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星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以《功夫梦》为例
○邢 星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全球涌现出大批的跨文化交际电影,电影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选取成龙电影《功夫梦》为载体对中美文化的差异和融合进行剖析,从而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和融合 《功夫梦》
12岁的德雷·帕克因为母亲工作的调动而一起搬到中国北京,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认识了同校学习小提琴的中国女孩美莹,二人的交往引起了以“陆伟程”为首的小团体的强烈不满,因此德瑞·帕克经常受到围追堵截,恐吓威胁。在一次打斗中,身受重伤的帕克被维修管理员老韩(成龙饰演)所救,然而陆伟程的武术老师知道后与老韩产生纠葛,约定双方徒弟在比武大赛上一决高下。随后,帕克拜老韩为师开始学习中国功夫,从基本功到个性修炼,逐步悟出了中国功夫的博大精深和蕴含的人生哲理,经过刻苦的练习,通过赛场的激烈角逐和对手的刁难后,帕克最终获得了武术冠军,实现了一个美国小孩在中国的功夫梦。
(一)初来中国
片段一:
影片由小帕克墙上的“成长标记”开始呈现故事,因为对故土的眷恋、小伙伴的不舍让他提前进入了文化休克阶段。在乘坐中国民航的飞机上他和妈妈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妈妈:“帕克,看,我们都快学到第十课了,你好嘛?How are you?你叫什么名字?记住那句话了?”
帕克:“没有。”
妈妈:“帕克,你真要我的命。”
帕克:拿起手中描绘中国古老房子的中文报刊“妈妈,中国所有的东西都是老旧的,老房子,老公园,老人家。看,这老头至少有400岁了。”
妈妈:“帕克,集中注意力,你叫什么名字,去问问旁边的人。”
帕克在妈妈的一再劝说下用生硬的中文发音问了对面的中国乘客。帕克和妈妈的简短对话可以看出帕克通过期刊的描绘和对自己马上身处异国的烦恼提前进入了文化休克阶段。文化休克的定义是指出处异文化环境的人,对陌生环境产生的一种不知所措和惶恐不安的心情,并由此产生的抗拒新文化和留恋旧文化的病态心理反应。[1]影片中帕克也多次陷入文化休克的状态,经过朋友美莹的帮助,他开始进入文化的适应阶段,逐步融入新环境。
片段二:
新家的热水器坏了,帕克的妈妈叫他去找修理工。帕克跑到楼下对门卫说:“打扰了,我要找修理工,韩先生?”门卫显然听不懂英语于是通过肢体语言告诉帕克方向。帕克似懂非懂地跑到一间坐满了修理工的办公室用英语问道:“我们刚搬到305室,热水器不好使。”在发现所有人不懂英语时他选择通过肢体语言来进行描述,最终让修理工们恍然大悟。可见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交际以外的一切交际行为和方式,是一种不用言辞的交际。[2]非语言交际是社会关系的标志、是话语功能的标志、是感情流露的标志。[3]电影中帕克用到各种表示语言的肢体语言,就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不同背景下的语言交际产生障碍时,非语言交际就显得更重要,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同样是重要的。
(二)拜师学武
帕克在拜师学到基本功后,和师傅踏上中国的华山、桂林、武当、八达岭长城的体验式旅行,感受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道家思想,以及万法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等等。因而帕克内心对武术对中国功夫的宗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在决赛关键时刻将武术的思想融入其中取得胜利。这个过程就是获得跨文化适应能力的过程。所谓跨文化适应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双方之间适应的能力和对异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就是要主动接受异国文化,所谓“入乡随俗”就是这个道理。异乡人只有内心尊重和接受地域的文化差异,转变文化身份,才能从文化休克中走出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行为规范等。
(一)中美面子观念的差异
1.称呼语
电影中当帕克和妈妈来到中国,初次见到同是美籍的哈里,在自我介绍时帕克妈妈说:“你可以叫我雪莉小姐”。在之后的拜师学武的过程中,帕克对师傅(成龙)的称呼是:“Mr Han”,其他中国人对其称呼是:“韩师傅”“韩老师”等。而师傅对帕克有时候的称呼是:“小帕克”。可见汉语称呼语不但较英语复杂,而且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时反应出交际双方的等级关系。汉语称呼语的主要规则是:敬长亲幼、尊上亲下、敬生人亲熟人。[4]其中对“老韩”“小帕克”的称呼则是复合型称呼语,是对较为亲切的同事、朋友之间的称呼。
而西方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是平等相互的,称呼也就体现出平等性,例如对姐姐、妹妹、表姐的称呼都是“sister”,对长辈或者同事之间经常会叫“Mr”或者“Miss”。
2.礼貌
