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胜
(山西省雁北煤炭工业学校)
浅论人文精神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李文胜
(山西省雁北煤炭工业学校)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传道授业的主力军,中专语文教师肩负着推进人文教育的重要使命,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成为新时期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人文精神;中专;语文教学
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冲击着人们的固有价值观。市场经济环境下,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成王败寇的思潮下,为求生存发展,功利主义与物质至上的不良思想开始在小范围内盛行。作为传承民族文化与先进知识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承担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作为特有的精神现象,人文被诸多学者誉为“万物的尺度”,它不仅是人类智慧与精神的融合,更是人类发展史中特有的精神力量。之所以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精神教育,是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分不开的。中专生通常为结束九年业务教育后的青少年,尚未踏入社会,但有相对明显的就业方向。对这部分学生开展人文教育,是为社会输送高质人才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语文教育中不断加强人文教育,才能让其在心智日渐成熟的阶段形成更加全面的、科学的人生观,具备积极的、正向的就业观,促进其陶冶人性与情操,塑造优质品格。
人文精神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宣扬个性解放、主张以人为本的思想武器,更是追求自由平等,崇尚真理,反对等级观念和愚昧的精神利刃。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开始成为热议话题,走进我国学术界,已有不少的专家和学者就此展开研讨,探索其在社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作用,也有部分学者著书立说,剖析其内涵与实质。
根据李广柏的观点,人文精神的实质就是自由、平等、博爱,是文艺复兴时期肯定人类价值的思想的集合。涂又光则认为,人文精神可谓内在的精神气质,通过“为道”等修养沉淀而成。而根据张汝伦的观点,人文精神是价值观念在人文学术中的具体体现,是构成人文学术的基础。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对人文精神的实质进行了分析,可谓见仁见智。可以说,人文精神是对人类价值与精神的高度认可,在维护人的尊严、宣扬人的价值、主张人的追求的过程中塑造的特有的精神文化,不仅在人道主义精神下倡导人性,更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主张理性,因而是一种积极的、正能量的、值得推崇的精神。
因此,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举措,更是振兴中华文明的必经途径。
为适应时代发展,教学领域的革新可谓大刀阔斧,从教育内容的拓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到教学方法的创新,层出不穷,为中专语文教育的与时俱进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一)人文精神被忽视
根据目前我国中专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语文课堂教育虽然脱离了固有的“以教为主,以书为首”的教学方式,但总体而言,仍然倾向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尽管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注重对教学客体的知识体系的扩展和延伸,但很少涉及人文精神教育。虽然强调了《大纲》所指的工具性,更加注重语文在沟通与表达方面的工具意义,但却明显忽视了人文性,缺乏对学生品格与修养的完善。
(二)缺少人文基础常识
我国的教育仍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中专教育亦是如此,巨大的升学压力和激烈的技能竞技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应试”学科的学习,在专业细分背景下,教材设置偏向于将“技能”作为培养的硬性指标,而人文精神只作为辅助修缮必备知识的软实力,因此,教材中鲜有关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人文教育无从谈起。
(三)人文思维成为“桎梏”
现代的中专生是网络时代的重要成员,他们从小受互联网文化的影响,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体现出“互联网思维”,即目标明确、追新逐异,力求便捷,而这种现象对他们的思维模式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缺乏耐心。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文化,既有的语文教育显得陈旧,彰显人文精神的名篇佳作显得“啰嗦”,特别对于缺乏自律能力和甄别能力的学生来说,很难撇开新鲜刺激的网络静下心来接受人文理念。因此,人文精神在部分学生意识中,很可能会沦为“拖时代网速”的“桎梏”。
人文精神之所以遇冷,是因为缺乏成熟与发展的沃土,想要有效促进人文精神的教育,就要多措并举,因势利导。
(一)明确人文精神的培养方向
1.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构建和谐的基础,也是科学发展的要求。理性精神的塑造是漫长而艰巨的,例如,如何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技术实力还是沟通能力?笔者认为,若想合理地评估学生,必须客观、全面。目前衡量中专学生的主要标准就是学习成绩,教师也更加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从教师的角度,学生成绩好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是自己教学实力的证明。这种判断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思想境界是独立于学习能力的存在,并非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缺乏思维能力。人文精神所主张的“价值”,就是用理性的角度去评估人的价值,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事物。作为中专语文教师,要理性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理性判断的精神,使他们能够通过内省来实现自我激励。
2.思辨精神
如前文所述,中专生大多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他们的人格塑造和品性修养仍处于探索阶段,考虑问题时比较主观,处理问题时容易激动,思维容易受他人干扰,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思辨精神,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灵活运用抽象思维,引导他们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分析事物,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端正人生态度,还可以引导他们积极乐观地应对学习生活。
(二)培养人文精神的具体方法
1.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所谓“名师出高徒”,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决定了其开展工作的成效。要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目标,要求教师能够提高人文素养。在中专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占据相当比重,它所宣扬的诚信礼义等精神是我国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思想前提,这就要求中专语文教师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理论知识,注重联系实际,选取代表性的文章,切实领悟其思想意义、人文艺术和价值取向,在研习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我。
2.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笔者认为,人文精神的渗透应该循序渐进,但要具备针对性和目的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准备功课,制订详尽的教学计划,以人文精神教育为促成语文教学任务的手段,重点教授有益于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比如思辨能力,人文思维,价值取向),而非应对考试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置教学主题,引导学生用人文思维辨识社会百态,用价值观念规范言行,人文精神不止是客观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甚至影响人生的轨迹与成败。
3.完善考评机制
之所以人文精神在中专语文教学中会收效甚微,就是因为校方注重就业能力、教师注重教学业绩、学生注重学习成绩,因而忽视了人文教育。中专学校应该丰富对教师和学生的考评内容,灵活选择考评方式,比如教师在考查学生的人文素质时,可以在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读书心得或者课堂发言内容作为参考加分项,侧重其品性的塑造与内涵的培养,将考试转变为增加人文精神教育的工具。
中专语文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又要帮助学生积淀受益终生的精神底蕴。
开展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人物,教师应该参透教材的要义,精心设置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走向人文,成功实现教学目标。
[1]李广柏.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2]涂又光.论人文精神[J].中国哲学史,1997(1).
[3]张汝伦.人文精神: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J].读书,1994.
[4]张惠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3).
[5]李放.略论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分化与融合:兼谈人文教育的意义及内容[J].学术交流,2006(6).
[6]赵惠娟.彰显人文关怀,促进认知成长: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渗透[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3):181-183.
·编辑薄跃华
G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