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语配音电视剧的播出与收视分析
——以凉山州喜德县实地调查为例

2016-03-02 05:41马元西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7期
关键词:彝族

马元西



彝语配音电视剧的播出与收视分析
——以凉山州喜德县实地调查为例

马元西

摘 要:近年,凉山电视台彝语频道一直致力于汉语电视剧的彝语译制工作。对于仍主要依赖电视获取信息的凉山州彝族群众来说,这样的工作让他们得以接触更多媒介产品。但是,在彝语电视剧的播出与收视过程中,是否存在传受不对应之处,彝语频道怎样才能使彝语电视剧的传播效果达到最好。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试图探索彝语电视剧的传播现状,并为其发展改进提出建议。

关键词:彝族;彝语配音电视剧;电视传播;喜德县

1 导论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四川省凉山州的部分彝族地区,电视仍是当地群众主要的媒介接触方式,电视剧又是最为大众化、受欢迎的节目类型。受语言限制,相当部分彝族观众无法观看汉语剧集。为了让优秀电视剧进入彝族人民的生活,彝语配音电视剧便应运而生,有了极大的传播空间。

大众传播媒介是现实的加工厂,电视剧在形成人们的世界观、现实观等方面,有着十分独特的作用。为探究彝语电视剧在传播中起到的作用,研究者以凉山州喜德县为例,调查彝语配音电视剧的播出和收视现状,分析此类节目的现实影响,针对其中可能存在的传、受不对应问题探寻改进之策。

2 文献综述

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1]。因此,在促进民族地区建设,保证社会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新闻传播研究将民族地区列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少数民族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包含少数民族语言、元素的电视剧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例如,依乌[3]对四川彝族、藏族作家的电视剧创作题材进行了研究考察。蒋雪娇[4]研究了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影视译制业的现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节目数量、质量方面的建议。

在指向彝族地区的研究中,最为集中的议题是电视媒介接触与社会发展。学者们总体上用“发展的”话语阐述了地区与电视的关系。李春霞[5]对彝族山村草坝子使用电视后的变化做了研究,她指出,通过电视对草坝子的“植入”,现代文明与本地文化发生交汇,草坝子完成现代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转变[6]。杨晓军[7]则在对彝族村落的媒介消费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电视对村民社会流动的影响,。

3 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选题的缘起,是研究者对当地群众自制的彝语短剧的兴趣。而当研究工作正要开展时,研究者得知了彝语频道已有译制播出的彝语电视剧,于是便针对彝语配音电视剧展开调研。

总体而言,在可查见的新闻传播类文献中,与彝族地区相关的电视剧传播研究所占比例较小。电视剧在彝族地区的传播、收视状况方面的个案研究仍属空白。为此,研究者希望借此次研究,为学界提供一些关于彝语节目传播过程的一手资料,为后续更多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将喜德县作为调研地点,是因为现代彝语的标准语音正是以喜德县彝语方言音作为基础音。在目前公开出版的影视作品中,所用彝语均为喜德县语音。调查彝语电视剧在彝族地区的传播情况,喜德县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性。

研究的主体部分是一次中等范围的问卷调查和一次实地访谈。两次调查对象在年龄、学历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电影、电视剧偏好,题材偏好,观看动机上也存在显著差别。

4 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

研究者制定了一份共包含23道问题的问卷,其中单项选择题12道,多项选择题9道,填空题2道。内容包括:受访者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家乡、学历等;收看彝语频道的频次、时长、时段、方式等;收看电视剧的偏好、动机、预期等;对彝语频道和彝语电视剧的建议等。

问卷以两种方式发放:1)以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本科在校生为对象发放;2)在网络端借助“问卷星”网页工具,投放到彝族贴吧,或让彝族师友在亲友间转发。纸质问卷发放200份,回收170份,回收率85%;网络端问卷填写340份,回收340份,回收率100%。最后回收问卷总数510份,有效份数505份,总有效率99%。

实地调研阶段,研究者在当地一名向导的带领下进行工作。方法为在喜德县城街道及周边乡镇进行随机访问,访谈提问以前述问卷作蓝本。本次调研共进行访谈54次,记录在案53次。

本次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以描述统计分析和多重响应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5 结论

