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行业需求,打造品牌专业

2016-03-01 09:17朱璇曹家谋
职业 2016年2期
关键词:校企岗位实训

朱璇+++曹家谋

“双十一”“双十二”期间,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最为忙碌的身影就是快递员。快递员的忙碌只是物流行业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的“物流人”在为此辛勤工作着。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升温,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嗅”到了物流业的发展前景,不失时机地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

“学校按照商贸物流产业链打造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思想,以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专业群其他专业的发展。”该学院商学院院长曹家谋说。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不断优化物流人才特色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深度融合校企合作,旨在进一步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物流行业高技能人才。

优化课程体系,以“平台+模块”夯实基础

培养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课程设置最为重要。学校通过调研、分析当下物流行业的现状,构建了“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物流管理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曹家谋告诉记者,“底层共享”由学校公共基础平台、学校素质平台、专业群通用技术平台以及第二课堂实践平台组成。前两个平台是学校提供的基础素质平台,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提升学生的通用素质和能力培养;后两个平台则是商学院给学生提供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平台,侧重培养学生社会、行业通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中层分立”指的是商学院6个群专业课程体系,主要侧重于专业技能和岗位能力训练及知识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物流信息技术》《运输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同时,在课程建设中,物流管理专业还与合作密切的企业共同开发了校企合作课程,如与苏宁云商共同开发的《企业文化》《物流体系与运作》,与腾讯易迅共同开发的《仓储配送技术与实务》以及与顺丰速运共同开发的《运输技术与实务》等课程。这些课程均由学校物流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岗位负责人联合开发,主要针对“苏宁班”“物流专业易迅储备干部班”“顺丰学徒班”的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直接获取企业管理、岗位职责、实用技术等知识,使学生在实习和就业中能够更快地融入到企业中去,做到校企零距离对接。

“高层互选”则是由大约10个(可调整)更接近职业偏好的商贸物流产业链的课程模块组成,不局限于选择与本专业有关的课程,而是鼓励学生选择其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比如,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想未来从事电商,那么就可以通过“高层互选”模块去选择电商方面的课程。“高层互选”旨在强化学生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达到“一专多能”目标,以适应职业选择和就业市场变化。

与此同时,学院还根据课程体系的变化,更新教学手段,拓展教学资源。对绝大部分课程进行了项目化课程改造,实施情境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目前已建有8门校级精品课程,并且与合作企业一起开发了6门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这些课程既涵盖了理论知识,又融合了合作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

以专业技能为抓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创新是一个学校得以长久发展的动力。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服务产业为宗旨,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深化行、企、校合作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合物流管理专业的“3445”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按照“市场调研→工作流程→岗位标准→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和标准→教学资源规划”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梳理整合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3是指行业(物流协会)、企业、学校三方联动,集三个平台优势资源,在一定的机制下合作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突出高职办学的开放性。”曹家谋告诉记者。

第一个“4”,指人才培养过程的“四梯度交叉推进”。“四梯度”是按照知识与能力从低到高的递进规律,将三年学习时间划分为基本素质教育、物流业务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模拟和顶岗实习四个相互关联的递进阶段,实行阶梯式培养。其中,第一梯度是学生进校后的第一、第二学期,这期间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公共基础知识修养和通用能力训练,由公共基础课程、素质课程、素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组成;第二梯度是在第二、第三学期,培养学生的行业通用能力和专业群不同岗位技能,包括物流行业通用能力训练、专业业务基本流程训练、工作岗位基本技能训练和岗位核心技能训练等;第三梯度是在第四、第五学期,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分岗位模拟实训,通过校内模拟仿真课程项目实训、专项实训和企业经营对抗模拟等,熟悉专业工作流程、岗位工作职责等,并进行阶段性短期顶岗实习,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在专业群“四流互动”信息化平台上完成整合模拟实训;第四梯度是在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在真实职业环境中让学生养成职业习惯,熟练岗位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第二个“4”指“四维”培养质量考核体系。“四维”指行业企业教师、专职教师、学生和其他第三方组织。该体系有利于对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行全面鉴定,特别是学校还注重学生参与考核标准制定和过程考核。

“5”则是指“五融合”的实践教学,即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岗位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完成实践教学活动,并做到“五融合”:第一课堂实训与第二课堂实训相融合,专业技能训练与综合职业素养、通用能力训练相融合,课程单向任务训练与专业综合项目实训相融合,校内仿真模拟实训与校外实境训练相融合,常规岗位技能训练与创新开拓能力训练相融合。

在融合的过程中,学校还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肩负起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及考核的责任,同时还要肩负起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核心能力等育人考核的责任。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校规定专业的项目任务由学生小组(或虚拟企业)独立完成,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相互监督中实行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从而更有利于在人才培养的知识水平、职业素养(含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公正评价。

以企业冠名为纽带,校企深度融合育精英

为了更好地实现校企双方“技能共享”“人才共享”,学校积极探索与大型企业深度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如学院与腾讯子公司——上海易迅公司合作举办的“物流专业易迅储备干部班”(设在易迅苏皖物流南京中心)就是典型案例之一。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训教师,合作开展项目研究,以及企业提供奖学金、兼职教师、岗位实习、岗位就业等。

“学院在2013年3月与上海易迅公司签订协议,开设‘物流专业易迅储备干部班,招生约30人,校企合作培养物流行业紧缺人才。”曹家谋说。“物流专业易迅储备干部班”的特色是实行“2+1”培养模式,学生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易迅公司“实习+学习”,吃住、工作、学习在易迅公司。

在教学组织安排上,根据企业需要和课程教学内容,学院采取分段式、分批次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院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在校期间的实践课程学生可以分批次到企业实训或参加项目实践。而在企业实习的一年中,学生则由专门的企业师傅指导。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师傅给学生讲解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职业要求,指导学生边做边学。学院充分利用企业的实际资源,实现“五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教学目标与岗位技能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院资源与企业资源对接、学院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

同时,企业还让学生住进苏皖物流的南京中心,并在该中心专门为学生安排一个教室,将课堂也搬进苏皖物流南京中心。学院则让专业教师送教送考到中心,与企业师傅共同教学、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学生,实行“三共管理制度”。

在企业“实习+学习”的一年里,学生还有机会担任苏皖物流南京中心的部门负责人,以锻炼其领导和综合能力。曹家谋告诉记者,在企业里有一半以上的部门(如收货、制单等5个部门)均由优秀学生担任负责人。在苏皖物流南京中心,学生全方位参与了中心15000多平方米的测量、设计、画线、布局、安装的全过程,以及收货、堆码、出仓等每天6000单左右业务的每个环节。

据了解,学生在企业“实习+学习”的一年中,作为“准员工”带薪学习工作,公司为学生提供免费住宿、午餐及每月2400元薪酬。企业还将资源共享与数字化课堂传输相对接,为学生开放企业数字化资源,共同培养高素质、精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在物流人才培养体制、校企合作深度、实验实训体系等方面均处于江苏省高职教育同类专业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始终坚持“厚基础、精技能、高素质”的培养规格,全面培养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知识与能力复合型的高端技能型现代物流管理精英。

猜你喜欢
校企岗位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