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阅读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2016-03-02 08:25郭志峰
新课程(下) 2016年4期
关键词:郑伯烛之武退秦师秦伯

郭志峰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

《烛之武退秦师》阅读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郭志峰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

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积极教育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启发下,在反思教育现实和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构想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它以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为核心,以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特质为最终目标,通过采取积极的教育行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

在“新课程标准”和积极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本课时的教学设计紧扣新课标要求,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表演、朗读、体悟、想象来体验“围城”的紧张形势,感受烛之武纵横捭阖,救国于危难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获得爱国教育的情感体验,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烛之武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侧重于文本分析,教学目标主要侧重于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教学目标设定为:

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春秋时代诸侯争霸的形势;学习烛之武临危受命,不畏艰险,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法指导:

本文编排在苏教版第三册“寻觅文言津梁”专题的第一个板块“因声求气”。这个板块的学习重点主要是学会文言文的诵读,在诵读中体会人物情感,从而把握文章的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同时,本专题的文章多选自《左传》《史记》,人物往往性格鲜明,文章又有很强的故事性,因而在设计上可以要求学生将文章改编成几个电影分镜头,利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孙子兵法》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又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战而屈人之兵,需要的是一种战斗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而不战而屈人之兵需要的是智谋。最上乘的用兵首先想到的就是破坏敌人的战略意图,即伐谋;其次呢,就是破坏对方的盟军,即伐交。今天我们遇到的这个主人公就是用不战来破坏敌人的战略意图,最终凭借一己之力退却秦师的一位英雄。上节课我们梳通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内容,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认识一下这位智勇双全的主人公。

二、批文入境(利用学生编排的烛之武退秦师小故事,展开课文)

课前将学生分为三方,一方为秦,一方为晋,一方为郑。扮演秦晋军队的学生用课桌把扮演郑国的学生包围起来。各方的学生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第一幕:秦晋围郑(对应课文第一段)

(秦晋军内,开场要造成一种气势)

(外围,秦晋军士大呼,播放古代行军乐曲)

晋国兵士:(高喊)为君雪耻,踏平郑国。

秦国兵士:(高喊)活捉叔瞻,助晋报仇。

(用不同的口号展示出秦晋双方各自不同的战略目的,为下文的退秦作铺垫)

第二幕:临危受命(对应课文第二段)

(郑国内廷)

佚之狐:(从外上,疾走,显出一种焦虑之态)主上,如今晋人已经进驻函陵,秦军也已经攻下氾南,正在合围国都。

郑伯:哎,大军压境,城破只在旦夕之间!都怪寡人当初不听叔瞻之言,才致今日这种困境。

佚之狐:如今外边大呼“活捉叔瞻,踏平郑国”。怕是……

郑伯:为之奈何啊!

外上(报):大王,叔瞻闻说大兵压境,已在家中自尽,临死时他请大王将头颅献与晋君,以保国都。

郑伯:啊!(惊叹,扼腕)爱卿好糊涂啊!秦晋围郑,难道只是为一个叔瞻吗?他们是要灭掉郑国,向东扩张啊!(郑国焦急地走来走去)

佚之狐:为今之计,若使烛之武见秦军,秦师必退。

郑伯:哦,快请。

(烛之武上)

郑伯:如今大军压境,敢烦先生一行,以纾国难。

烛之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怕是无能为力了啊。

郑伯:寡人不能早用先生,现在国势危急而劳烦先生,是寡人的错。就算先生不恤寡人,也请看在郑国二十万百姓的面上,劳烦走一程。

佚之狐:求先生为百姓计。

烛之武:诺。

生:(上台展示)通过观看刚才的表演,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问题:

1.面对危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朗读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国君:礼贤下士、屈身待人、善听臣下意见。

佚之狐:主动进言,能识人才。

烛之武:深明大义、智勇双全、能担重任、敢于牺牲、同时对自己早年不被任用含有牢骚。

朗读的时候要注意的地方: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国事的担心和对烛之武的了解和信任。朗读时,“矣”可以适度重读,并适当延长,突出形势危急。“师必退”,要重读,突出对烛之武的信任。

(学生示范朗读,教师点拨)

第三幕:却退秦军

(夜缒而出见秦军)

(秦军大帐内)

兵士:报,抓到一名奸细,自称是郑国使者,要见大王。

秦伯:带进来。

(秦伯凝视烛之武)

秦伯:来者所为何事?

