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欣
(山东威海职业学院)
关于跨文化交流的点滴思考
徐建欣
(山东威海职业学院)
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一个文化大家习以为常、社会公认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是很不合理的或者不可思议的事情。深入浅出地分析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交际形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了解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与合作中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学会用异文化的角度来观察与评判外国人的行为,明白跨文化矛盾背后的文化原因,并进一步通过异文化反观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行为,拓展视野,开阔心胸,认识自己,理解别人,就更有利于增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1.关于职业妇女
对于中美两国妇女来说,生活形成的金字塔情况各不相同。在中国,几乎全部的年轻女性都有职业,但随着年龄的增大,人数越来越少。美国职业妇女的金字塔情况恰恰相反,年轻妇女工作的人数极少,而随着年龄的增加,就业人数却在增加。许多年轻的母亲,更愿意待在家里照顾孩子。等孩子长大了,能独立了,她们再外出工作。在中国,年轻的父母外出工作,祖母外祖母在照看孩子和分担家务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这样的结构很合理,祖母成了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她们觉得自己没老,仍然有价值,能继续为孩子们分忧,而子女们则为祖母提供食宿以视报答。一群家庭成员在一起,虽然拥挤了点,但也是其乐融融。在美国,必须要为子女照看小孩的祖母们,会有一种被当作佣人的潜意识,她们更愿意独立生活,尽管孤独,但她们以独立而骄傲。
2.关于妇女的地位
在中国,女性通常是保持沉默,尤其是讨论只与男性有关的问题时,她们不会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希望,公共场合很少把自己的想法和感情表达出来。在美国,女性都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直言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她们不会做一个沉默的旁观者。
3.关于习俗
要流畅地使用英语交流,就必须先学好这门语言,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英语发音、语法规则、词汇等等,它还包括学习使用这一语言国家的所有内容:历史、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等。对英语文化没有全面的了解,即使发音、句子结构、措辞毫无错误,对于母语是英语的人讲的话你也会难以理解。例如,英语的问候语“你好”很好理解。我们中国人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去哪?”会让外国人困惑不已,他们觉得我们侵犯了他们的个人隐私。还有一句中国人常用的招呼语“你吃了吗”,会让他们觉得中国人如此好客,可以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请客人吃饭,如果被问候的一方碰巧没有吃饭,又渴望品尝中国美食,他会说“哦,太好了”。对于这样的回答,问候者同样会大吃一惊,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再如,学习英文的中国人可能会问:“我们可以说吃鸡,为什么不能说吃猪、吃牛、吃羊,而要说吃猪肉、牛肉、羊肉?”类似的困惑就源于不懂英国的历史,英语背景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特殊词汇的理解力。
1.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文化敏感性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并非一日之功。了解交际双方文化要素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重要一环。因此,在传授文化知识的时候,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习者通过词汇、句式、语法、篇章的学习以及听说、阅读、翻译、写作等活动,加强对不同文化的深刻体会。通过母语同目标语文化背景之间差异的对比分析,比较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达方式、交往方式上的不同,从而强化差异意识。
2.导入文化要素,培养文化差异意识
文化导入应针对学习者的日常交际需要并适当考虑学习者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其导入的重点应与未来的职业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一个大学有很多专业,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根据专业不同,对侧重点做相应的调整,如果花大力气学习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东西,只会浪费精力。
3.加强语言实践,强化文化差异意识
学习者只有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才能不断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根据教学内容,展示英语国家的社交场景和交际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有关介绍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观看反映英语国家人们生活的录像、电视、电影等,参加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讨论会。
我们生活的年代是信息融合极快的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界限,社会与社会之间的隔离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了。走出去,请进来,既让国人领略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让中国文化的魅力为更多的世人所了解。我们的文化创新任务是将所有文化系统中先进的成分提炼出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大千世界,和而不同。在世界文化这个色拉盘里,中国文化应是其中色彩鲜艳、营养丰富的那一个。
黄丽华.浅析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