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家洋
让“问题”与“思考”同行
祝家洋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创新的动力来自于主动去发现问题和挖掘问题。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主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思考;策略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当下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对此,许多教学者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教学,这也成为目前初中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本文针对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这一主题思想,就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学生长时间学习数学容易产生枯燥感,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具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问题,这有利于将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和情绪转化为主动、积极的学习动力。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更能够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注意,使之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引发学生主动思考。
但是,近年来很多老师将“对话问答”理解为课堂问题的设置,常常设置许多无用的问题,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与学生间你问我答的对话式现象。比如有的数学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在对教材上的例题进行再次演练时,问学生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这种类似的问题其实没有实际意义,反而会让学生觉得问题简单而分散注意力。同时,许多教师有一种自问自答的习惯,不给学生回答的机会,或者是针对回答声音嘈杂的学生加以斥责,抑制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这些课堂现象或问题都不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积极氛围。
数学教学除了要让课堂充满问题之外,其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要合理,要围绕教材的知识点和该堂课的教学重点去针对性地设计,让问题具有思考性。
1.问题要具有趣味性
数学的抽象性特点,使得它不具有语文学科方面语言上的丰富感情和学科内容上的故事情感,同时也不像物理和化学学科那样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因此,初中数学很难通过语言和内容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其固有的公式和法则,学生在长时间学习中难以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比如教师在上课前让学生做游戏:1只青蛙2张嘴,2只眼睛4条腿;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每个学生按照数字顺序依次说,教师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游戏中的数字寻找其中的规律,并设置问题:如果有n只青蛙的话,那有多少张嘴和多少条腿呢?顺势引入新课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的知识后再进行问题的解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要具有发散性
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学科这一特点,设计好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探索。比如在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完全平方公式》教学中,为引导出教学新内容,可以根据实际生活中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完全平方公式:假设家里需要做一个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饭桌,但现在需要将饭桌边长扩大b米,请问需要至少多大的桌布?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3.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数学要启发人的心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的问题导入,有梯度地设置启发性问题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如在分析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思路的时候,可以从结论出发,既要证明2条线段所在直线平行,又要证明其中1条线段的长等于另1条线段长的一半。怎么办?(把长线段变短或把短线段变长)。又怎么结合已知条件(中点是重要的已知条件),从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实现目的?又比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等式、一元一次方程等旧知识设置相应问题启发思路,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
4.问题要具有悬念性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联系性,同时也涵盖着较强的规律,教师要通过设置具有悬念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规律猜想,这也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在探索二次方程两根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先让学生解出一元二次方程x2+2x-3=0的两个根,要求学生求出两根之积与和并进行观察,通过多组题目操作,发现ax2+bx+c=0两根之间和与积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教师从一开始就设置悬念,让学生了解只有先解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才能发现新的规律。通过悬念的导入,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问题要具有铺垫性
在教学几何有关内容之前,教材已经涉及相应函数知识的学习了,而这些知识点存在着较强的联系,尤其是部分几何知识常常需要借助函数关系来理解和运用。比如圆与直线的关系中,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直线与圆的交点,满足两个交点、一个交点和没有交点时,各有什么规律等。又比如“动点问题”等重要考题中需要的函数观点,或者诸如“平行线四边形的性质”“中位线定理”等都蕴涵着函数关系。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几何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树立函数中变量的意识,让学生知道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变量,且变量之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另一方面,教师要讲清楚“自变量”“函数”的名称及含义,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名词来叙述变量间的依存关系,从而为函数的代数和几何方法的结合做好铺垫,为后续函数概念的学习打好基础。
6.问题要具有质疑性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对问题敢于质疑和乐于质疑。比如解答完数学题后,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解题的根据是什么?或者让学生自己尝试证明数学中的一些公式是如何得出的。通过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敢于质疑和乐于质疑,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总之,数学教师必须认真了解教材和学生特点,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性,使学生在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真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余德生.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新课程标准下运用问题教学法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2007,(8).
[2]闫洪雨.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3).
(编辑:杨 迪)
G633.6
A
1671-0568(2016)24-0097-02
祝家洋,重庆市七十九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