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于茜 刘政序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产业融合背景下中国传媒产业的社会功能实现
孙于茜 刘政序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 要:随着经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深入推进,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获得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立足于国内传媒产业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探寻其功能发挥的合理路径,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大的动力。
关键词:传媒产业;产业融合;传媒经济;社会功能
在当下的信息时代,社会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对信息的掌握已经成为竞争者追逐的目标,这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传媒产业为首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社会信息传播体系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重构。随着时间的推移,传媒产业与经济生产的各个环节也发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并渗透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本文中提到的“传媒产业”,指以新闻传播为基础,因功能实现需要,辐射到其他相关行业的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因此,随着产业不断升级和融合,传媒产业除了包含传统的媒体业态,互联网行业、电信业和文艺业等也在本文的叙述范围之内。
在功能方面,传媒产业对社会的发展有其贡献,当然也有负面作用,这是无法避免的。在此,本文只叙述其功能的积极方面。传媒产业是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重社会属性,在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反之,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为传媒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健康的外部环境和支持,因此,传媒产业发展得情况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准。
传媒产业的融合发展本质就是产业结构发生重组,传媒产业结构更新的必然结果就是传媒的产业结构变化与转型。新时期,在技术传播方式的影响下,传媒产业的各个部分都在积极地参与融合创新,使得传媒产业整体呈现出新面貌。当今,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新业态成为市场主流发展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媒产业也明确了新方向——在创新信息产品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产业的服务水平,使其社会服务职能更加专业化、多样化。
3.1完善政府职能,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政府的力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管理过程中,政府要更多地使用经济或法律手段而非行政手段,要完成全能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首先,政府部门应着力建立起相应的制度体系,为传媒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为传媒产业的融合和创新创造制度环境,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国内传媒产业的合理化竞争,如此,对于国家层面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政府应当继续推进“政企分开、产事分开、管办分开”,对传媒产业解除不合理的行政管控,减少微观层面的干预,最大程度上保证传媒产业的独立经营,通过产业政策供给服务传媒企业,确保其以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参与市场竞争。
3.2改进传媒技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传媒产业应该加快结构升级,这就有赖于技术层面的进步,而技术进步则依托科技的应用和发展。国内传媒企业应根据自身实力和实际需要引进新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加快转变企业经济发展方式。在传媒产业当中,特别是在新媒体领域,应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以满足市场需求。
在经营与管理方面,可以借鉴国外优秀传媒企业先进模式及企业制度,优化公司的经营管理结构。
3.3挖掘人力资源,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养
对于传媒产业而言,发展的基础不仅仅是对物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更重要的是对传媒人才的培育和利用,这是传媒产业获取长足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当今中国传媒产业来说,优质人才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产业创新的推进。因此,挖掘人力资源,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养意义重大。一方面,提高传媒人的专业技术能力,促使其在传媒产业的各个方面创新,帮助传媒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要监督传媒人坚守职业精神,鼓励其通过社会实践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服务意识。
3.4强化国际传播力,积极传播国家良好形象
全球化环境下,中国传媒产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国际传播能力不足、对外竞争力较小,这也是传媒产业国际营销方面效益欠佳的关键原因。因此,要提升中国传媒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国际接轨步伐。从国家层面出台利好政策,扶持国内传媒企业的发展,争取打造出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传媒集团,并为其提供政策和技术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其迅速打开国际市场,为传播国家形象和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安澜·B.艾尔布兰.传媒经济学:市场、产业与观念[M].陈鹏,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孙于茜(1994-),女,河北邢台人,本科,研究方向:新闻学;刘政序(1990-),男,满族,河北廊坊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网络新闻、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