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辉
大竹蛏(Solen grandis)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竹蛏科、竹蛏属,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栖息于潮间带的中、下潮区和浅海的泥沙中,营潜居生活。大竹蛏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曾经是丹东地区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等原因,该地区的大竹蛏资源已经枯竭,海区已经很难见到大竹蛏的踪迹。因此,开展大竹蛏增养殖意义重大。
为探索大竹蛏人工育苗技术,解决大竹蛏人工增养殖苗种短缺问题,2013-2014年,我们在东港市新有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了大竹蛏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工作,经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项目预定的各项目标。2013年培育出平均壳长4.2 mm(其中最大壳长5.3 mm,最小壳长2.6 mm)稚贝1.12亿,并利用其中的5 000万粒进行池塘中间育成试验,获得壳长12 mm的苗种2 650万粒;2014年,培育出平均壳长15 mm的苗种1.18亿粒,现将研究情况介绍如下。
1 组建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
课题立项后,在站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挑选具有多年从事海水贝类、鱼、虾类等的人工育苗及养殖的科研和生产技术人员组成课题组,课题组成员技术全面、实践经验丰富,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课题组成立后,依据大竹蛏的繁殖习性、生态习性、借鉴其它双壳类的育苗方法,大家集思广益,反复推敲,确定以大竹蛏亲贝促熟、产卵方式和受精卵的采集、幼虫培育、附着基选择以及底栖稚贝培育、病敌害防治为主要研究方向,精心制定实施方案。
2 大竹蛏人工育苗
2.1 环境条件
东港市新有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育苗场有海水沉淀池2.67 hm2,池深2 m。砂滤池一座,每小时滤水量约20 m3。育苗池单池有效水体20 m3(91 m×2.0 m×1.1 m),底面积18.2 m2(9.1 m×2.0 m)。植物饵料培养池总水体120 m3。育苗期间水温17~25 ℃、海水盐度18‰~24‰、pH值8.0~8.3。
2.2 饵料培养
4月初从辽宁省海水研究院引进藻种,品种为叉鞭金藻20 000 mL、扁藻20 000 mL、角毛藻10 000 mL、小新月菱形藻20 000 mL。利用5 000 mL三角烧瓶80个进行一级培养,利用56 L白塑料桶56个进行二级培养,利用水泥池(共计120 m3)进行三级培养。
2.3 水质控制
采用沙滤水,减少细菌、有害微生物、有机碎屑的进入;浮游幼虫培育期间适时加大换水网目,前期250目,中后期200目,提高换水质量,保持水质清新;每日投放青霉素0.5 mg/L,预防病害发生;浮游幼虫培育期间投放EDTA 3~5 mg/L,以络合重金属,减轻重金属离子对幼虫的毒害。
2.4 人工育苗
2.4.1 亲贝来源与培育 亲贝采自渤海海区。大竹蛏在渤海海区的繁殖季节在5-6月,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旬,在繁殖盛期开始的5月中旬前后采集亲贝。亲贝采用高压水枪喷射法捕获,选择壳面完整无损伤、活力好,壳长9~12 cm的大竹蛏作为育苗用亲贝。采集的亲贝性腺饱满,雌、雄性腺均呈土黄色,围绕在内脏囊周围,并延伸到足基部,雌、雄比约1∶1。运输采用泡沫箱干法运输,运输成活率100%。
培育池底铺细沙20 cm,进排水口各留出0.3 m2的空间,以便进排水和清理粪便等杂物。细沙经100 mg/L高锰酸钾消毒并充分清洗后使用。
