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灵菲(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研究交互式活动教学在美术课堂上的运用
祝灵菲
(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
摘要:交互式活动教学作为一种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模式,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和满足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需求的基本特征。交互式活动教学的关键词是“活动”,活动教学法关键在于把教材内容按其知识架构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师生共同投入,彼此协商,互相交流。
关键词:交互式活动教学;美术教育;活动
美术教学既要体现美术语言的典型概念的传授,也要强调培养学生创作、实践的思维与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关注学生对概念、知识的认知和单一学习成果的表现,忽视美术学科与别的学科的知识迁移和在课外生活的综合运用。根据美术教学的基本内涵、特征与价值,通过对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探索交互式活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学原则和具体方法,构建适合美术学科的交互活动模式。
交互式活动教学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潘林萨(A.S.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21世纪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出现规模较大的实验研究,相关研究如主体性教学、参与性教学、合作教学、游戏教学等先后涌现。经此,初步建立了交互式活动教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
皮亚杰从发生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活动对于认识产生的意义。他认为活动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是外部实践活动和内部观念活动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过程。
杜威对情境创设的活动方法也有论述,他认为教学方法之所以有效,全靠它们返回到校外日常生活中引起学生思维的情境,活动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做某件事时,要求进行思维或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实践转化为概念意识,结果学生自然地学到了东西。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多元智能扩展了学习评估的方式,加德纳主张的“情景化”评估,改善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课堂上开展交互式的活动,学生发挥个人智能进行实践,并互相交流不同智能范畴的信息,达到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由于活动中的情境性与开放性,学生在活动中担任不同的分工角色,掌握与其自身世界认识有联系的、其产生主动共鸣的知识概念,必不能以单一标准评估其学习过程与成果,此时适用多元智能评估理论的实施。
美术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关键学科之一,应该担当起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下,通过多元化的、由学生自我构建的教学活动,形成学生带有强烈个人意志的审美观、社会观和世界观。由此,作为美术教师不妨运用活动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活动,渗入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强调学生个人色彩的表达,促进学生哲思与审美的相互迁移,达到美育的学科总目标。
活动教学的方式丰富,不同的活动方式、功能和适用性都不同,根据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际美术教学的实践,浅阐课堂教学中运用活动教学的经验与方法,旨在促进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的发展。
1.实践活动先于认知活动
活动教学法登上教学舞台已有几十年,但是传统模式下的活动教学法是安排学生学会知识后进行实践活动,而交互式活动教学模式下的活动教学法则要求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新知,教师从一个活动“统治者”变为活动的策划者。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For the things we have to learn before we can do them,we learn by doing them.(我们可以在未学会做这件事前去实践它,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习这件事物。)”
首先,从表现形式来讲,内部活动有别于主要为机械记忆和理解的活动,而更强调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发现和创造;外部活动也有别于不需要有意识的内部活动参与,只为掌握某种技能的重复强化训练,而是强调能引起主体内部活动,需要有意识的注意、思维的投入等的活动。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活动来实现。其次,从学习动机来分析,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活动,以认知为主的片面、单一的活动,而是强调学生主体主动地、有思维地积极参与,强调学生知行合一,结合学生原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情感观念,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实践活动。
2.构建以活动为主、交互性强的教学过程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使用交互加强活动效果,强调学生活动时的自我表现,鼓励学生不断地以语言、动态或美术语言说明自发行为的含义,落实在活动中学习信息的不断交换。活动中创设情境,特别是含有冲突与矛盾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或是产生类似社会性的人际关系,学生在解决概念问题之余还要学习如何控制交际关系,达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
