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娇娇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日报》数字化失败因素探究
徐娇娇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本文通过对《日报》网络数字化媒体之路在采编理念、传播渠道、用户体验、运营模式的分析,探究影响《日报》数字化失败的因素,以期对我国报纸数字化转型提供警示和思考。
关键词:《日报》;数字化
2011年1月,新闻集团与苹果公司合作开发了《日报》,其被视为传统媒体转型的里程碑。它不仅可以依托苹果公司成熟的传播渠道,而且可以利用新闻集团的内容资源。默多克曾宣布要让它成为人们讲述新闻和消费新闻的新模式。乔布斯也称其为“iPad上最令人期待的新闻阅读产品”。结果却因连续两年亏损,在2012年12月被宣布失败。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在新媒体时代,媒介使用的低门槛和便捷性延伸了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延伸了人们以媒介为平台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能力,延伸了人与人之间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传播、分享、互动的可能,也就是说,媒介实现了对人的赋权。纵观《日报》,虽然它在ipad平板上进行了数字化呈现,在形式上完成了向新媒体转型的蜕变,但其思维仍旧沿袭传统纸质报纸的采编理念。其运营团队仍以来自《纽约邮报》、《福布斯》等传统刊物和传统媒体人为主;仍然采用“前天晚上编排后天上市”的传统采编模式,一天更新三次。虽然《日报》是专为ipad用户打造的网络报纸,但是其内容庞杂,无所不包,对核心用户定位不清,和传统日报几乎没有差别,其运营团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内容的制作上,对于网站上的内容是否会及时有效地被用户注意和阅读则没有过多的考虑。《日报》沿袭了传统媒体的采编思维,不契合新媒体注重参与性、平等性、互动性、共享性的特点。事实证明,在互联网海量信息的世界里,《日报》的这种采编和运营方式并不能满足新媒体时代用户对重要信息快速发现、分享与参与的需求。
新媒体的诞生及发展,促使新闻信息由传统的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转变为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在新的传播模式中,关系成为内容传播的基础设施。因此,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渠道建设应该与内容建设一样重要。[1]
互联网时代传播方式呈现出交互性、社交化趋势。然而,《The Daily》的新闻模式却是单向的、封闭的,没有契合新媒体带来的传播模式的变化。它的发行平台只定位于iPad平台,不支持网络用户通过社交网站,智能手机接收终端等入口分享转发网站新闻。这种设计仅仅允许iPad的订阅者相互间的分享,拒绝了使用智能机及PC等接收终端的网络用户,它没有通过嵌入社交网站来扩大内容及自身影响力,也无法实现大范围的扩散传播。跨屏传播、移动传播越来越成为人们阅读新闻的形式。其单一的、封闭的模式迫使读者只能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互动,严重限制了用户的增长。
新媒体的发展及繁荣,促使传统的受众越来越向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转变,互联网传播的便捷性、自由性赋予用户的话语权日益提升,用户为王、体验为王已逐渐成为当下新媒体运营、吸引留住用户的关键因素。由用户体验所产生的用户口碑营销也影响着传统媒体数字化产品的影响力和品牌力量。从考察《日报》的数字产品所带给用户的体验来看,它的内容不方便分享,它需要注册才能获取新闻内容,导致用户无法有效地分享和转发。[2]新媒体时代,随着受众的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提升,越来越讲究互动、分享的用户需求,而《日报》的体验与追求互动、分享的用户需求是脱节的。
施拉姆提出“信息选择的或然率公式”,即媒介或信息选择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公众在获取信息时获得的报酬和付出的努力的比例影响了信息是否容易被用户关注和记忆。《日报》每期的数据包都很大,而且无法支持后台下载,除此之外,它还存在网页打不开和动画播放缓慢、页面导航模糊等种种技术问题。这使得用户在获取新闻时的费力程度明显增高,反过来就降低了用户选择《日报》的或然率。这些高费力程度的糟糕体验,迫使用户离开,选择它的用户也越来越少。
在互联网的分享时代,让用户为内容付费不是那么容易的。报刊收取数字版订阅费,除了像《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这种拥有高品质、专业性、深度性内容的媒体外,其他数字媒体一般是不收费的,收费的媒体大多都是采用相对收费的谨慎态度。《日报》走的是“绝对收费”之路,不分内容、不分用户、不分时机。[3]尽管有一段免费试用期,也吸引了一些用户,但是一到绝对付费阶段,大量用户还是选择了离开。这种绝对付费的模式,不仅没有留住已有的用户,而且直接拒绝了那些付费积极性不高的偶尔浏览者,难以吸引潜在用户。
在付费模式上,笔者认为首先应区分忠诚用户和一般访客,有多少用户愿意为浏览新闻付费,是付费模式能否采取的关键。其次,应该保持适度开放,减少因付费而离开的用户对网站流量的影响。最后,应区分内容,对一般性的、大众性的内容应采取免费模式,而对独家性、个性化、专业化的内容服务采取收费策略。以《纽约时报》的付费墙策略为例,它采取多孔计量收费,只针对忠诚用户绝对收费,对一些偶然来访的用户则设定10~20篇的免费阅读文章,除此之外,用户也可以从社交网站的链接上免费阅读网站文章。因此,《纽约时报》的付费墙也被称为“篱笆墙”,这种有区分的付费墙收费模式,既保证了从忠诚用户那里收取内容订阅费,又避免了因拒绝偶然来访的未付费用户而失去网站流量。
参考文献:
[1] 彭兰.领悟新媒体法则——从《The Daily》的失败中学习什么?[J].新闻记者,2013(01):3-7.
[2] 岳小乔.从《The Daily》停刊看纸媒数字化转型[J].青年记者,2013(01):72-73.
[3] 李成,李婷.《The Daily》何以陨落?[J].中国记者,2013 (01):112-113.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8-0100-01
作者简介:徐娇娇(1990—),女,河南商丘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5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