亲贝培育水深80 cm,密度25~30只/m2。以小新月菱形藻、金藻、角毛藻、扁藻为饵料,每日投喂4次。每日全量换水2次,同时清除死亡的亲贝、残饵及粪便。
2.4.2 产卵与孵化 亲贝经暂养促熟,性腺发育到产卵水平时,将亲贝移入预先铺有细沙的硬质塑料桶中,放入产卵池待产。
亲贝产卵采取自然排放法。大竹蛏产卵一般在夜间进行,当产卵密度达到10~15个/mL时,及时将产卵桶移到下一个产卵池继续产卵。受精卵原池孵化,孵化池投放青霉素0.5 mg/L、EDTA 5 mg/L,孵化过程中保持中等气量充气,每半小时搅动孵化池底一次,以避免受精卵沉积影响孵化率。大竹蛏的卵子分批成熟,多次产卵。在水温18~20 ℃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28~37 h发育为D型幼虫
2.4.3 幼虫培育 受精卵全部发育成D型幼虫后,用250目筛绢网收集,根据数量分池培育。D型幼虫培育密度5~8个/mL。每日换水2次,每次50%,换水网目前期250目,中后期200目。幼虫前期投喂叉鞭金藻,中后期叉鞭金藻、角毛藻、小新月菱形藻混合投喂,每日投喂4次,投喂量5万~15万细胞/mL。培育期间EDTA维持 5 mg/L以络合重金属,每日投放青霉素0.5 mg/L预防疾病。在水温18~25 ℃的条件下幼虫经8~11 d培育,壳长190~200 μm时,幼虫进入壳顶后期,足开始出现并匍匐爬行,此时开始倒池附着。
2.4.4 倒池附着 附着基采自当地海滩,为颗粒细小的粉沙状海泥,海泥经暴晒干燥后备用。海泥在使用前用1 000 mg/L的次氯酸钠浸泡消毒6~8 h,再用硫代硫酸钠中和消除余氯,用120~150目筛绢网洗进附着池,首次干泥用量约200 g/m2。附着基投放后,沉淀3~4 h,排掉浑水,重新注入清水,然后将即将附着的壳顶后期幼虫移入附着池,通过观察浮游幼虫的数量变动情况来判断幼虫附着情况,当附着量达到100万/m2左右时,将仍在浮游的幼虫收集出来,移入另外的池子继续附着。
2.4.5 稚贝培育 刚附着的稚贝培育密度为100万/m2,培育水深60 cm,每日换水一次,换水量70%,饵料为叉鞭金藻、角毛藻、小新月菱形藻、扁藻,每日投喂4次,各种饵料混合投喂,投喂量为5万~15万细胞/mL。当稚贝壳长达到2~3 mm,人工培养的饵料不足时,利用养殖池塘中的天然饵料培育底栖稚贝,期间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80%。稚贝培育前期每3 d倒池一次,中后期5 d左右倒池一次。重新更换附着基,并根据稚贝大小适当增加海泥用量。倒池时用不同孔径的筛网筛苗,清除水痘(玻璃海鞘)、管虫等敌害生物,同时根据稚贝生长情况适时分池疏养。
在稚贝培育阶段,我们在不同附着基的对比试验中观察发现,以海泥为附着基的稚贝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明显高于用60目筛下的河沙为附着基的稚贝。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①大竹蛏壳顶幼虫变态为稚贝后,即开始营潜居生活,沙子虽然经过60目筛子筛过,但相对于稚贝而言颗粒还是太大,不利于稚贝下潜。②以河沙做附着基,在稚贝培育过程中无法倒池,时间一长,不但底质环境变差,而且敌害生物(水痘、管虫)大量繁殖,严重影响稚贝的生长和成活。③以海泥为附着基,可以进行倒池操作,通过倒池重新更换附着基,保持底质清新,稚贝壳面清洁干净,有利于稚贝生长和成活。④通过倒池筛苗、洗苗,可以绝大部分清除玻璃海鞘、管虫等敌害生物,有效减轻敌害生物的威胁。
2.4.6 病害防治 大竹蛏人工育苗过程中病害防治采用以防为主的形式。由于育苗期间水温较低,使得大竹蛏孵化及发育时间延长,故在受精卵孵化及浮游幼虫培育阶段投放青霉素及EDTA,对培育水体内细菌及水环境的稳定性进行预防性控制。试验用水为沙滤水,但是由于滤水设备等条件限制,使得聚缩虫、钟形虫、水豆、管虫和桡足类等有害生物大量繁殖,给浮游幼虫和稚贝培育造成一定影响。试验中主要采用加大换水量、增加倒池次数及筛洗分离的方式,减轻敌害生物的影响。
2013、2014年育苗试验情况见表1、表2。
3 大竹蛏稚贝池塘中间育成
3.1 池塘中间育成