在比武大赛的现场,陆伟程的师傅告诉他只要赢了比赛使用一些卑鄙的手段是可以的,尽管陆伟程想公平赢得胜利,但师傅的命令他不得不从。影片中多次出现武馆老师对学生实行的恶劣规矩:“不示弱!不怕苦!不留情!”这也是为什么在比赛结束后武馆的学生纷纷向韩师傅鞠躬表示尊敬的原因。中国是礼仪之邦,礼的本质是“别”,有“别”才有“敬”,正如《礼记》中云:“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士”,因此“上尊下卑”或“卑己尊人”是礼的具体体现。而在西方国家,受到平等社会格局的影响,人际之间是平等关系,这显然与中国的“身份制”的差序格局相悖。
(二)中美教育观念的差异
影片中美莹是个听命于父母的乖孩子,每天都会按时按点地刻苦练习小提琴,没有自我支配的时间,而帕克的母亲不干涉孩子的个人空间,他可以做一切自己喜欢的事情。教育观念的差异,导致美莹的父母一开始不同意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中国社会中,很多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因此家长具有权威性,孩子要听从父母的安排,于是也就有这样的一种传统观念:“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而西方社会,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孩子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父母通常不会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也就是说西方国家的教育的目的趋向于个人本位。[5]这样积极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产生“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影片中美莹的家庭教育和帕克的家庭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就为后来的交际融合提供了前提。
(三)合作原则的文化差异
美莹的父亲什么都没有解释就告诉美莹不能和帕克继续交往,而后来帕克在韩师傅的帮助下,写了一封很长的道歉信当面读给美莹的父亲听。不难看出,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存在合作原则的文化差异。合作原则主要是指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质的原则;量的原则;关联原则;方式原则。中国人在很多场合更注重“方式准则”常常为此牺牲“质”“量”和“关联”准则,这也就是为什么帕克对美莹的突然不理睬感到莫名其妙。随后的道歉信可以看出帕克遵循了合作原则的准则,解除了美莹父亲的顾虑,也与美莹重归于好。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拜师学武的过程中,韩师傅反复让帕克“捡外套、穿外套、脱外套、挂外套”的动作却不直接告诉他原因,帕克沉不住气直截了当地问师傅为什么,但是师傅什么都不说就只让他重复做相同的动作,直到有一天帕克发现原来师傅在教导他生活中处处是功夫。在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思维往往是螺旋式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式的。从韩师傅给受伤的帕克用中医疗法进行拔罐这一细节就可以看出,中医讲究人体的阴阳协调,注重整体系统性,而西医是从病变的某个部位进行直接的有效治疗。西方人强调以经验和事实为依据,看重观察和分析的方式,是典型的“归纳法”和“实证主义”,中国人的思维里,世间万物都有它的道理和规律,即使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也应抱有兢兢业业的态度。所以电影中韩师傅看到帕克学武的态度时才不停地让他在反复循环的简单动作中领悟功夫的道理。
《功夫梦》这一电影在北美获得了口碑、票房双丰收的成绩,片中的中国元素和追梦精神深深地向人们传递着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中,文化角度不同可能带来不同的交际障碍。本文通过对一个电影的跨文化差异分析,目的是让人们认识到文化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只存在差异性和共同性,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有助于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助于提高跨文化意识,最终实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注释: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商务印书馆,2009版。
[4]周新玲:《英汉称呼语比较》,吴友富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页。
[5]黄全愈:《家庭教育在美国》,广东出版社,2001年版,第126页。
[1][2]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3]吴为善,严慧仙.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4]周新玲.英汉称呼语比较[A].吴友富主编.外语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88.
[5]黄全愈.家庭教育在美国[M].广州:广东出版社,2001:126.
(邢星 黑龙江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