活动教学重视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强调师生在平等的交互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丰富知识与经验。教师帮助学生就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对问题的理解来展开讨论,而不是只做字句的重复;交流应有主题、有方向;让学生和老师都明白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或实践活动所做的评价应该能引导学生更积极地作出建构性的反应。
以学为主的基本精神是: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确定以“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本位”的转化,要做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化;
(2)充分肯定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导”的作用,引导是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活动,引导着眼于方法提炼和思维的提升;
(3)关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使达于“无师自通”的境界,促进学生离开课堂后的知识发展和迁移;
(4)全面发展智能开发,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思维方式、观念形成等方面,施行从“教”到“育人”的转化。
1.在适度的前提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
设计一堂具有交互式活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或一项围绕交互学习的活动时,教师是引导者、“游戏”规则的始发者,但并不代表学习的形式和学习的步骤被固定下来。教师设立的是一个学习目标,设立学习的方法若干(并不是单一的学习途径),设立课堂管理条例;学生可以因个人的学习需要提出“游戏”规则的修改意见,通过各小组的商议和教师评价后才最后确定如何进行学习任务、如何呈现学习成果。
2.要得到一个好的活动效果,需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引和目标
很多时候,教师提供了学习任务后,学生并没有弄懂接下来该做什么,或最后要呈现怎么样的学习成果,或做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活动教学如同表面形式一般,并不具有有效性。本人在实践教学中常会使用以下简单的方法,确保学生理解学习任务该做什么、该向什么方向发展、该达到什么目标。
具体措施一:让学生复述指引和目标
让分组后的组长复述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指引和完成的目标,这样一个简单的举动可以让组长明确任务指向并更好地领导小组进行学习任务,同时也能二次提醒没有集中精力听讲的学生。
具体措施二:利用有活力的语调和大量的身体语言激励学生分享、交流。教师从教态、语言方面带动学生,其表现会成为一个榜样。
3.一个好的活动应该联系多个形式和技能,美术不仅仅只是绘画练习
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获得充分的视觉信息进行观察、体验、感悟和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视觉、触觉、听觉及眼、脑、手的协作参与,让学生在充满审美情趣的教学情境中学习美术。
如在岭南版初中十四册中《我们的调色板》的课堂活动,可以使用“导学—讨论—训练—点拨”的方式进行,结合语言交流与绘画练习,运用文学审美、音乐感染和美术表现的多元形式组成实践活动:
导入:提供描写四季的唐诗各一句和四季景色图片各一张。
讨论议题:用什么颜色表示你的所听、所看?为什么一些语文的诗句、自然的四季可以让联想到一种或一些颜色?
讨论目标:学生通过课本的自学,根据感官体会四季的经验,得出“色彩的联想”这一心理现象的原理。
训练创作:请你尝试用色彩表达“喜、怒、哀、乐”四种典型的感受。画面主体自定。
训练目标:通过实践理解“色彩的联想”,让学生自由表达由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所得的经验转化为色彩的想法。
又如在人美版美术鉴赏第十二课《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设计“Before&After”活动让学生运用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表现雕塑正在发生的场面的之前或之后发生的场面。雕塑作品常表现一个瞬时状态,且具有立体的特点,易于学生视觉分辨其空间和动态交错细节。要完成活动任务,学生必须对雕塑作品的造型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雕塑作品的背景故事,理解雕塑人物群组间的情绪、情感关系。“Before&After”活动既要求发挥学生视觉的感受,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发挥创意思维对美术作品产生联想性的审美。
4.一个好的活动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其他科目有明确的联系
学生是带着自身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来到课堂的,如果他们的个人意识没有被激发,他们可能难以理解新的认知和信息,或者难以把课堂上的新知与旧学或旧有的对世界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导致知行不一、学不致用。
“学生必须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想法是否有效。”这里主张的“学生解决问题”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强调学生主动作业的价值。主动作业是情境创设的必然承接阶段,也代表社会性的情境,形同人类生活的活动。学生在创设的大环境中,立足于教学资源,自主思考、自主研究、自主检验想法,最终确立可行的、有效的认识,这样的一个过程实质为观念形成的过程。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提供直接的、不成熟的材料,以及在思考原则方面进行渗透,教授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思考知识,正如教授的不是“1+1=?”,而是教授如何解决这道数学题的方法。课程不应死板地局限于正确的教育,一件全新的事情必然有其不确定性和谬误性,提出的问题需要和学生现有的经验有足够的联系,足以引起有效的反应。反应活动是学生把个体思维的认识与外部的影响、从前的经验联系起来的过程,包括正确的指导和谬误的纠正。因此,反应活动因个人而异。