2013年7月14日,大竹蛏稚贝人工育苗期结束,进入中间育成阶段。以育苗场的海水沉淀池作为大竹蛏稚贝中间育成池,池塘面积2.67 hm2。苗种投放前,对池塘底质进行清理,清除敌害,修筑蛏田。蛏田有2条,宽3 m,长度分别为100 m和120 m,总面积约667 m2,蛏田边缘设置40目围网,防止野杂鱼、虾蟹等敌害生物进入暂养区。苗种投放时,将大竹蛏稚贝均匀投放到蛏田上,7月14日在面积为667 m2的蛏田上投放壳长4.2 mm的大竹蛏稚贝约5 000万粒。日常管理过程中,经常检查围网破损情况及稚贝存活情况。稚贝经2个月的中间育成,到9月15日共获得平均壳长12 mm(最大个体18.6 mm,最小个体9.8 mm)的蛏苗2 650万粒,成活率53%,见表3。
3.2 室内中间育成
2014年7月6日,将壳长4~7 mm 的稚贝按10~11万/m2的密度分池进行室内中间育成,育成池底铺海泥 8~10 mm左右,以后根据生长情况适当补充附着基。育成期间水位100 cm,每日换水2次,每次80%~90%,饵料以池塘中的天然饵料为主,人工培养的单胞藻为辅,至9月14日中间育成结束,共获得壳长15 mm苗种118亿,成活率90%,见表3。
4 技术创新点
4.1 大竹蛏产卵孵化技术
在大竹蛏产卵期间,利用产卵桶产卵,产完卵后移出亲贝,受精卵原池孵化,避免了受精卵收集过程中对卵的伤害,大幅度提高了受精卵的孵化率。
4.2 底栖稚贝培育技术
以海泥为附着基培育大竹蛏稚贝,通过倒池重新更换附着基,保持底质清新,稚贝壳面清洁干净,有利于稚贝生长和成活。通过倒池筛苗、洗苗,可以绝大部分清除玻璃海鞘、管虫等敌害生物,有效减轻敌害生物的威胁。
5 预期目标与完成情况
5.1 预期目标
育苗水体100 m3,大竹蛏产卵孵化1亿粒。掌握大竹蛏的生态习性和一整套的苗种繁育技术。
5.2 完成情况
2013年浮游幼虫培育水体80 m3,稚贝培育面积180 m2,培育出平均壳长4.2 mm的稚贝112亿枚,平均出苗量62.69万/m2。2014年利用总面积1 280 m2,培育出壳长6.9 mm大竹蛏苗种1.3亿粒。平均附苗量10.2万粒/m2。至9月 14 日中间育成结束,共获得壳长 15 mm苗种1.18亿,较为完整地掌握了大竹蛏生态习性及人工育苗技术,形成了一套操作简便、实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较高的大竹蛏人工育苗技术。
6 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在亲贝产卵孵化方面,目前国内均采取在池底铺沙暂养亲贝,亲贝在暂养池产卵,再将受精卵收集到孵化池孵化的方式。在受精卵收集过程中,由于受到冲击、挤压等,受精卵受损严重,孵化率低下,一般仅有40%~60%甚至更低,并且受精卵收集不完全,损耗严重。在本项目研究中,我们采用产卵桶产卵,产完卵后移种不移卵,受精卵原池孵化,对受精卵没有任何伤害,受精卵利用率100%,孵化率可以达到85%以上。
在底栖稚贝培育方面,目前国内大竹蛏育苗试验或生产基本以细沙为附着基,铺设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一次性铺设和中间逐渐添加这两种方式。大竹蛏壳顶幼虫变态为稚贝后,即开始营潜居生活,沙子虽然经过60目筛子筛过,但相对于稚贝而言颗粒还是太大,不利于稚贝下潜。同时稚贝的贝壳非常薄而脆,以细沙为附着基时倒池会造成大量稚贝贝壳破损从而导致成活率下降。本试验中采用粉沙状海泥为附着基,不但有利于稚贝潜居,而且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倒池操作,通过倒池重新更换附着基,保持底质清新,稚贝壳面清洁干净,稚贝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明显提高。
在敌害生物防治方面,大竹蛏稚贝培育期间,正是水痘(玻璃海鞘)、管虫大量繁殖的季节,它们大量附着于池底,不但与稚贝争夺栖息空间和饵料,而且分泌粘液粘附稚贝,影响稚贝的生长和成活。目前通过沉淀、沙滤等方法无法阻断水痘、管虫等受精卵和幼虫的进入,同时他们很快在池内长大并开始繁殖,从而造成其爆发性生长。以海泥为附着基,通过适时倒池筛苗、可以绝大部分清除玻璃海鞘、管虫等敌害生物,有效减轻敌害生物的威胁。
7 技术成熟度
在本项目中,我们在大竹蛏繁殖盛期采集性腺饱满,个体健壮活力好、壳长9~12 cm左右的二龄蛏作为亲贝,经暂养促熟,采取自然排放法,利用产卵桶进行产卵,移种不移卵,受精卵原池孵化,有效解决了受精卵收集过程中的损伤损耗问题,不但使受精卵得到了完全有效利用,而且受精卵孵化率大幅度提高。
