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成性资源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的火花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16-03-02 02:10徐安忠
新课程 2016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文教材

徐安忠

(甘肃省庄浪县卧龙中心小学)

用生成性资源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的火花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徐安忠

(甘肃省庄浪县卧龙中心小学)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课堂生成性资源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中的一个亮点,正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倡导。教师必须及时抓住课堂中动态生成的信息,将有教育价值的信息进行提炼、延伸,作为新的教学资料合理开发与利用,使之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为课堂教学所用。教师要把课堂生成的信息变为“活水”,有效利用能让课堂更加灿烂,愈显生机。让学生的灵性真正得到释放、潜能真正得到开发。

小学语文;生成资源;开发利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时课堂的预设往往遭遇“生成”的挑战,致使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在课堂调控策略上,教师对于生成性课堂的学科特点把握还不够,拘泥于呆板的模式框架中,没有结合学科特点创造出灵动、活泼的课堂。对于学生生成的资源,那些精彩的发言、新颖的观点,往往会因为教师的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而埋没,从而使这些能够绽放的生成之花夭折。为了走出“僵区”,我们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思路”这些生成性资源要巧妙把握,合理开发与利用,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下面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实施课前调研

课前调研是了解学情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课前调研的数据分析掌握第一手材料,直接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要求深层次地掌握学生学情。熟知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也能为优化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因此,课前的调研、前测是不可缺少的。

二、教师要具有较强把握教材、全面预设的能力

1.课前准备中做好全面而有弹性预设

扎实备课,教师要吃透教材,选好教法,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做到教材、教法和学生的有机统一,要依据课程目标对教材的基本结构、特点、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深入地了解,从整体阅读和把握教材,注意弄清楚各年级、各册教材的总体系,注意教材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点,把握单元训练重点,确定课时目标和课时重难点,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课文之间的联系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趋向,使自己在进行教学时能够以学生为主,提高教学效率,让备课有新思维、新方法。

2.教学中应灵活调整生成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随机应变,及时应对和处理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助于开发利用生成资源,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三、改善教学方式,注意方法,促进生成

1.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也不能过于夸大这一点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老师要正确引导,坚持方向性,摒弃那些无利于教学内容传授的信息资源,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积极肯定。

2.不要超越学生能力和偏离教学目标

我们所提倡的生成,不仅仅是学习方式的需要,更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需要。超出学生接受能力、偏离教学目标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毫无意义的。

四、注重开发并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1.及时捕捉,深入引导,促进生成

课堂中生成的东西很多,当然并不是生成的都是有价值的,都是精彩的。面对课堂上的突发问题,教师要依靠敏锐的捕捉能力,并随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于有价值的“突发问题”加以引导,巧妙利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寻求教学中新的平衡,使整个教学过程从预设到生成水乳交融,这个策略需要老师对教材的钻研非常透彻,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点也非常清楚,才能不错过学生的精彩,而引发更深刻的精彩。如在教完人教版第二册《识字4》这篇课文后,教师让学生学着课文中的样子说一句话。学生说了“蜜蜂花间采蜜忙。”“小鸟空中飞得快。”“小鱼水里游得欢。”等等许多句子。后来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蜗牛身上背着壳。”时,另外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喊了出来:“应该是蜗牛身上背着家!”笔者随抓住这个富有价值的课堂亮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展开教学:

师:你为什么认为蜗牛身上背的是家呢?

生:我知道。因为晚上蜗牛可以缩在壳里睡觉,这个壳就是他的家!

以上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比较发现了“家”比“壳”在句子中更合适,更能表现句子的形象感。学生明白了换一个字可以使句子更加有趣更加生动。这样不仅顺应了学情,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2.耐心启发,适时点拨,促进生成

学生在学习中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深度和高度,而面对老师的提问,回答非常肤浅,甚至幼稚时,这时老师如何抓住这些“生成”,促进学生朝深层次的领悟发展。比如,五年级在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中,有一句:“鲁迅以他的笔作武器,与反动派作斗争。”老师询问:为什么把笔比作武器?一名学生回答:“因为笔是尖的,可以戳伤敌人。”惹来全班哄堂大笑。这时教师没有取笑,而是追问:“笔可以戳伤人倒是一种方法。可是笔有更重要的用途呢,是什么?”学生恍然大悟,最终理解了鲁迅“用笔写文章,来揭露反动派阴谋”的主旨。老师及时而智慧的引导会使学生思而有得,帮助学生读懂了文本的内在含义,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借题发挥,化难为易,促进生成

前面讲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要发挥教育智慧,抓住稍纵即逝的信息,及时调整,重新组织教学,让教学沿着最佳轨迹运行。在教学《西门豹》一课时,学生提出西门豹是邺地的管理者,了解了邺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为什么不把巫婆和官绅抓起来呢?尽管事前有学生说了这是为不打草惊蛇而采取的行为,可也有学生认为西门豹的权力比官绅大了许多,何必怕打草惊蛇呢?我觉得这很有研究探询的价值,于是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联系上下文自由发表意见,最终形成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认识:(1)抓官绅要有证据,不能鲁莽行事。(2)不能偏听偏信,只听老大爷一面之词。(3)谁知道官绅背后有多大背景呢?(4)这样可以让官绅放松警惕,没有反击的机会。(5)更重要的是破除老百姓对“河伯娶媳妇”的迷信。正是由于及时抓住反馈信息,才使本课有了创造性的收获。

4.将错就错,抛砖引玉,促进生成

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错误,甚至荒谬的信息。这时教师不妨将错就错,以错误结论为前提,巧妙引导利用,能使学生在“上当”“中计”中思辨,在碰壁中顿悟,自己感悟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从而训练思维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如,有位老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就是抓住错误信息来理解“呻吟”一词的。师问:“呻吟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说是小声地说话。师不予简单否定,而是故意以学生的回答为前提加以推理:“同学们上课时小声说话,老师说同学们在呻吟,行不行?”学生马上意识到结论的荒谬性,从而悟出“呻吟”是在非常痛苦的情况下小声地哼哼。课堂中的归谬不能冷嘲热讽,而应该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在善意的笑声中碰壁醒悟,心领神会,这样就不易忘记。

5.巧妙引导,适度拓展,促进生成

拓展延伸应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拓展延伸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任何离开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楼阁,不着边际的。正如于漪所说:“离开文本去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所以,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

一位老师在解读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没有单纯地在“绿”字上做文章,而是设计了想象说话环节:又“ ”江南岸,让学生仿照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学生对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级也积累了大量描写春天的词句,于是他们很快调动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唤起相似的记忆,用鲜活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他们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红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鸟又唱江南岸”……

就这样,教师没有多余的讲解,更没有采用花哨的课件,而是采用一次简单的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在适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风的吹拂下,江南又显现出一片绿色、充满生机的景象。

总之,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是多变的、复杂的,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课前和课中都应该创造机会,开发学生的生成资源,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呈现出五彩纷呈的景观,让学生生命潜能爆放出熠熠生辉的“火花”,最终实现教育的真谛。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背课文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