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方
(泉州第一中学)
“种子的结构”一节探究式教学设计
陈志方
(泉州第一中学)
将传统的呈现式教学过程改为学生自主观察并探究种子内部结构的探究式教学,增加豆芽与萌发玉米与种子结构进行对照,克服因种子内部结构过小且不清晰而带来的问题,使得观察效果更加直观具体。
种子;结构;芸豆;玉米;萌发;幼苗
“种子的结构”是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一节的重要内容。教材以“观察种子的结构”活动展开,引导学生了解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为下一课时学习种子的萌发奠定基础。种子胚的结构较小,对于刚刚进入初一的同学来说难以直观清楚地观察区分。因此,在观察时,笔者使用种子与萌发后形成幼苗的种子进行对照,引导学生进行解剖后种子与幼苗(萌发中的种子)内部结构的对照,一方面让学生探究胚各部分发育成幼苗的部分一一对应,加深对胚芽、胚轴、胚根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得胚各结构的位置关系更清晰且易于观察。
1.知识目标
(1)简述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2)识别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明确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主要区别。
(3)描述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结构发育的结果。
2.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和描述,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和探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的科学素养。
重点:识别种子各部分的结构。
难点:描述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结构发育的结果。
PPT课件、芸豆、玉米、解剖刀、培养皿、豆芽、萌发的玉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展示一株植物从“种子→幼苗→参天大树→开花→结果→种子”整个生活史的经历,参天大树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再回归种子的,一粒小小的种子是如何长成大树的?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能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种子内部是不是藏着一颗“长成大树”的心呢?
设计意图:由植物生活史引入,感叹生命的力量,设问这种强大的力量从何而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观察芸豆种子结构
首先我们观察常出现在我们菜谱中的芸豆:从培养皿中取出芸豆,由表及里解剖观察:(1)先观察豆的外形、颜色,摸一下皮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捏一下种子会有什么现象。(2)从种子外侧剥去皮,看看里面长什么样。(3)从种子外侧轻轻掰开两瓣,里面有什么。
观察前对同学提出要求: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种子结构。
②猜一猜各结构的功能?可能发育成植株的哪一部分?
请同学汇报观察结果,并给予评价。根据学生的讲解,引导大家总结芸豆种子的结构。
设计意图:以豆粒更大的芸豆为观察材料,可以更直观地观察胚芽、胚轴、胚根,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各结构可能发育成植株的哪一部分,为进一步探究胚的功能做铺垫。
3.观察豆芽的结构
刚才大家对于芸豆种子各部分结构可能发育成植株哪一部分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老师一星期前提前将一部分芸豆萌发形成了豆芽,请同学们对照豆芽的结构与芸豆的胚,看看胚中各结构都变成了豆芽的哪一部分?发放豆芽,并巡回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要求:完成学案中芸豆结构与豆芽结构一一对应的连线题。
请同学汇报观察结果,并给予评价,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共同推导出芸豆种子各结构的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种子与幼苗结构的对比观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芸豆种子各结构的功能,并为种子的萌发做好知识铺垫。
4.观察解剖玉米与萌发的玉米
是否其他种子的结构也跟芸豆种子内部结构相同呢?(1)观察玉米的外形、颜色,两面能看到什么,是不是一样?玉米的皮能撕下来吗?(2)沿着正中线纵向切开玉米,仔细观察内部结构,找出与芸豆相同与不同的地方?(3)对照萌发的玉米与玉米粒切面,找出玉米的子叶、胚芽、胚轴、胚根。并画出观察到的横切面图标注出各结构名称。
展示部分同学所画剖面图,通过不同同学剖面图的异同点,引导同学总结出玉米的结构。
设计意图:玉米种子内部结构较双子叶种子结构更为抽象难懂,之前观察芸豆种子结构已经获得胚芽发育成茎与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与茎部位,胚根发育成根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照玉米横切面与萌发玉米横切面,找出玉米的胚芽、胚轴、胚根,并要求画出观察到的结构,意在加深学生对玉米内部结构的印象。
5.比较芸豆、玉米种子
通过本节课的观察,大家已经详细了解了芸豆与玉米种子的内部结构与功能,种子之所以具有发育成参天大树的能力,是因为它具有发育成参天大树相应的结构。现在请大家根据观察结果,完成学案中比较芸豆、玉米种子异同的表格。
我们生物学中将具有芸豆这样结构(2片肥厚子叶)种子的植物,称为双子叶植物。如:花生,莲子,西瓜等。像玉米这般种子只具有一片子叶且具有胚乳的植物,称为单子叶植物。如:水稻,小麦,郁金香等。
设计意图:将观察结果总结升华为生物学知识,并延伸到其他的植物类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能力,并养成分析、归纳的好习惯。
6.教学反思
遵循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这节课的探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为:(1)课堂气氛活跃,每位同学都能通过动手实验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中;(2)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教师适时地引导和演示避免了课堂时间与实验材料的浪费,整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高效、有序地进行,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4)在增加实验材料与改进实验方面的调整,也使得观察效果得到显著的改善。
·编辑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