要完成这个教学原则,在以活动为手段的活动教学课堂中,不要仅仅给出属于教师的某个意象,而是应该问学生的想法,此间分为两个步骤:是研究问题前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设想(此设想基于学生原有的观念,对学生进行问题研究有帮助),二是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尽量诱导学生把想法成功地执行、创造出作品或探究报告。
如在岭南版十四册第六课《应用肌理的艺术》教学设计中,已经在小学学习中掌握了几种基本的制作肌理的方法的学生被设置在一个设计艺术的情境中——担任时装设计师,需要学生把已学的知识运用在制作服装印花装饰的生活情境中,用分组合作的方法使得活动中充满交互性(其中包含合作性交互和冲突性交互),并在实践中检验是否扎实地掌握了知识与技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准备前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求知的途径和表达的平台。此外,教师还需要重视调节学生互动时的各方面矛盾,鼓励学生自主评价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大胆发挥创造能力,从而推进审美能力的提升。
在综合探究美术作品的活动中,可选用具有辩证的、哲思的探究议题分派给学生;为了加强学习的交流、互动,一个大的议题可以分散为多个方面——涉及地区地域、政治、宗教和哲学思维等的问题,分工到每个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最后将全班各小组的学习成果统整为大的学习结果,并结合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完成课堂教学流程。学科的迁移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让他们在学习这个知识时联想到别的有用经验,当他们在解决别的学科的问题时,固然也能采用已学的美术知识,使之融会贯通。
5.一个好的活动具有审美性
美术作品是让学生得到体验学习的最好工具,感受、领悟美术作品本身所呈现的美是让学生获取审美体验的途径。学生直接利用感官感受美术作品,可以达到对作者的意图的理解、对美术语言运用的理解,一个好的活动应构建成这种审美的过程。有些活动教学课堂矫枉过正,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游戏而游戏,远离了美术教育的审美要求。如一些课堂上的绘画比赛,只求哪个学生完成得快,不求哪个学生完成得好;或只求哪个学生画得好,不求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好的美术活动应是重视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的内心体验与感悟,需要强调的是美术活动中出现的美术作品,包括美术作品范例、教师示范作品、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与别的同学创作的作品,都需要学生对其进行审美活动。
6.一个好的活动可以得出多样化的成果
由于交互式活动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交互的灵活性和学科知识的迁移特性等要素,导致学习成果的形式必然多样化。学生因为惰性或思维定势等原因导致学习成果单一的情况时有发生,以下一些具体的教学措施可以让学生冲开瓶颈口,促进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增强学生创新创造的信心。
学习成果的展现应该有灵活的指引。美术学科所具有的开放性更易于实现促进学生多方面创造学习成果的教学要求,教师要首肯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承认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成果。
学生的迟疑并不一定代表他们不在学习,教师可能需要一些措施和辅助,帮助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得到自己的结论。所以要求教师要做好研究学情的工作,多利用分享自己经验的口吻辅助学生,给学生一个可学习的榜样,而不是一个可模仿的对象。
7.采用有活力的有效性评价
评价的“有效性”应有正确的定位。美育是一项人类素养构建工程,美术教育怎么能用量化的“投入产出”观点进行评价?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更重视过程价值和学生主体价值。在教学流程上看,只有过程价值得到提升,终极价值才能到达。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可以大胆地“重过程轻终极”,强调对学生过程体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审美素质的积累和沉淀。另外,在交互的层面上看,要强调每一个学生在群体中产生的主体价值,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的形式,评价他们是否在活动中生成了能力与价值。
1.绘画活动
象征语言的自画像:用剪贴杂志的方法,让学生剪下能够代表自己个性的元素拼贴为作品,分享创作意图。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审视自身价值与自身闪光点,是活动教学初期的一个很好的“破冰”活动,提高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扩大画框:选取一幅作品,发放扩大画框的作业纸,在空白的地方绘上学生自己的想法。(对于低龄学生的调整方案:可以只让学生围绕着作品的主要人物进行再创作。)学生在创作的时候,为了模仿原作,必先研究画作的美术语言,在模仿和发挥创造力的时候把美术语言内化为新知,最后生成实践成果。
Before&After:让学生画出作品正在发生的场面的前面或后面发生的场面。学生在设想前面或后面发生的故事与场面时,必须对美术作品进行仔细的观察,了解作品的背景故事,从而得到感悟与联想,在无形中使学生自主地完成审美活动。
2.写作和讨论活动
鉴赏课是很多美术教师比较头疼的一种课型,活动教学能够提供开放性强、气氛活跃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形式,特别是利用学科知识迁移的教学要素,运用文科写作和辩论等活动方法。
想法泡泡:选取一幅作品,在人物旁边贴上对话框或心理活动气泡,让学生在气泡里写下人物在想什么或者在说什么。对于低龄学生,则要求他们用简笔漫画的形式画出来。最后在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会对作品中的人物是否有这样的想法进行争论,产生强烈的思维碰撞,有利于让学生认识作品的美术语言和作品内涵,是极好的欣赏、鉴赏活动。
写诗:看完作品分小组写一首散文诗,大声朗读。对于低龄学生,要求学生共同写下想到的词语,教师连起来形成一首诗歌。
辩论:分两组,5~10分钟准备论据(教师提供直观的材料)。原则:裁判是学生,评出赢家。
3.声音和动作活动
鼓励学生以超越传统美术语言的语言元素进行现代美术实验创作,这种做法不仅强调了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推动了美术创作的实验创新。