在底栖稚贝培育过程中,我们以当地海滩上的粉沙状海泥做为附着基,可以方便地进行倒池操作,通过倒池重新更换附着基,保持底质清新,稚贝壳面清洁干净,有利于稚贝生长和成活。
大竹蛏稚贝培育期间,正是水痘(玻璃海鞘)、管虫大量繁殖的季节,它们大量附着于池底,不但与稚贝争夺栖息空间和饵料,而且分泌粘液粘附稚贝,影响稚贝的生长和成活。为了消除这些敌害生物的危害,我们一方面通过二次沙滤,减少其受精卵和浮游幼虫进入培育池,另一方面,采用海泥作为附着基,通过及时倒池、筛苗洗苗等技术手段,清除水痘和管虫,有效减轻了敌害生物的危害。
两年来的试验结果表明,运用本项目技术进行大竹蛏人工育苗,无论是受精卵孵化率、幼虫和稚贝培育成活率、生长速度、还是单位水体出苗量,均达到生产性育苗的技术要求。
8 推广应用的前景和条件
辽宁地处黄渤海,环境条件极适合大竹蛏的生长,是大竹蛏的重要产区。大竹蛏肉味鲜美,消费市场广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然资源的日益减少,大竹蛏的经济价值不断升高,养殖价值日益突出。我省海域辽阔,拥有丰富的池塘及浅海资源,为大竹蛏人工养殖和增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充足的苗种供应是大竹蛏人工增养殖的基础。由于自然资源的日益减少,天然苗种的极度短缺,极大地制约了大竹蛏增养殖生产的发展,大竹蛏人工育苗是解决人工养殖和海区人工增殖苗种来源的重要手段,本项目的成功,为大竹蛏规模化苗种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项目所采用的各项技术不但适合本地区,对其它地区大竹蛏人工育苗生产也具有广泛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技术推广条件优越,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9 技术需要完善的地方
9.1 敌害的防治
在大竹蛏稚贝培育过程中,最主要的敌害是玻璃海鞘(水痘)。每年的夏季,玻璃海鞘大量繁殖,附着于稚贝培育池的池底和池壁,不但与稚贝争夺生活空间,而且争夺饵料,严重影响稚贝的生长和生存。采用倒池筛苗的方法虽然可以清除个体大的海鞘,但小的仍然和苗混杂在一起,很快又会长大,难以根除。并且大竹蛏稚贝壳很薄很脆,频繁倒池筛苗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稚贝损伤,从而影响成活率。如何采用其他方法根除海鞘,尚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9.2 工作的细化和量化
由于受诸方面因素的限制,一些工作还是粗线条的,例如在水质监测上,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测定;在幼虫和稚贝饵料投喂方面还没有做到严格的量化等,尚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10 总论
在项目协作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项目预定的各项目标,所采用的各项技术措施操作简便,实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较高,极具应用推广价值,为大竹蛏人工育苗从科研走向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竹蛏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项目虽然取得了成功,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更加努力,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这一技术,为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收稿日期:201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