烛之武:来劝大王退兵。

秦伯:(怒)来人,推出去斩。寡人与晋君乃是翁婿之好,秦晋乃兄弟之师,岂容你从中挑拨、离间军心。

烛之武:(被兵士押着、大笑)人人都说秦公见识不凡,有霸主之气,我看不过是乡野村夫,鼠目寸光之辈。哈哈……

秦伯:停,寡人倒要问问我怎么鼠目寸光,若是说不出个因果,五马分尸。

烛之武:容吾道来,秦晋围郑……唯君图之。

秦军:善,杞子、逄孙、扬孙听令。

三人:在。

秦君:你三人速随先生回归郑国,助郑守城。

三人:得令。

生:(上台展示)通过观看刚才的表演,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

2.烛之武能否成功,就看他说什么和怎么说了。这段说辞只有一百多字,却包含了多层意思。请你说一说这段说辞包含了哪几层意思。朗读时应注意些什么呢?

(1)主动示弱,解除秦国戒心

(2)为秦着想,邻厚君薄

(3)舍郑利秦,东道主,共其乏困

(4)晋国无信,曾失信于秦,又难以满足

朗读时要注意:主动示弱的时候要表现出谦卑,为秦着想要表现出诚恳,舍郑利秦要表现出自信,晋国无信要表现出仇恨。

(学生示范朗读,教师点拨)

第四幕:晋军撤退

(晋君大帐)

兵士:报,秦军已从汜南退兵,而且派三员大将助郑守城。

子犯:主上,臣请出战,西击秦师。

晋文公: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寡人不愿成为不仁、不知、不勇之人。退兵!

生:(上台展示)通过观看刚才的表演,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

3.秦郑达成协议的条件是什么?而晋国为什么又在最后放弃了攻打秦国。

我们认为秦晋达成协议的条件是:

(1)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道主

(2)秦国以军队驻守郑国

生:(补充)我们认为最根本的条件是秦国把郑国作为前方的据点,因为秦穆公上台之后积极向东扩张,而晋国一直是秦国东扩的障碍,因此跟郑国签订协议实际上是为了把郑国作为前方的据点。后来秦国趁晋国国丧前去攻打郑国。可见,秦国退兵实际上是用一种迂回的策略来实现其东扩的目的,而他本身与晋国联盟也是为了在占领郑国之后可以分一杯羹。现在在烛之武的分析之下,秦穆公便采取这样一种两全其美的计策,既卖了郑国一个面子,同时又实现了东扩的目的。

晋国放弃攻打郑国的原因有四:

(1)以怨报德,不可,即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不符礼法,因人之力而敝之

(3)失去援助,失其所与

(4)战斗力下降,以乱易整

我们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两点就是“失其所与”,与“以乱易整”,因为这两点展示出了晋国战斗力下降,同时失去了援助,所以这才是晋国退兵的真正原因。

师:以上就是关于文本内容的梳理,在大家的展示讲授以及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烛之武的人格魅力,看到了春秋争霸时代下,各方为各自的利益争夺的场景。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在本文中我们看到了秦晋虽为翁婿之国,但在涉及各自的国家利益时可以说是用尽了计谋与手段。我们也看到了烛之武在那样的形势下,只身入秦最后退却秦军,挽救国家于覆亡之际的高大形象。

课后反思: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在心理学中一般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内在动机,也称内源性动机,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由内源性动机激起的学习活动的满足在学习过程本身,而不在学习活动之外的奖赏或分数,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另一种支持学习的动机是外在动机,也称外源性动机,指由外在的奖惩或害怕考试不及格等活动之外的原因激起的动机。学生努力学习,其满足不在活动过程本身,而在学习活动之外”。(1)“积极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能够唤醒学生学习的内源性动机。以积极的理念与行动去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地探求知识、感受语文魅力,进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课的教学就是通过激发学生求学的内在动机,通过改编、表演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情境的影响去获得对烛之武这一人物的深刻体验,同时得到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金字塔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的学习效果不同,研究表明在两周之后,学生对知识的保持率从5%-90%不等。用耳朵听讲授,知识保留5%;用眼睛去阅读,知识保留10%;视听结合,知识保留20%;用演示的办法,知识保留30%;分组讨论法,知识保留50%;练习操作实践,知识保留75%;向别人讲授相互教,快速使用,知识保留90%。本课正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操作实践”“向别人讲授”的方法来实现对教学内容理解,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表演历史剧的形式让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中去感受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不同表现,体会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的形势,感受到谋士、策士风采,从而达到对文章内容的深刻把握。

在课堂组织上主要采取学生讨论、合作、展示的形式,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章内容的梳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参与中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地参加合作学习,从而提升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最终实现高效教学、高效课堂。这种课堂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情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有效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1]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4:154.

[2]陈振华.积极教育论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编辑王亚青

猜你喜欢
郑伯烛之武退秦师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艺术赏析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烛之武何以“退秦师”
——品味语言的力量
《郑伯农文选》座谈会在京举行
反映今天的人民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在《郑伯农文选》座谈会上的即席讲话
翻转课堂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人物符号的语言表达分析
浅谈中华诗词改革——致郑伯农名誉会长
浅谈《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劝说艺术
"狗保姆"一家三口照顾中风主人 还会健身陪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