成为一件艺术品:用肢体、行为组织一件美术作品,创作行为艺术。
戏剧与美术:小组分为“导演”和“演员”,模仿美术作品或受美术作品启发,表演一段戏剧。
音乐联想:用声音表现作品。不同的线条或颜色是不同的声音,全班分组,每组发出一种声音,教师按作品构成指挥学生发出声音,组成音乐。反之亦可,让学生用一种美术语言元素代表一个音符,分组对一首歌曲进行可视化创作。
4.设计情境培养设计思维
在教室或教学发生场所,让学生分析日用品的设计,设想如果用别的材料代替这种日用品可以吗,为什么。
分析教室内的设计(包括规划、家具),思考:它们现在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功能,由什么材料组成,能不能有改善方案。
真实设计方案:如设题“设计一个航空站的椅子”。学生通过“好奇——提出问题——基于感性证据作出假设和理解——与自身知识和经历相联系——考虑多元的批判与论点(由课堂交流而生)——钻研前人美术作品中深层次的技巧与语言——得出结论——二维草图——三维模型”的活动模式进行实践。
自新课标对美术教学“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四个方面展开了性质的描述,更可证明交互式活动教学思想与实践是一种现代学科的教学实质。交互式活动教学的深入研究及其实践经验为美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形式,活化了教育教学观念,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语)。交互式活动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创造型人格的人,让学生表现出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所概括的人格特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知识面广,善于观察;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富有幽默感;意志品质积极向上。
参考文献:
[1][美]鲁·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郭小平,翟灿,译.商务印书馆,1994.
[2]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21.
[3][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1.
[4][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6]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
[7]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1998(4).
[8]童俐.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艺术设计学科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2(3).
[9]林崇德.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10]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
·编辑范盺欣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ve activity education in art class
zhu Lingfei
Abstract:Interactive activity education is a kind of learning model which tak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h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itiative and open-ended,achieving the need of exchanging information and emotion.The key words“activity”is asking teachers to apply the teaching material flexibly in the classroom,in consequence students take role in activitie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different forms.So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municate together,working out mutual consultation and exchanging useful information.
Art learning not only reflect to instruct typical concept of art elements,but also emphasize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creativ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s concerned abou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udents on the concept and the cognition of the knowledge,asking students bring up a drawing or sculpture after learning,but neglected of the whether students transfer artistic knowledge with other subjects.Besides,students have no idea to use concepts to dealing with real-life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basic connot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fine art education,with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classes,I explored methods to engage students’innovative spirit and working ability.This lecture may help to build up a mode of interactive activity education which is suitable for fine art education.
Key Words:Interactive activity education,fine art education,ac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