对比以年轻受众为主(85.1%集中于20~23岁)的问卷结果和以中老年受众为主(75.5%大于31岁)的实地访谈,研究者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对电视剧和电影的偏好不同。年轻受众受流行文化影响较大,平日接触的影片制作水准比较精良,“看电影”也被视作是时尚的活动,因此他们更偏爱电影(78.7%)。而中老年受众则因为考虑到连续性,更偏爱电视剧(80.4%)——即使他们因工作或家事错过了剧集,也可以跟上接下来的故事。对他们而言,电视剧是更好、更“传统”的选择。

其次,是电视剧题材的偏好。研究者发现,年轻受众对电视剧种类的偏好更多元,且偏向于更具现代感的题材,各分项间的选择分布也大体均匀(民族11.4%,青春11.0%,农村10.9%,现代10.6%,历史8.3%,军旅8.0%)。而在实地调查中,彝语频道现有的电视剧题材似乎对中老年受众的题材偏好产生了设置议程效果——受访者喜欢的题材与已有的题材高度重合(军旅27.1%,抗战23.3%,现代12.4%。频道现有题材比例:军旅62.5%,抗战25%,现代12.5%)。研究者认为,产生这样差异的原因在于两个群体媒介接触经验的多寡。

年轻受众具备自行搜索和接触其他媒介的能力,他们在长期的媒介接触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偏好。而对于常年无法接触到多样化媒介的中老年受众,彝语频道的电视剧就成为了他们为数不多的经验来源。在日复一日的观看中,受众对自己熟悉的题材更易产生好感。因此,彝语频道对广大中老年受众的媒介观影响重大,很有大力发展的必要。年轻受众可以便捷地从网络获取各类资源,而中老年受众由于缺乏相应技术,对彝语频道的依赖更为突出。彝语频道及其节目的重要性,由此得以凸显。加强少数民族传播事业的发展,鼓励原创性、本土化作品,对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最后,年轻受众主要关注彝语频道的娱乐功能,更常收看电影、电视剧、音乐节目(彝语电影19.1%,彝语动画片16.6%,行者音乐汇13.1%);而中老年受众主要看重频道的文化遗产传承功能(彝语新闻21.7%,彝学访谈16.8%,彝语电视剧15.2%,跟我学彝语10.9%),他们从电视中学习本民族文学经典、风俗礼仪和神话传说,更切实地把它当作学习彝语彝文的范本。两个年龄层受众取向上的差异,应该可以为彝语频道如何发展自身,带来方向上的启示。

6 建议

研究者对彝语频道及其所属单位、主管部门,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对彝语频道的发展重视程度,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尽量扩大彝语频道电视信号覆盖范围。政策方面,建议尽快将彝语频道由“试播”转为正式播出。员工薪资水平较低、频道无法自主接拍广告、设备落后、节目重播率高,都是试播阶段资金缺乏的表征。网络直播平台应继续加强建设推广,让更多观众通过多种方式收看彝语频道,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

2)节目内容考虑多样化需求。对于年轻受众,需要更加多元丰富的节目内容,如果再加上浓厚的民族元素将会更有吸引力。对于中老年受众,则要更加注重大众传媒文化传承方面的功能,在节目中加入更多民族经典、掌故、历史传说、风俗仪礼的内容。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彝族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要充分将其利用起来,发展独具特色的民族电视传播事业。

此外,注重民族原创元素,尽量多生产由本民族创作、制作的节目。具备民族元素原创节目,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在参与市场竞争时,这些产品必将因自身的特色获得更广泛的瞩目,在向外界传播彝族文化时做出独特贡献。努力“走出去”,与更多少数民族电视频道进行交流,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探索新时期少数民族电视传播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2]郑保卫.壮大传播·增强团结·促进发展——民族地区新闻使命与责任[C].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10.

[3]依乌.势头渐旺——四川少数民族作家影视剧剧本创作概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8).

[4]蒋雪娇.新疆少数民族语言影视译制业现状及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1.

[5]李春霞.彝民通过电视的仪式——对一个彝族村落“电视与生活”关系的民族志研究[J].思想战线,2005,31(5).

[6]李春霞.电视与彝民生活[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7]杨晓军.电视对彝族村落社会流动的影响——基于布里莫村的民族志调研[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彝族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彝族海菜腔
彝族传统诗歌大系《彝族克智》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彝族器皿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直苴彝族的刺绣与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