人格之美,用作者的人格力量感动其心灵,陶冶其情操,达成培养高尚审美情趣,形成健康人格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可实现美学教育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教材作品的语言之美,欣赏作品中的自然之美,挖掘作品中的伦理之美,学习作者的人格之美,使学生在探索美、发现美的过程中,接受美的陶冶,学会美的创造,写出美的文章,养成美的人格。这样,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目标自然也就实现了。
(王义梅 山东省临沂市第39中学 2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